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建筑施工学科群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融合创新研究*

2022-12-30何国林

砖瓦 2022年7期
关键词:装配式校企院校

何国林 钱 勇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主要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的中、高职院校,也应该及时更新本校的专业结构、专业模式。对中、高职学校的建筑施工学科来说,要通过对教学、教法、教材等全面改革,才能使中、高职学校的建筑专业与当下的社会形势接轨,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建筑技术技能人才。

1 装配式建筑施工市场发展历程及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预制装配式施工建设随着中国建筑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具备施工效率高、能耗较少、周期短的优点,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装配式施工建设市场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逐步起步,在步入产业化阶段之后发展也越来越快,我国有关部门还专门制定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对装配式施工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发展预制装配式施工新技术、新办法。可以看到,随着中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智能化、现代化施工工艺的引入等为推动中国建筑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此市场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扩大,加强预制装配式施工专业培养将成为整个社会所关心的重点内容,而未来预制装配式施工领域也将会需要更多的专业化技能人员、项目管理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培养人才的中、高职院校将面临新的挑战[1,2]。

2 当前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出现的困难问题

2.1 课程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匹配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学院在建设工程专业方面的课程布局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但存在着“盲目扩张”的情况。由于缺乏对建筑工程的了解,很多中职院校在科目课程的设置上多以理论知识为主,随意性较强,学科特色不明显。而且,很多学科大多针对的是传统的施工方法与模式,没有和当前施工行业变革升级后新产生的施工方法、人才培养结构相适应[3]。

2.2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一般而言,学科体系结构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但是由于许多中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合理化的联系和配置,致使学生的知识“破碎化”,极大影响了其教学积极度和教学效果。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中职院校在建筑学科中理论课程比例过重,学校培训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特色并没有很突出,毕业生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技能,核心专业知识也不突出。但其实知识和能力不能混为一谈,如何把知识转换为能力,才是当下学科设计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科专业形成是决定学生重要专业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在学科中专业知识的搭配组合技巧通常比专业知识自身更加重要,因为恰好是它才可以使学生懂得怎样使用专业知识[4]。

2.3 课程的教学内容过时

在学科建设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内容。许多中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内容上缺乏高度的融合,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从而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此外,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更新理念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滞后,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不相适应,教师在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方面也存在“冒进”,盲目地“拔高”学生程度,所讲内容太过深奥,超出一般中专学生的理解范围[5]。

2.4 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的冲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仍处于“项目式”教育的初期,致使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常常难以适应新形势,因而需要重新进行培训。当前,我国中等专业技术院校在构建以传统的建筑项目管理方式为主的专业资源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缺乏对其市场的实时监测,导致学科建设落后于当前的实际需要,也偏离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无法培养出符合当下建筑行业需要的新型施工技术技能人才[6]。

2.5 教育资源的开发相对落后

建筑专业教学内容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应用性强、培训要求高、教学设施投资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开设建筑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数量众多,但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大部分采用的仍是专业标准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略有困难和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8]∶

一是课程资源落伍。很多落后的施工技能专业知识仍在授课中,与建筑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脱轨,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的情况,照葫芦画瓢型的教学方法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里也不断涌现,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例教学方法。

二是工程实训形式化。因为一部分高中级职称学校资金投入跟不上,工程实训课程配置设备也跟不上,促使工程在校生的课程依然以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为主,而工程实践性教育也滞留在现场参观考察与多媒体教学视频课件环节,实际效果和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工程实训课程多为形式化,使得工程毕业生常常没办法顶岗实习操作。除此之外,虽然校企合作的方式的确缓解了中职院校的实训压力,但因为一部分学校和企业联合范畴不广泛,又并没有长期而高效的合作机制,造成了实训规模与效益都不尽如人意。

三是教师真实力量薄弱。从事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主要是直接在大专院校毕业生中进行招聘的,并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虽然有一些高校也会对教师进行一系列关于企业生产实践的培训,但就大的教学方法范畴而言,很多教师常常欠缺企业一线工程工作经验,且所授的专业知识也常常以课本内容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企业工程现实情况岗位严重脱轨。

3 装配式建筑施工学科群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融合创新中心探究

3.1 确立培养对象

本文建议中职院校在建设工程施工岗位的基础上,明确其培养对象,使其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德技双修、全面发展的能力,并具有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监理等工作方面的特长,符合中国新时期建设工地制造、售后服务、管理一线的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3.2 打造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在我国预制施工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机械施工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建设方向将以机械施工项目管理为主要载体,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指导,针对预制构件厂、施工单位等两个方面,重点培养机械、施工、结构、施工材料、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人员。但鉴于目前中等专业院校预制施工人员短缺,可以在建设项目建设学科的基础上增加预制施工学科的方向,总体思路如下:

一是对传统的建筑专业班级内容加以调整与补充,整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有关内容,在原专业班级的基础上添加了有关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课程内容。

