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处理党群关系思想述略

2022-12-30赵光军

巢湖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群众

赵光军

(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

引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党群关系主要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处理与以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以便巩固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党情和国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社会正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而又异常艰巨的革命和建设任务,这对党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提出了迫切要求。毛泽东在领导这个阶段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情和国情的变化,在领导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党群关系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处理党群关系的重要思想。在毛泽东看来,对于刚刚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以及新生的人民政权来说,处理好这一时期党群关系意义重大;对于我们党来说,处理这一时期党群关系的实质就是要立足建国初期实际,着眼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地位,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切实造福群众;对于党群关系处理来说,根本在于把握其本质要求,同时运用好宣传教育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具体方法。这些思想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好党群关系的科学指针。

关于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研究是国内学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处理党群关系思想专题研究不是很多,这些成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党群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1];三是毛泽东关于党群关系的定位与思想内涵[2]。综观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有一些成就,但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为什么要处理、怎样处理等涉及处理党群关系的基本问题系统性研究不足;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处理党群关系的本质探究缺乏。通过研究,较全面地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处理党群关系思想,深入探寻其本质要求,填补学界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对于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党群关系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党正确处理新时代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阐明正确处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在坚持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他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曾多次把党群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水可以离开鱼,但鱼一旦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在毛泽东看来,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党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特别是对于掌握全国政权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新生的人民政权建设、对于刚刚翻身的人民群众利益维护来说,良好的党群关系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对党来说,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是其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执政地位怎么样,关键看执政的群众基础牢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毛泽东在分析“强大的失败”和“弱小的胜利”之原因时,就深刻指出,党领导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强大,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同人民联系在一起,为人民工作”[4],赢得了人民的支持,筑牢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由革命政党变为领导全国的执政党,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而严峻,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需要完成,国民经济需要恢复,生产需要发展,民生需要改善,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巩固等等。所有这些都关系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作支撑,都要得到群众的支持才会变成可能。否则,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严峻挑战。毛泽东指出,为了“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中间力量多数不反对我们,“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5],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在讲到农村“五多”问题时,他强调指出,那些过多干涉农民的做法,“必然要引起农民的反对,使我党脱离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群众,这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加以改变”[5]。只有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我们党才能赢得群众,赢得民心,才能巩固执政之基,增强执政之力。

(二)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实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有待完成,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社会民主改革有待展开,反革命分子有待肃清,党的建设也有待加强。对外还要打退国际上敌对势力的进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和平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社会主义。这一时期党需要做的工作是极其繁重的,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决不会不遇到困难”,“也许还会要遇到比过去更大的困难”[5]。但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困难并不可怕,总是可以被一个一个克服。他相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5],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毛泽东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他强调,“单有党还不行”,“它必须要有群众”,“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百分之九十都是他们做的[4]。党的各项工作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完成。正因如此,党就必须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保护好群众利益,全心全意服务好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各项任务实现也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三)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政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项工作和一切奋斗,都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执政党,“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6]。如果党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确定路线、制定政策,去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如果广大党员干部都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重视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并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那么群众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群众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群众才会因此感到满意和高兴。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群众的利益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和维护。如果处理不好与群众的关系,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盛行,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关心群众痛痒,“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甚至达到需要“革掉”的程度[7],如此群众利益自然无法保障。毛泽东早就指出,如果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健康的”,广大党员就必须反映人民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利益而工作,就必须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8]。后来在谈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关系时,他又指出,“必须兼顾”这三者关系[4],就是要处理好与工人、农民等群众的关系,这样才能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

二、着力阐述处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群关系的本质要求

处理党群关系,实质上是如何看待群众、如何摆正党与群众关系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解决一个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对于我们党来说,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在处理与群众关系中,党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主动权。应该说,党群关系处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党。对党来说,要处理好党群关系,最紧要的是解决重视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并最终造福群众的问题。毛泽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

(一)处理党群关系着力点在于重视并依靠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党群关系的前提是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群众才会去依靠群众、联系群众,也才会去勤勤恳恳地服务群众。如果看不起群众,甚至把群众看成“下等人”,就不可能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不可能维护好群众利益。毛泽东有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群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他强调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9]、是“真正的英雄”[3]。“事情是广大群众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干部是起领导作用,但这“没有什么了不起”[5]。他又指出,为了进行伟大的建设工作,在我们的面前,摆着极为繁重的任务。我们的党员在全国人口中只占极少数,在我们的各个国家机关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大量的工作是要靠群众来做[4]。群众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有着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党只有重视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遭受挫折乃至失败。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应当相信群众,应当相信党。“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5]。

