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扎染技艺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022-12-30史宇程
史宇程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1 扎染技艺概述
1.1 扎染的概念
扎染又称“绞缬”,是以绳线、缝纫针、夹子等器具,对织物进行捆、缝、夹、叠、堆等手段,后放入染料中染色,使织物被捆绑或束缚的部分不被染色的一种手工染色技术,主要应用于服饰和家纺用品等领域。染色完成后的扎染布,经过拆结、漂洗、晾晒等步骤,展开后的图案呈现出似水墨般的晕色效果,美轮美奂。扎染技艺的工艺特色在于即使每次制作扎染时运用的都是同一种技法,染色后的形成的图案、色彩都是不一样的,具有“偶然性”,这给予了扎染变化无穷的魅力。
1.2 扎染技艺的发展概况
扎染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手工染色技术,世界各地因其文化的差异,地理位置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自不同风格的扎染技艺。据文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有之,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通服之”,记录了扎染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中国新疆地区出土的“绞缬格子纹”织物残片,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1],从实物上证明了扎染技艺在春秋战国已拥有。南北朝时期,扎染的图案因似鹿身上的花纹和鱼的眼睛,因此得名“鹿胎缬”“鱼子缬”,两种扎染图案以散点形式的简易“方点”或“圆点”排列组合而成,陶潜的《搜神后记》记载,“忽见二美女着紫缬襦”,其中“紫缬襦”就指的是“鹿胎缬”。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繁荣的大时代之一,扎染技艺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唐代的扎染技艺不仅继承了南北朝,并且发展出多种,唐诗中就有许多描写扎染的词语,如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等[2],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发掘出唐代棕色绞缬绢(图1),绞缬四瓣花罗(图2),图案的题材由几何方点拓展到简易的花朵,扎染工艺技法上“缝扎法”的运用较多,表明了唐代较为成熟的扎染技艺。到了宋代,皇帝下令禁止民间生产和销售扎染制品,扎染只能由于皇室贵族享有。此后的元、明、清时期,扎染技艺的发展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发展。我国西南地区因其地理位置较远,禁止扎染生产的相关政策对其影响较小,扎染在西南地区得以发展起来,如云南、贵州等地,流传至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云南大理白族扎染,2006 年大理白族扎染被评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中国除了云南大理地区,扎染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还有四川自贡、湖南湘西、江苏南通等。
图1 唐代棕色绞缬绢
图2 唐代绞缬四瓣花罗
除中国外,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也有其独特的扎染技艺。日本称扎染为“绞染”,英文“shibori”,其扎染技艺由中国传入,时间为公元7 世纪左右的中国唐代,这使得日本的扎染带有许多唐代时期扎染的风格,如鹿胎缬、鱼子缬等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京都和名古屋的有松鸣海,日本的扎染广泛应用于服装上。印度的扎染称为“bandhani”,中文叫做“班哈尼”,是一种类似鹿胎缬的圆形扎染图案,此外还有一种称为“ikat”的扎经染色织物,中文称为“伊卡特”,基本的工艺原理是先将准备织造的经纬线进行捆扎染色,染色后的线颜色深浅不一,再进行织造,织造后的图案效果,边缘类似羽毛,十分美丽。
非洲的扎染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如西非地区的如尼日利亚等地,非洲扎染图案的题材以原始图腾和抽象几何形为主,图案的造型夸张,色彩以靛蓝、橙、红、黄等颜色为主,带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2 现代纤维艺术概述
2.1 现代纤维艺术的历史背景
纤维艺术这个词的最早由美国艺术家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英文“fiber art”,其具体的概念尚未明确,泛指的是使用天然的动植物纤维材料,如麻、棉、丝、与人工合成的尼龙、腈纶、涤纶等纤维材料,运用编织、环结、缝缀等技法制作平面、立体、空间装置的一种艺术形式[3],它所包含的范围极其庞大,它的前身与传统的刺绣、织锦、缂丝等纺织品有一定联系,它们都可以纳入到纤维艺术中。
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展开了对天然纤维材料和纺织技术的探索,例如出土的葛、麻、毛、丝织物残片,以及陶器上的编织纹样,表明当时的人类已学会编织,缝纫等纺织技术[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地方之间文化的交流,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刺绣、织锦、缂丝、地毯等纤维艺术在往后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西方的纤维艺术可追溯到欧洲古老的壁毯艺术,壁毯英文“tapestry”,是以羊毛线和棉线为材料,编织制作而成的一种纺织品,悬挂在墙面上,具有隔音,保暖的实用功能和装饰环境的审美功能,壁毯的工艺技法类似缂丝,都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进行编织,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时期,就有相似的羊毛编织壁毯。壁毯在中世纪以来的欧洲流行发展起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的高比林与奥比松,选用羊毛材质的线染色编织而成,线的颜色丰富,多达数百种,有的甚至在编织中加入金线和银线,增加壁毯表面的光泽度,突出壁毯的华贵[5]。这一时期壁毯的题材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皇室贵族的生活场景为主,壁毯的表现手法追求似油画般的写实,注重对人物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刻画,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启示录》(图3)、《贵妇人与独角兽》(图4),之后壁毯艺术的发展几乎都延续着这种风格,直到20 世纪初。
