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启示

2022-12-30邓丽芳许金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词频研究生心理

邓丽芳 谷 雨 许金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研究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显示,35.5%的研究生有抑郁表现,60.1%的研究生有焦虑问题。[1]这一结果引发广泛关注。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 年7 月发布的 《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度重视。精细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高校强化案例挖掘和数据建模,探索建立精准服务平台被列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 年工作要点》。准确掌握新时代研究生获取心理支持的现实情况,分析研究生在获取心理支持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构建科学的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高效开展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我国自2001 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2]但当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与本科生区分开来,研究生心理教育滞后于本科生、专业人员匮乏、心理支持体系不完备等成为制约当今研究生心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3]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过程呈现高层次性、专业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特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呈多样化趋势[4],研究生价值取向多元、个体意识强、心理需求复杂,对学校提供的心理服务顾虑多,容易陷入求助误区。如何构建有效实用的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需引起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新时代研究生通过何种途径获取心理支持?他们都倾向于获取什么样的心理支持?高校提供的心理支持服务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以上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对研究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上,且多采用理论探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难以克服主观性和社会称许性高等局限。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普及和大数据研究的优势为了解新时代研究生心理现状提供了一个新渠道。网络是当今研究生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20—29 岁群体成为我国网民的三大主力之一。[5]网络的开放、包容有利于研究生更自由直接地表达。对网络平台文本的大数据分析相比传统方法有着数据量大、即时、客观等优势,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的心理支持获取现状。

综上,本研究采用大数据爬虫,结合人工筛选和扎根理论编码范式,分析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的内容、途径、特点和群体差异,并基于此分析提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以往研究从心理支持的来源、内容等方面描述了其定义及维度,认为心理支持是个体在遭遇心理冲突时有效化解心理危机的重要资源[6],包含个体能感受到的来自自身、朋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心理上的支持帮助[7]。相对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8]良好的心理支持对研究生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例如,有研究发现有效的心理支持可以改变认知模式、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改善研究生情绪状态、提升学业效能感与自信心有重要作用;[9]还有研究发现,研究生群体在寻求心理支持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阻碍。[10]心理支持系统的缺失已成为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三大因素之一。[11]总的来看,以往研究均表明心理支持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学业、科研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此外,在支持途径和内容上,国内研究发现,外部的支持关怀和个人的自主行动对研究生尽快走出心理危机不可或缺。[12]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关注研究了如学业支持、人际支持等单一维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13],指出心理支持是研究生学习支持体系、导师指导关系中的组成部分[14]。国外研究也发现,外部环境和研究生自身的支持源都很重要[15],来自学校环境、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以及研究生自身对科研挫折、就业困难的乐观态度都是重要的支持源[16]。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支持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的情感、自尊和实现人生价值等需求[17],在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心理支持包含自我接纳、肯定自我的语言、应对策略、精神支柱、亲密关系五个维度[18],但该划分还有待在研究生群体中进一步验证。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心理问题的频发,如何维护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发挥心理支持效用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但以往研究仍多集中于宏观政策的理论探讨,或局限于某单一支持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对新时代研究生群体心理支持获取的具体途径、内容等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综合分析。

(二)理论框架

学者卡普兰(H.B.Kaplan)等人的个体心理复原机制理论指出,个体面临压力、挫折或逆境时,通常会借助自身和外部其他资源来获得心理支持和保护。[19]自身的支持源包括个体的认知行为能力(如学习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情感(如情绪管理、自尊自信等),精神信仰等;外部的支持源包括父母关爱、同伴友谊、师长指导、文化环境等。[20]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视角,从自我支持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的途径和内容。

在自我支持方面,玛丽莲·布鲁尔(Marilynn B.Brewer)等学者提出了三重自我建构理论,即每个人的自我心理建构都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从自身独特性定义自我、从自己与亲密他人的关系中定义自我、从自己和所从属团体的关系中定义自我。[21]强调每个人都通过这三种途径来建构自我认知,获取成长发展所需的资源与支持。结合自我建构理论,本研究进一步将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途径的分析框架划分为自我、他人与所属团体三类。