群众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党的依靠力量。毛泽东深知依靠群众对党的重大意义。他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敢于并善于发动群众,以此不断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善于依靠人民群众”,“那就无法把工作做好”[4]。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群众才取得胜利。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一以贯之地重视群众、依靠群众。对于土地改革,毛泽东强调,应注意真正发动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只要合乎这个方向就是好的[5]。对于“三反”运动,他指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如同镇压反革命一样重要,一样的发动广大群众去进行[5]。针对一些干部轻视工人的问题,毛泽东进行了批评,并明确要求要依靠工人阶级,加强城市工作[5]。对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和党中央也确立了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的政策。无论是镇压反革命,还是土地改革;无论是“三反”“五反”,还是社会主义改造,无不是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才取得了明显成效。毛泽东坚信,只要坚持“密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原则”[10],反对一切形式的脱离群众作风,就一定能够取得更伟大的胜利。

(二)处理党群关系关键点在于联系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好与群众关系,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是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加群众对党的信任的重要保障。毛泽东要求全党要坚决地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指示[5],党员干部要继续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巩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自己放在群众之中,平等对待群众;要走进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尊重群众愿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要与群众同甘共苦。毛泽东指出,党的任何一个领导人,当他把个人放在群众之上,当他脱离了群众,就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10]。无产阶级政党要联系好农民,必须“真正和他们打成一片”[4]。他很早就指出,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3]。在谈到对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要求要尊重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意愿,他指出,“只能经过劝说,启发自愿,准备劝多少年,一步一步地实现”[5]。毛泽东还要求必须重视人民群众来信,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党加强和人民联系的方法[5],以此来了解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也便于党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联系群众,说到底就是“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他强调,“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11]。

联系群众,就必须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坚决斗争。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党群关系的最大问题,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障碍,就是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他指出,官僚主义包括许多东西:不接触群众,不下去了解情况,不与群众同甘共苦等等[7]。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危害性很大,它是贪污和浪费现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下面产生命令主义、违法乱纪的重要根源。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党政机关中有很多的部门,存在着官僚主义。他们脱离群众,脱离下面的实际情况,关在房子里写决议案,写指示。下面的情况究竟怎么样,能不能执行,不去管。他批评了邮电部个别领导干部强迫大家给中央打致敬电报、写致敬信等脱离群众的问题,并指出其严重性,“这就在人民面前把共产党表现得不像样子,大大损害了共产党的威信”[5]。毛泽东甚至警告全党:“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7]。否则,就会危害党和国家的命运。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官僚主义是深恶痛绝的,反对和铲除的决心是异常坚决的,为此雷厉风行地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大张旗鼓地开展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这些举措,整顿了党风,严肃了党纪,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处理党群关系根本点在于造福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党群关系最根本的就是造福群众,也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实实在在为群众创造幸福。这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联系好群众、团结好群众的重要保证。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服务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建国后,他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领导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他认为,这是造福人民群众,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根本途径。在谈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了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在与藏族人士谈话时,他又指出,可以搞五年计划,“标准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同时明确强调“人民生活提不高,便不能持久”[4]。在谈到农业合作化问题时,他指出,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农民就会埋怨我们,要实行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5]。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满意,工农联盟才能获得巩固。

造福群众最主要的就是不断满足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要。首先,要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毛泽东向来重视群众这方面需要,他指出,我们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时“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4]。在城市,他要求,“力争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工人生活”[5],救济失业者。针对大城市房屋缺乏的问题,他又指出,这“已引起人民很大不满,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的需要”[5]。农村中,他始终强调不要加重农民负担,对灾民进行救济。在谈到合作社利益分配问题时,毛泽东指出,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应该归社员,“让农民多分一点”[4]。1956年,他还提出要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4]。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毛泽东还明确要求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去发展[5]。同时他又指出,改善群众生活还要根据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逐步进行,“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须是渐进的,支票不可开得过多”[4]。其次,要对群众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的政治地位。毛泽东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就是要对人民实行民主,保障他们真正当家作主。最后,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满足群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需要。他指出,要制定文化教育规划,包括识字扫盲,办小学、中学,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网、电影放映队,组织文化娱乐等[5]。还要发展高等教育,他坚信将来“所有的人都要大学毕业”[4]。

