APP下载

蒙古族女性的罟罟冠

2022-12-30梅林东篱把酒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妇人蒙古蒙古族

文 梅林 图 东篱把酒

▲元代蒙古妇人罟罟冠,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冠体下部为圆柱型,顶部为三角型,以木条作框架,用桦树皮围成。由于历史悠久,外围丝织物、珠宝、 都有朽坏。

在蒙古族最早的历史典籍《蒙古秘史》中,记载着成吉思汗生母的故事。成吉思汗9岁时,塔塔儿部人毒杀了他的父亲也速该,随后驱逐了他的生母诃额仑。在艰苦的条件下,诃额仑秉持着生存下去的决心。文中记述道:“诃额仑夫人生得贤能,抚育其幼子每也,紧系其固姑冠,严束其衣短带,奔波于斡难上下,拾彼杜梨、稠梨,日夜糊其口焉。”

其中提到的“固姑冠”,在汉文古籍中有很多种音译,如故姑冠、顾姑冠,现在的学术界常统称其为罟罟冠。“罟罟”一词来自古蒙古语“乳”(读作kokul),指女性的发辫,也是养育孩童的象征。

查阅当时的史料诗词,会发现“罟罟”常用来代称已婚的蒙古族妇人,譬如《咏北妇》中写道“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圈珠帘看固姑”,描绘了随军南下的眷属头戴罟罟冠,吸引行人目光。由此学者推断,罟罟冠是蒙元时期已婚妇女的主要冠饰。彼时,罟罟冠被视作一种神圣的冠饰,婚礼上,由新郎为新娘佩戴,此后,这顶冠饰“大忌人触”,尤其男性的触碰是对戴冠者的冒犯。

佩戴罟罟冠本不分贫富贵贱,民间和富贵人家的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佩戴,用兜帽牢固地扣在头上,不易掉落,又可防风保暖,但随着蒙古势力增强,生活更为富足后,两者冠饰的高度、装饰产生了明显的区别。民间妇女的罟罟冠冠体矮,不做任何装饰;但贵妇人们认为罟罟冠位于人体最显眼的部位,争相将珍珠、琥珀、宝石、羽毛等装饰其上,用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身份地位。渐渐地,罟罟冠的高度大幅提升,一来佩戴时,可缩短人体和天的距离,寓意祥瑞;二来,冠体面积增多,可加戴的饰品就更多。

从一些石窟壁画的图片资料以及出土实物来看,罟罟冠的高度足有一尺到两尺左右(33厘米~66厘米),一般冠体由两块桦木皮围成筒形,或用柳树枝、细铁丝围成筒形骨架,将贴金或缀有珠花的绢布裱糊在筒形外部,冠顶有一小孔,插孔雀羽毛或锦鸡翎。羽毛进一步拔高了罟罟冠的高度,使其整体造型变得更加“突兀”,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曾做过一段描述:“已婚者头上戴着状似人腿的东西……在那腿顶有些鹤羽,整个大腿缀有大珠;若全世界有精美大珠,那准能在那些妇女的头饰上找到。”在一些文学古籍的描述中,少数罟罟冠甚至有三尺高,但有学者判断,正是因为顶部的翎羽太过华丽纤长,给人以震撼的观感,所以有夸大的可能,三尺之高有待考证。

佩戴如此高的冠饰,也多有不便,蒙古妇人们“出入庐帐,须低回”;坐马车时还需将翎羽摘下,诗曰“香车七宝固姑袍,旋摘修翎付女曹”。

猜你喜欢

妇人蒙古蒙古族
蒙古语族语言概述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犬人
犬 人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