在外部支持方面,目前社会支持理论在心理支持的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社会支持一般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周围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中资源的获取利用。在社会支持内容的分类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的、可见的实际支持和个体主观的、体验的情感支持[22];二是认为社会支持包括社会网络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满足自尊的支持[23];三是认为不同分类都可归纳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及陪伴[24]。依据社会支持理论并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研究生的心理支持内容可从情感、物质、信息、人际等不同层面来深入分析。

本研究结合个体心理复原机制理论、自我建构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来探讨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的途径、内容及特点。同时在文本分析过程中,对理论和概念框架保持开放态度,以期能扎根于文本资料,更深入地挖掘和分析爬虫数据资料,为后续结果分析和启示建议提供支撑。

三、研究数据获取与处理

(一)数据获取

为了选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网络平台来进行文本爬虫分析,先随机抽取120 名研究生调研其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情况,参与调研的研究生分别来自21 所高校、10 个专业,共得到有效数据109 份。结果显示使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 站”)与微博这两大平台的研究生比例最高,分别为89.9%、76.1%。因此,本研究选取了B 站与微博这两个网络平台。

爬虫数据包括B 站1000 个 “研究生” 主题视频下共计19 3141 条评论和研究生微博用户原创微博文本,其中通过线上征集、自主搜索方式共获得361 个有相关个人信息的研究生微博用户。网络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算法会把 “研究生” 主题视频推荐给目标用户,使评论用户大多为研究生群体,但考虑到大数据研究的局限,在收集用户大量自发评论的同时不能完全确保目标用户的精准性,参与评论的用户中仍可能会有少量是关注 “研究生” 的其他群体。为保证研究效度,课题组三位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随机抽取3000 条评论进行人工阅读,发现评论内容绝大多数与研究生密切相关,且评论主体大多数为研究生;其次,核心词库的构建是在人工筛选评论的基础上完成的,剔除了与研究生无关的、词频低的非典型词汇;最后,基于361 名在读研究生的微博文本数据对词库进行了验证补充。其中,微博用户筛选标准为:2020 年8 月及以前入学的学生;研究生在读;入学当年8 月至2021 年7 月31 日的原创微博数量≥10 条。微博用户人口学信息分布如下:男生117 人,女生244 人;“95 前”(1995 年及以前出生)124 人,“95 后”(1996 年及以后出生)185 人(年龄信息缺失52 人);硕士196人,博士159 人(分布在硕一至博五,信息缺失6 人);专业覆盖法学、工学、管理学等13 个专业大类。

(二)数据处理过程

1.B 站文本数据处理与主题词库建立

数据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爬虫获取评论文本、分词处理和词性分类、建立主题词库及编码手册、进行词频统计分析。获取B 站 “研究生” 主题视频下的评论内容后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使用的是jieba 分词库精确模式,此模式能够将中文句子进行精确分词处理,得到适用于研究分析的主题词文本。

心理支持主题词库建立方法为首先随机选取3000 条评论文本,人工标注是否属于心理支持主题,随后对主题下评论进行分词处理并过滤无效词汇,形成主题核心词库;然后,根据心理支持主题核心词库,使用Python 3.6 编写相应代码,对所有19 3141 条评论文本进行筛选、分词和过滤无效词汇,形成最终的心理支持主题词库,主题词汇9086 个。

2.主题词库编码过程

三名研究者对心理支持主题词库下词频≥100 的833 个主题关键词先分别进行独立编码,再通过讨论、整合确定编码结构,撰写操作定义、专家审核,形成编码手册;再对心理支持主题词汇中词频≥10 的4823 个词汇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范式进行编码;最后以500 个关键词为周期,检查是否有新增概念、副范畴或主范畴,补充新增后最终形成心理支持获取途径3 个主范畴、13 个副范畴、心理支持内容5 个主范畴、11 个副范畴(见表1 和表2)。范畴编码kappa值在0.676~0.841 之间,编码一致性结果良好。

3.微博文本数据处理

按照B 站数据收集与处理步骤,对研究生微博用户的原创微博进行爬虫和分词处理,主要用于词库效度检验与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首先与基于B 站建立的关键词词库进行匹配核对,使用Excel 中的vlookup 函数检验是否产生新的关键词,对新关键词进行人工标注后最终补充心理支持主题词汇355 个,发现新增词汇都可纳入原有概念以及范畴,并未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这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研究生心理支持词库有较好的效度。随后筛选掉与各主范畴无匹配关键词的微博用户后,共保留361 份经过分词处理后的微博用户的爬虫文本,后续对这些用户进行心理支持获取状况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的获取途径