图3 “启示录”壁毯
图4 “贵妇人与独角兽”壁毯
2.2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概况
20 世纪20 年代,随着包豪斯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受到一系列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在壁毯制作的教学上,包豪斯设立了专门的编织工作坊。包豪斯编织工作坊创作的一系列壁毯作品图案题材以抽象几何图形为主,如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题材和以往壁毯强调的人物和风景已有区别,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20 世纪60 年代,法国著名壁毯艺术家让·吕尔萨的作品《世界之歌》,内容上不再是宗教神话和皇室贵族的奢华生活,以往壁毯如同写实油画般的表现手法被打破,图案造型抽象夸张,装饰性十足,为传统壁毯艺术的表现注入的新活力。吕尔萨鼓励在壁毯创作中尝试不同的工艺技法和材料,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在吕尔萨的推广下,瑞士洛桑1963 年举办首届“国际壁挂双年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参与。1969 年第四届洛桑壁挂双年展上,波兰艺术家阿巴康诺维奇的作品《红色阿巴康》以立体的三维展示效果,开启了壁毯艺术展示形态上的先河。接下来,三维立体展示形态的作品越来越多,并且各国艺术家在壁毯创作中使用材料除了的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材料,尼龙、涤纶、腈纶等人造纤维材料也应用于艺术家的创作中,甚至还出现了纸、木头、塑料、金属等材料。创作的工艺技法也变得丰富,如编织、缝缀、环结、缠绕、刺绣、印染等。由于作品的种类变得多样,使得壁毯这一词语的概念无法涵盖这些作品,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壁挂双年逐渐展更名为“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现今纤维艺术的创作除了材料的丰富,多变的展示形态,不同工艺技法的运用,还加入了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激发着艺术家们对未来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形式的探索。
3 扎染技艺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1 福本潮子的纤维艺术作品分析
日本纤维艺术家福本潮子,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材料作为载体,以自然为主题,以海浪、星空等作为设计元素,提取其特征,打造引发内心深处思考的作品[6]。纤维艺术作品《银河》将棉布经过扎染染色后,制作而成。这件作品主要通过图案的大小,排列组合的疏密关系,颜色的深浅变化来凸显“星空”的主题,作品中心的巨大光圈与周围的虚实不一色圆形图案结合起来,仿佛太空中的无数星系,引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十分震撼。
3.2 林芳璐的纤维艺术作品分析
大理白族扎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工艺精湛,技法高超,如何使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艺术家林芳璐的纤维艺术作品“shes”(图5),以白族扎染工艺技法中的缝扎法,捆扎法为基础,利用针线在棉麻材质的布料上,通过缝、扎、捆、堆、叠等手段,将棉麻布料进行“造型”处理,使平面展示效果的棉麻布料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作品体量较大,悬挂在墙面上,白色质朴的颜色、不同肌理效果堆积形成的厚重感,无论在视觉上还是触觉上都给人带来新的体验,仿佛诉说着传统大理白族扎染技艺的艺术魅力。
图5 纤维艺术“shes”
3.3 弥永保子的纤维艺术作品分析
弥永保子同样也是来自日本的艺术家,她的一系列纤维艺术作品以海洋为灵感来源,运用手工扎染的技法创作出一系列立体悬挂的纤维艺术作品,观众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欣赏作品。作品“海的赠物”采用较为轻薄通透的蚕丝面料作为载体,配合扎染技法中的捆扎法制作而成(图6),作品的特点在于保留了扎染捆扎拆结后形成的褶皱效果,除此之外,她还将蚕丝面料捆扎塑造成大小不一的圆形,这些圆形汇集在一起,塑造出的形状类似于珊瑚、水母、章鱼等海洋生物的造型,十分生动,引起观众的想象,在颜色的选取上,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的搭配,很好地体现了海洋的主题。
图6 “海的赠物”
4 结语
手工扎染技艺多样的技法表现,给予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随着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材料的种类和表现技法的丰富,展示形态的不同,扎染技艺可以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吸收一定经验,例如在创作中可以将扎染与其他工艺技法相结合运用,例如编织、缂丝、刺绣、蜡染等。纤维艺术丰富的材料为扎染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表现,除了天然的棉、麻、蚕丝、羊毛等天然纤维材料,还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涤纶、腈纶、尼龙等纤维材料等。总之,在创作中通过不同方法的尝试与探索,期待创作出更新奇、更独特的扎染纤维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