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观
2022-12-30刘红云
刘红云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处在一个尴尬的夹缝中:对学生而言,一方面是对阅读的无限渴求,另一方面则是对阅读的忍痛割爱(应试挤占了阅读的时间)或盲目放纵(沉溺在网络小说中);对教师而言,一方面大家都认可阅读的重要性,知道阅读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打压学生的阅读行为,认为阅读会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对社会而言,一方面是教育顶层设计者的循循善诱、有识之士的呼吁奔走,一方面是基层执行者的“阳奉阴违”、莘莘学子的望而却步……种种矛盾,几乎无解,因此更多的老师宁愿绕道去钻研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也不愿意探索如何将真正的阅读进行下去。
如果阅读只是为了践行某种已有的理论或沿袭某种通行做法,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那是“本本主义”;如果阅读仅以上级部门的要求或老师个人的意愿为指引,把外来的意志强加在学生头上,那是“官僚主义”;如果把阅读当成一项课外活动,刻意打造出美观的形式、丰富的成果,那是“形式主义”;如果把阅读当成考试的附庸、提分的工具,纯粹以考试所需来安排阅读的方向,那是“功利主义”。唯有以学生成长所需为根本方向,以老师点拨为辅助指引,才是“以学生为本”的阅读观。
一、阅读教学应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
中学生刚刚经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都还比较稚嫩,此时的阅读,难度不好把握。首先应剔除那些过于简单的读本,如《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书、《米小圈上学记》等小学生校园生活读本、《名侦探柯南》等流行连环画,向文字量相对较大的纯文本作品掘进。文学作品较其他书籍更易通达心灵,而故事性作品更容易引发孩子们的共鸣。因此在中学阶段可以逐级推荐书目给学生阅读,如先推荐《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等冒险类的小说,其次为《边城》《呼兰河传》《简·爱》《茶花女》等感情纯粹的小说,再次为《围城》《飘》《战争与和平》等反映复杂社会的小说,最后可以选择《红楼梦》《呐喊》《我与地坛》《约翰·克里斯多夫》等深刻揭示心灵的作品。至于《百年孤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连许多成年人都说不清楚的现代派作品,虽然也是名著,却没有必要在中学阶段推荐。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抽象逻辑尚未建立,形象载体不可缺少。以叙事型作品为先驱,先易后难,逐渐过渡到抒情、哲理类作品,才能带领学生逐级登上阅读的殿堂。
二、阅读教学应与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相吻合
完全不考虑学生兴趣的阅读都是无法推行的。在我上中学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读本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当时老师不让我们读,非要强迫我们读鲁迅的书,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对老师的痛恨和不屑。后来我自己也做了语文老师,这才发现,其实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都源自金庸的小说,而对古诗词的亲切感或多或少与琼瑶的言情小说有关。每一时代都有流行的读本,教师不宜一味否定,应当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好和学生一起读他们喜欢的书,以此为切入点走进孩子的心灵,获得孩子的赞同,从而因势利导,由点到面,逐步将他们引入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这样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例如,当前很多学生喜欢读修仙玄幻类的网络小说,老师可以和他们一起阅读其中的一本,并共同讨论书中各种想象的艺术性、各种理论的合理性,并从思想、文化、市场等方面与古代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玄幻作品进行比较,甚至可以趁机引导他们去了解中国道家思想源头的老庄之学。
三、阅读教学应与中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阅读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何谓“全面发展”?其一,从传统价值观来看,应至少包含真、善、美三方面的追求。求真就是要了解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本质,那么自然科学、哲学、历史学等书籍不可不读;求善就是在社会中获取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那么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书籍不可不读;求美就是寻求生命的升华和人生的超越,那么艺术、文化类书籍不可不读。其二,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有“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三个大类六个方面的追求。其中与阅读教学直接相关的是“文化基础”这一大类,要想培养人文底蕴,就要阅读大量的泛文科类书籍,而科学精神则可以通过阅读各种自然科学专著和科学家传记而获取。
整体来看,中学生需要读的书是多方面的,绝不可仅仅限于纯文学作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读书,容易限于文学的小圈子;学生自发读书,往往受流行因素和偷懒心理的驱使,而选择浅薄通俗的非经典作品。这都脱离了正确的培养方向,必须及时纠正。
四、阅读教学应兼顾高考的考察方向
高考成绩关乎学生的核心利益,如果阅读不能服务于学生的核心利益,甚至与之相违背,那它注定无法推行下去。现实中有两种极端:一是只阅读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书,另一种是坚决回避高考这一最大的现实,而去追逐一些所谓的高品位书籍。前者固然庸俗,后者也过于清高,以致超出了正常的需要。课外阅读培养的是阅读能力,而非如何答题,只要老师推荐的书足够经典,自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的品类能呼应高考的考察方向,那将更有针对性的效果。比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先是一篇论述文(社科类文章或美学著作节选),接着是一篇文学类文本(小说或散文),后面是文言文阅读(一般为史传类文章)和诗歌鉴赏(以唐宋诗词为主);涉及几个大的文本倾向——传统文化(史传、唐诗宋词、传统美学理论等)、革命文化(反映革命思想、爱国主义、牺牲精神、解放区面貌等作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涉及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环保理念的落实、脱贫攻坚的创举、精神文明的发展等)。如果老师推荐的书目能适当顾及高考的考察方向,并且给学生做出有效的解读和指点,则高考成绩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完全可以一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