通过对网络文本词库的编码分析发现,研究生的心理支持获取途径包括 “自我支持” “他人支持” “环境支持” 3 个主范畴,“网络互动”“朋辈支持” “学校环境” 等13 个副范畴和 “浏览获取” “娱乐活动” “导师” 等30 个核心概念(见表1)。

表1 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途径的分析

在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途径的3 个主范畴中,“自我支持” 的词频最高(127 510),往下依次为 “他人支持”(61 784)和 “环境支持”(10 701)。副范畴中被研究生们提及频次最多的5个支持途径为 “网络互动”(58 175)、“问题解决”(21 391)、“朋辈支持”(19 702)、“物质获取”(16 608)和“老师支持”(16 273)(见图1)。

图1 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途径各副范畴的词频排序

本研究通过对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途径分析后获得的3 个主范畴,与自我建构理论中提到的三类建构途径相符。[25]同时也进一步明确,对研究生而言,“自我支持” 的最主要途径是 “网络互动”,体现了新时代研究生网络平台使用的广泛性以及结合大数据来分析研究生心理支持现状的必要性。“他人支持” 中 “老师支持” 被排在首位,被提及最多的概念是 “导师”,这与以往一些调查研究的发现趋向一致,来自导师的支持是帮助研究生们克服困难和心理危机的重要途径。[26]

(二)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的主要内容

如表2 所示,研究生寻求心理支持所获取的主要内容包含 “社交满足” “行动力提升” “情感满足” “信息获取” “积极生活体验” 5 个主范畴,“亲密情感联结” “积极情感获得” “消费娱乐体验” “信息资讯” “信心动机” “策略方法”等11 个副范畴和 “愉悦满足” “媒体资讯” “动机激发” 等26 个概念。

表2 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内容的分析

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内容的5 个主范畴与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相符,其中“社交满足” “情感支持” “信息获取” 分别对应了社会支持理论视角的人际、情感、信息方面;“积极生活体验” 下的副范畴 “消费娱乐体验”也体现了社会支持理论中的物质支持方面。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 “信息获取” 方面,相较于以往研究关注较多的“专业知识”[27],新时代研究生在获取内容上更关注 “信息资讯”,尤其是 “媒体资讯”;“行动力提升” 也体现出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的重要特点,研究生是站在学历教育金字塔尖的群体,通常有较高的成就动机[28],会关注如何提升行动力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获得学业成就。同时,“行动力提升” 和“积极生活体验” 可能是研究生群体更为关注的心理支持内容,这在以往以本科生为对象的一些心理支持研究中较少被提及[29]。

词云分析还发现,研究生心理支持主题下词频较多的关键词有看(15 545)、想(15 112)、视频(10 283)、加油(10 009)、喜欢(8812)、老师(8172)、希望(5338)、找(4840)、看到(4391)和学姐(3853)等。

(三)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的特点

1.“自我支持” 是最主要的心理支持途径

本研究发现,新时代研究生在寻求心理支持时,使用最多的途径仍为 “自我支持”,相关词频占比高达63.75% 。研究生们心理状态不好时,自我调节的方式按词频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 “网络互动” “问题解决” “物质获取” “娱乐放松” “自我提升” “运动休息” “精神信仰”。通过网络平台 “浏览获取” 视频资讯、和 “粉丝”互动、打“游戏”,或通过个人“努力” “坚持”来解决实际问题是研究生们使用最多的自我调节途径。相对而言,研究生们较少通过日常“运动” 和追求“精神信仰” 来进行心理调节。

本研究中 “自我支持” 的相关发现与心理复原机制理论和自我建构理论中的支持构念相符,也与以往研究结果趋向一致。以往研究同样发现,在遭遇心态变化时,“自我支持” 是研究生最先采用也是最主要的支持途径。上网、打游戏、读书、运动、写日记、顺其自然等都是研究生常用的自我支持方式。[30]

