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新路径探究
2022-12-30吴伟张莹
吴伟,张莹
(1.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商学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2.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张家港 21560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学生由于工作经历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低,就业压力较大。高校作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把握好社会发展状态与经济背景,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由学生到从业者、创业者的身份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最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1]。
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
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想要推动企业转型甚至是产业、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把握“互联网+”并将其融合到创新创业中,能够充分激发创新创业的潜力,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这也为“互联网+”背景下大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机遇。
1.1 国家政策支持,教育配套设施日渐完善
2015年,“互联网+”计划提出后,国家对于发展“互联网+”及互联网产业十分重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概念[2],互联网产业也成为“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发展产业,“十四五”规划中的发展重点,如数字经济、云计算等新兴科学技术均立足于互联网产业。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3],为国家重要数据保护和各行业数据安全监管提供依据,大力支持“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新常态下,由于多方因素影响,经济增速发生变化。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计划,通过创新改良产业供应链,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智慧供应链”,推动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为各行各业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这一概念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创意与实用性途径[4]。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渗透与融合并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互联网发展优势明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机会
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体分为两类基本形式,一是课堂教育,二是通过各专业的就业指导部门如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及部门内外相关的专业人员,对有创新思想和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科学性、计划性的指导[5]。虽然这种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教育形式相对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存在一定的影响。
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和平等的特征,“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一特征,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契机。第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成本较低,与传统的创业方式相比,“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尤其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要求不高,往往只需计算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即可进行[6]。第二,创新创业门槛不高。大学生只需要掌握相关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经济知识就可以通过信息设备进行创业活动。第三,“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风险较低,创业失败所产生的损失较小且前期可控,高校和学生所承担的经济压力也相对较小[7],是以许多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开展相关培养。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高校类型、层次乃至区域不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别,教育主体的认知不同及社会环境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1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由清华大学倡议创立并获得国家多所顶尖高校支持,在高校内具有一定的认可度。然而截至2020年2月,联盟成员高校仅261所。教育部数据显示,至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2 688所,本科院校1 265所,足见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有很大不同[8]。
按照国内学校的办学层次,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院校:“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中央部署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按学科范围而言,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旅游类。 院校层次与类型不同,院校学科范围不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从人才培养类别上看,对于致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高校而言,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创业;再例如,从高校学科分类来看,经济类的学科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会较为偏重对学生创业观念和能力的引导与培养。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学校招生办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不难发现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江苏科技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也比较偏向学科特色[9]。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实习培训时,结合地域特点和特色学科会偏重选择工业企业安排学生实习。
2.2 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不足,对学生引导作用减弱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创业——尤其是创业经验不足,使得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育不协调,不能很好地与学生分享相关经验与经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更加偏向于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部分高校在选聘教师时,往往偏重于教师学历而忽视其创新创业相关经验与经历。例如我校2022年对外招聘公告,招聘对象为以下几类: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优秀海归博士(后)、优秀国内博士(后)、师资博士后(全职博士后),并且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学科(方向)及学历要求,虽可见学校对师资力量的重视和求贤若渴的态度,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是稍有欠缺[10]。
2.3 部分学生对“互联网+”认识不够,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高
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基础。但在部分大学生的认知中,仅将“互联网+”归类为信息技术,并未认识到它的真实作用。实际上,“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不仅是互联网,也包括其他传统产业,是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和整合,即通过互联网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11]。互联网通过将开放性、平等性等网络特性应用于许多传统产业,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和整合,通过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形式和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
“互联网+”具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连接一切、开放生态。这对高校、教师、学生把握社会发展情况十分重要。把握好“互联网+”的特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大环境,无疑是探索此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的重要要求。以此为基础,想要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各方因素,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共同努
力[12]。
3.1 高校提高重视程度,扩展校企合作范围
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对自己的定位和对社会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期职业的选择。高校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付诸行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同样针对上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所遇问题,高校首先需要提高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
对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问题。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第一步就是壮大师资力量。高校在聘请创新创业教师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对应聘教师进行分析与综合评分,在学历的基础上着重于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相关经历,将应聘教师简历中的个人职业经历和工作经验作为加分项,纳入选聘标准和大数据分析中,如具备大型企业技术部门就职经历或者在大型上市公司或行业尖端企业担任管理层等条件可作为加分项[13];邀请知名企业高管或者有成功经验的创业者来校开办讲座或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分享创业、管理与投资经验。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在企业中挂职,增加职业经验,对学生言传身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步,扩展校企合作方式,鼓励企业以管理、技术、知识、资本等要素,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环节中。高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层次、类型及所处区域等因素,适当拓宽合作企业范围,尤其要重视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新浪网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见图1),其中个人筹资或合伙投资及家庭支持为资金主要来源。学校可以与企业和社会投资人达成合作,创办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一部分用来投资创新创业教育硬件设施,如孵化基地、联络中心及计算机设备等,培养学生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并引导学生将“互联网+”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另一部分用于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转变学生的职业观念[14]。同时,高校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在本校构建大数据中心,把握学生创新创业意向和社会资源支持度,通过大数据筛选出投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意愿较高的企业并促进投资。第三步,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组织,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合作的组织与平台。学校统筹安排具备创新创业知识及经验的校领导和教师组建服务性学生组织,并对其进行垂直管理,对组织功能规划合理分工,规划出组织部、信息部、宣传部、对外交流部。设置正、副主席各一名,每部门人员规定为10-15人。吸纳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使学生组织发挥媒介作用,一方面和企业联系,明确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及时反馈给学校教研部门,以便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方式方法及内容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集思广益,通力合作,进行创新创业规划,并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下完善创新创业项目。
图1 202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资金来源情况
3.2 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愿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官网针对2021年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项目进行了调查,其主要来源如下:28.91%来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13%来自家庭企业;12.91%来自企业合作项目;8.34%来自各类创业大赛项目。其中,学校孵化项目仅为3.7%(见图2)。由此来看,高校必须紧抓创新创业教育并重视孵化基地作用,同时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校可以依据比赛级别和学生名次制定奖励方式,如学分、奖学金、项目合作机会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动力。让学生不仅通过书本接触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还能够在竞赛中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为日后积极创新、自主创业打下稳固而坚实的基础。
图2 企业家的年龄和学历情况统计
图2 2021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项目主要来源情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当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巧妙运用网络课程、网课平台、远程教学等,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组织小组活动,让课程更生动,学生有更多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3.3 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训
对于大学生来讲,所学课程的最主要部分是专业课。专业课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那么将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系统与全面,无疑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15]。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课程成绩、综合实践水平进行系统化分析,形成学生的数据化分析报告,直观反映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创新创业相关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统筹安排课程内容。
实训同样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学生在实训中积累方法经验,结合自身能力,形成自己的就业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创新创业计划。高校与企业评估计划的商业价值与可行性后,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养,还能吸引更多学生踊跃投入创新创业实训中。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建团队,鼓励跨专业合作,从而达到更好的实训效果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