二是对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标准体系进行了改进,新增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相关专业课;进一步调优了教材系统架构、具体内容、教学策略和讲课技巧等体系,进一步实施“模块+项目管理”方法,实行项目管理引导、目标指引、课证一体等方式。与此同时,新增相对应的仿真模拟见习,以强化学生通过运用BIM技能从企业产品、预制构件、建造到实地再到整体工程项目的品质、投放、进展等工作各个领域方面达到“整体过程”的一体化管理。

三是设立了相应的综合实训活动课,并结合工程建设职业的工作需要,结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技术特征,开设了一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层次。

3.3 推进教材、课程、学法的“三教”改革

3.3.1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院校应以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为基础,继续开展重点建筑工程建设专业“双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扩大教师引进渠道,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新的“帮助”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力。首先,继续创新招聘制度,扩大教师引进的渠道,如在建筑企业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以丰富高校教师的人才结构;其次,高校还应为建筑工程教师创造新的人才培训机会,更好地掌握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标准,拓宽教师的学科视角;最后,要进一步完善“老新”帮助制度,通过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确定目标任务、教学时间、辅导教学内容、指导方法等,有针对性地培养新的青年教师。

3.3.2 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在新的信息时代,高校必须继续推动课堂模式的改变,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实力,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翻转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学生独立探索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建筑工程和建筑专业课程的实践基本上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力、兴趣、参与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热情、参与度,注意学生的实践。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师能力竞赛和高质量的课堂竞赛来丰富他们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力。

3.3.3 逐渐加强社会实习

高等职业院校应探寻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深层次教学方法改革,即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具体指导,以项目建设工作为承载,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过程放置于工程工作流程和施工工作环境中。高校还应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借助领域,完成校企深度一体化,仿真模拟学生专业技术培训流程、真实工作演练、学校生产实践和校内外岗位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4 高职教育分级教学的探讨

响应国家“百万扩招”计划,体现“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展示才华”的职业教育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和需要的培训对象,形成“标准不降低、学制灵活多样、教学模式多样”的分级教学模式。根据招生类型和学生特点,制定分级专项培训方案。在标准不降的前提下,学校实行分级教育,实行灵活多样的课程组合教学模式,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实现教师培训方案、专业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学生管理等分级。

4 校企合作基本模式探析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也逐步融入到了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体系中,通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越来越充实和多样,目前主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教学工厂管理模式、学生订单培训模式、学工互换协作模式、学生科技服务模式和技术咨询服务模型等。教学工厂模式,主要是由高校与中小企业一起协作,形成具备教育、制造和培训等功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由企业针对自己的发展需求提出培养人才订单,进而与高校达成培养合同等,给人才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的一种培养方式。学工交替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在教育理论与实施环节上与企业和高校共同协作,从而培育更多技术型人才的一个快速培养模式。科技服务模式,主要是指公司为培训内部人员的素养和技术,将其带到专门的学校或由高校教师开展技术培训的一种教学模式,用以提高公司内专业人才的技术和素质。技术服务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技术公司或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双方分别支付技术投资、科技力量等,以便于联合形成成果或进行实际应用的一种技术联合方式。可见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中小企业与高校人才根据不同的需要等进行筛选,以便于提高校企合作深度与品质。为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教育效益,提升人才培养品质,建议在校企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基础上开展深入探究与创新性实验,具体的对策意见如下。

4.1 校企合作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与课程资源体系

一方面,根据装配式施工市场发展需要以及高校培养的目标等,公司将与高校合作共同完成培养机制的调整和完善,着力于培养学员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等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强化办学理念的创新性,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整合与职业岗位发展有关的专业知识,便于为人才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途径。还必须做好企业集团与高校之间在教育资源体系构建方面的探索研究,利用现代技术平台等为学员提供更加丰富的体系化教育资源,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教育资源全方位整合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4.2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建立了校企深度协作的人才培养实战平台

学院要围绕预制装配式施工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了从初一至大四等各个学年不同的培养方案,并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开始做好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方面的知识与资源整合,并按照公司的具体工作要求与安排,与各专业课程教育、实验训练等工作环节加以融合,并进行时间衔接,切实为学员进行更多的现场实战指导训练等。完善双方师资力量合作技能体系,为公司职工和学院老师等进行更多的专业技能训练,进一步完善双方专业技能资格准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培养双方师资能力。

着重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建立丰富多样的实践基地,包括在教学上通过介绍与企业有关的案例项目,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与研制,引导学生自主创造与实践,从而累积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可建立企业仿真实践基地,或是让企业公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与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主动申报相应的企业课程,又或者参加与校企研究合作有关的实验项目中培养学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的学术水准。

此外,政府也需要针对校企合作关系等方面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通过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合作各方的权益,以提升校企深层次协作能力。

5 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改革过程中,中职建筑工程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主动进行教学结构的调整,将相关的技术知识融入1+X装配式施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系统中,以现代装配式施工建设理念和技术为基础,持续进一步优化企业课程设置方式与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推动“三教”的变革与发展,持续加强校企协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装配式施工建设学科必备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新时期现代装配式施工建设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装配式校企院校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