2.“网络互动” 是心理支持获取的主流方式

研究生们获取心理支持的途径中 “网络互动” 的词频远高于其他(见图1),词云分析中“看” “视频” “链接” 等被多次提及,都表明“网络互动” 是研究生群体获取心理支持的主流方式。新时代研究生网络平台的利用率很高,他们会通过 “浏览” “查阅” 各类网络平台来“找到” “发现” 自己需要的 “知识” “信息”“资讯”,或帮助自己 “解决困难” 和 “减轻焦虑”,或围观感兴趣的 “新闻” “八卦” 进行“休闲” 和 “放松”。网络的工具性和匿名性使其成为研究生人际往来的重要桥梁,他们可以在各种 “平台” 上表达倾诉、与陌生人互动、与重要他人 “联络”、接受 “关心”、感受 “新奇” 的事物及观点等。

这一发现与以往研究中反映的新时代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相符。研究生面临科研、就业和人际关系的多重压力,偏好通过社交媒体来调节自身状态。[31]“网络互动” 可以缓解研究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无力感和紧张感,帮助他们丰富社会关系,增强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归属感。对许多研究生来说,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事件、发照片等是一种表达自我、获得快乐感的方式。[32]随着网络的便捷和普及,“网络互动” 已广泛渗入研究生们的生活,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 “网络互动” 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3.“社交满足” 是获取心理支持时最关注的内容

在研究生们获取的心理支持内容中,“社交满足” 占比最大,词频高达55 999,占比27.6%(见表2)。新时代研究生的 “社交满足” 包括“亲密情感联结” 和 “一般人际往来”。词云分析中 “加油” “感恩” “支持” “分享” “交流”“联系” 等代表性词汇体现了社会交往尤其是“亲密情感联结” 在研究生们心理支持中的重要作用(见图2)。

图2 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内容各副范畴的词频排序

无论是经受“压力” 还是收获“喜悦”,“分享” 和 “互动” 给研究生们提供了莫大的心理支持。“肯定” “加油” “佩服” 等反映出研究生群体在被 “认可” 中感受到包容与鼓励,获得理解与支持;“拥抱” “陪陪” “关心” 等体现了研究生们对 “安全感” 和 “温暖” 的需要;“帮别人” “支教” “公益” 等反映出新时代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在社交活动中除了“索取”,同样也通过 “奉献” 和 “被需要” 来增强自身与周围人和社会的联结,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支持体验。

根据以往对个体社会支持的分析,人的生存依赖于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结,既包括与家人、恋人等的亲密情感,也有一般性的日常社交活动[33],这些社会需求不被满足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影响幸福感体验,也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化进程[34]。“社交满足” 体现了研究生群体人际支持的多样化需求,他们既需要深层次的亲密情感支持,也需要一般性的日常社交支持。

4.“行动力提升” 愈发受到重视

词云分析发现,新时代研究生非常注重“坚持” “奋斗” “自律” 等现实行为层面的自我激励和改变。表2 的数据也显示,在研究生们获取的心理支持内容中,“行动力提升” 相关的词频数高达41 473,仅次于 “社交满足”,比“情感满足” 和 “积极生活体验” 都要高。这说明与 “情绪改善” 相比,新时代研究生更倾向于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 “策略方法” 和 “信心动机”,通过获取与 “问题应对” 相关的支持来缓解心理焦虑。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和 “内卷”的环境中,研究生们非常重视 “行动力提升”,他们会通过获取 “策略方法” 来提前做好 “准备”,运用 “想象” “画饼” “做好” “成为” 等不断调整心态,增强行动的“动机与信心”。

新时代研究生对 “行动力提升” 的关注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个体有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发展三种核心需求。[35]研究生群体作为高校科研的主力成员,创新发展是他们不断追求的目标。通常他们的成就动机较高,追求成功趋向明显,有较强的成长发展需求[36],因而非常重视自身的行动力表现。同时,以往研究还发现,许多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拖延和知识焦虑[37],渴望进取又深陷焦虑成为许多研究生的真实写照[38]。他们迫切想寻求有效的“策略方法” 调整自身状态,缓解焦虑情绪,提升科研热情,追求更高的成就目标,因此 “行动力提升” 成为新时代研究生获取心理支持的重要内容。

5.“他人支持” 中最重要的是 “朋辈” 与“导师”

在研究生群体获取的 “他人支持” 中,“朋辈” 和 “老师” 是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在 “他人支持” 总词频中的占比分别为31.9%和26.3%。其中,“朋辈支持” 的高频词主要有 “学姐”(19.6%)、“同学”(14.2%)、“学长”(9.8%)等;在 “老师支持” 中,与 “导师” 相关的关键词占绝大多数,词频占比为84.7%