三、科学提出处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群关系的具体方法

处理党群关系,方法至关重要。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方法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更是强调领导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领导方法很重要。要不犯错误,就要注意领导方法”[5]。同时他又认为,“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还须改善,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7]。他反复强调,在掌握政权后,要处理好与群众关系,要防止独断独行、脱离群众等问题发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注意执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4]。在毛泽东看来,重视群众地位,一切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为群众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处理好党群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根本方法。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具体方法。

(一)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处理党群关系,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凡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出台以及重大工作的开展,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一定要向群众作宣传解释工作,让群众清楚,提高群众共识,增进群众理解,进而赢得群众认同和支持。这样,党的主张才能很好地转化为群众的落实意志和行动自觉。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非常重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在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中,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中,他始终要求加强宣传,要大张旗鼓,要做到家喻户晓。毛泽东还要求,对党和国家存在的困难,要通过宣传,向群众作解释。针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财政经济困难问题,他指出,“我们必须要向人民说明我们的困难所在,不要隐瞒这种困难”[5]。1953年,针对国营企业中不进行普遍的工资调整,并取消年终双薪和暂缓实行年休假制度等工作安排,他批示,要向工人群众“进行足够的解释工作”[12],这样做就不会引起他们的不满。1956年,针对改善人民生活的问题,他又指出,“过高的要求和暂时办不到的事情,要向人民公开地反复地解释”[4]。为了更好地宣传教育群众,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全国建立了群众宣传网,确立宣传员和报告员制度,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的作用,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工作任务、建设成就以及国内外形势。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有效化解党群矛盾、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作用。

(二)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

毛泽东非常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在处理党群关系中的作用,他认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推动大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很好方法[5]。它也是处理党群关系的重要方法。在毛泽东看来,处理党群关系就是要采用“团结—批评—团结”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也就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他指出,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关于处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以及其他人民内部关系,就是采用这个方法的,并且得到了伟大的成功。全国解放后,还要“在整个人民内部继续推广和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4]。他明确要求,“以后凡是人民内部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7]。处理党群关系,就要纠正我们党工作中缺点和错误,而对于“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就是要作公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实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条是不行的”[5]。为此,毛泽东和党中央在1950年就确定了在报刊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要求在一切公开场合,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让人民群众展开对于党的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以此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党和国家的进步。这一时期,毛泽东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自觉运用于党的建设全过程,运用于处理与群众关系的各环节,并取得显著成效。

(三)建设好党员干部队伍

能不能正确处理党群关系,能不能保障群众利益,能不能维护党的形象,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因为与群众打交道的主要是他们,因此建设好党员干部这支队伍就显得格外重要。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注重其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在毛泽东看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1951年,他要求在全体共产党员中“普遍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5],以提高党员觉悟。后来,他更是明确提出要“用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大力克服队伍中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严重的缺点[4]。其次是通过整风来加强建设。1950年,针对许多干部存在的强迫命令主义的恶劣作风,他要求开展整训工作,否则,这些干部“即将脱离群众”[5]。6月,他要求全党在夏秋冬三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5]。1951年底,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发动了“三反”运动,大力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最后对有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了处理,清除了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污毒。1953年,他又发动了“新三反”运动,坚决与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作斗争。接着,在农村中又开展反对“五多”的斗争。经过整风和斗争,有效整肃了党员干部队伍,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行动自觉,极大地巩固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都非常好,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非常高。之所以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毛泽东和党正确处理与群众关系的必然结果和生动反映,是与这一时期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关于处理党群关系思想的指导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处理党群关系思想,内涵丰富,理念科学,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党的人民至上思想,生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使命。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党群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毛泽东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积累的处理党群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升华,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处理与群众关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当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面对新挑战和新任务,党必须要继续赢得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必须做好群众工作,需要继续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处理党群关系思想,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处理党群关系的理论宝库,而且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对于新时期正确处理与群众的关系,构筑和谐党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对于自觉践行人民至上思想和党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立足群众需求,坐实“文化自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