研究生通常与 “同学” “同门” 接触最多,网络的即时性更是拉近了他们与 “朋辈” 的距离。“朋友” “兄弟” “小伙伴” 的存在让研究生的科研生活不再是“孤军奋战”。“朋辈” 面对当下困难或思考未来发展时的 “现身说法” 和彼此 “陪伴”,面对 “老板” 的 “压榨” 时的互相“吐槽” 和彼此 “慰藉”,都为研究生们提供了“问题解决” 和 “情感安抚” 支持。以往研究也发现,朋辈关系是研究生寄托个人情感、实现互助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朋辈支持对研究生的积极情绪、创新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39]

导师提供的心理支持质量与研究生的日常状态和科研信心等密切相关。词云分析显示,“导师” “老板” “建议” “加油” “指导” “师徒”等是研究生提及较多的高频词,导师的 “支持”“关心” “批评” “鼓励” 对研究生们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影响。这些与以往调查研究的发现基本一致,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学业成长与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导师提供的学术资源、写作指导等工具性支持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学术适应,更重要的是导师的 “鼓励” “认可” 等情感支持可促进研究生学术能力、自我评价和人格的发展,激发学术志趣。[40]还有调查发现,中国博士生群体对导师指导总体满意但仍需要导师提供更多心理支持,[41]导师在日常若能更及时地关注研究生的科研生活状态,有意识地给予心理支持,会使研究生受益更多。

(四)新时代研究生心理支持获取状况的群体差异

1.男生更看重 “自我支持”,女生更看重“他人支持”

对微博用户数据心理支持获取途径和内容的各范畴词频占比进行性别差异分析发现,男生的 “自我支持” 显著高于女生(t=2.046,p<0.05),女生的“他人支持” 显著高于男生(t=-2.342,p<0.05)。此结果与以往研究较为一致,面对压力时女生更倾向于即时、互动性地表达,愿意向他人倾诉,而男生与女生相比更愿意自我调节[42]。这反映出在寻求心理支持的途径上男生更注重通过自身行动获取支持,而女生更注重他人给予的反馈和支持。

2.硕士研究生更倾向寻求 “朋辈支持”,博士研究生更倾向寻找“策略方法”

对硕、博群体差异分析发现,硕士获取“朋辈支持” 的词频比例显著高于博士(t=2.268,p<0.05),博士寻求 “策略方法” 支持的词频比例显著高于硕士(t=-2.474,p<0.05)。硕士生因为面临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模式转变与适应,更需要 “学姐” “学长” 的指导性支持和“同学” 的陪伴。博士生是未来学术领域的储备人才,承担着较多知识创新与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科研压力更大,也相对独立些,更需要获取能解决具体问题、提供学术指导和帮助的“策略方法” 支持。博士生的这一特点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也有所体现。[43]

3.“95 后” 更倾向通过 “娱乐放松” 获取支持

研究还发现 “95 后” 研究生 “娱乐放松”的词频占比显著高于“95 前” 研究生(t=2.462,p<0.05)。“95 后” 作为小康一代,物质条件相对丰富,[44]网络媒体的高度发达让他们从小便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成长条件和教育环境让他们中许多人倾向通过打 “游戏”、和 “粉丝” 互动等来进行 “娱乐放松”,帮助自己改善情绪体验和获得心理支持。

五、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多方位培养提高研究生的 “自我支持” 能力

本研究发现 “自我支持” 是新时代研究生获取心理支持最主要的途径。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引导他们科学有效地“自我支持”。首先,高校应加强学生的 “自我支持” 能力建设,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自助、自我关怀等课程、讲座,帮助研究生获取 “自我支持” 的科学方法,提升日常心理自助能力。其次,可以针对研究生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提供 “问题解决” 支持。例如,在早期帮助研究生们做好应对学业和科研压力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在考试、论文开题答辩、求职等重要节点提供经验交流、解压活动、就业帮扶等,帮助他们找到 “策略方法”;针对研究生们的生活需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生活与安全常识,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此外,“娱乐放松” 是新时代研究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为研究生们的 “娱乐放松” 提供环境支持。例如,增设书吧、健身房、娱乐场地,围绕游戏、动漫、美妆、时尚等当今研究生关注的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团体活动等,让研究生们在丰富的“积极生活体验” 中释放压力,获取心理放松和支持。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心理支持

网络互动已成为新时代研究生群体获取心理支持的主流方式,而 “社交满足” “情感满足” 等是他们获取心理支持时最关注的内容。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研究生提供互助支持平台,如可通过设立校内论坛、网络匿名分享空间、网络互助平台等满足研究生的社交和情感联结需要,让研究生们在与同伴们的日常交流与分享中获得心理支持;还可以设置线上心理服务平台,如发布心理测试供研究生们自我了解、开展线上心理咨询、提供在线心理课程或借助第三方移动程序服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推送和个性化心理支持等[45]。

网络是新时代研究生获取各类 “信息资讯” 的首要来源,他们中许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会通过网络去获取所需的信息资讯和知识,来缓解心理焦虑和促进问题解决。高校可通过调研了解研究生们的信息资讯需求,发挥网络信息流动优势,定期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科研资讯、学业支持、娱乐生活等信息资源,缓解其“信息焦虑”,提供心理支持。在利用网络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心理支持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监督、教育和培训,加强研究生群体的网络文明素养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互动的正向支持作用。

(三)培养提升研究生行动力

本研究发现,“行动力提升” 愈发受到新时代研究生群体关注。研究生颇受 “拖延” “迷茫” 等行动力不足带来的困扰,这提示我们应重视对新时代研究生行动力的培养。首先,应帮助研究生了解自身行动力不足和拖延的原因,如缺乏自信、害怕失败或过于焦虑等,挖掘他们的行为风格优势,增强其 “信心动机”。其次,学校可开设周期性 “行动力提升” 课程、讲座或沙龙,帮助研究生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提升行动力的 “策略方法”,避免“坚持” 只是口号。对一些因科研或学业困难而行动力不足的学生,应帮助其提升相关技能或适当降低当前目标,改善行动力。最后,导师、辅导员等可进一步了解研究生行动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而不是 “想象” 和 “应该”,“对症下药”给出帮助和指导,如对一些因 “手机依赖” 而影响行动力的研究生,可鼓励其先以体育锻炼作为代替手机的娱乐方式,通过逐渐增加运动频率来提升行为活力。此外,还可通过逐步积极反馈和激励,促进研究生对 “成就结果” 的“积极体验”,激发 “行为动机”。可在研究生培养中设立阶段考核目标,促使研究生将毕业目标转化为各学期、学年的阶段性任务,看到自身阶段性成长。同时鼓励研究生定期梳理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采用日记、周报、思维导图等形式,不时总结收获经验,促进行动力提升的正向循环。

(四)营造良好的他人支持氛围

本研究发现,“朋辈” 和 “导师” 是研究生获得心理支持的重要 “他人”。在研究生培养中充分发挥 “朋辈” 和 “导师” 的积极支持效应,营造良好的他人支持氛围非常重要。可通过在研究生中开展 “朋辈” 辅导培训,帮助他们学习专业的心理知识,提高研究生 “朋辈支持” 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可借助班级、党支部、社团、课题组等各类组织的作用,鼓励其进行团队文化建设,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组织舞会、学术沙龙、春游、党建活动等,丰富研究生日常生活,促进 “朋辈” 间交流互助。

“导师” 支持对研究生的学术发展和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首先,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支持意识,鼓励导师重视师门文化建设,重视组会及团建活动的开展,拉近导生、同门间的情感距离,营造温暖友爱的师门氛围;其次,导师要不断提升综合能力、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成为研究生 “精神力量” 来源之一,做研究生的榜样支持。导师应在日常与研究生的沟通中多与研究生共同商议任务目标和规则,不仅关心任务结果,还要关注研究生在日常科研学业中的困难和感受,注重情感支持。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心理支持获取的途径上,研究生们较少提及高校心理咨询服务,反映出研究生们对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可能仍心存顾虑。除了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多开展以提升研究生心理素养、促进成长发展为目标的多形式的心理服务工作,如书影分享会、艺术心理沙龙和VR 减压体验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日常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让更多研究生参与和受益。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词频研究生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社区公园归属感营建要素研究
心理感受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云存储中支持词频和用户喜好的密文模糊检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