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和供需形势分析
2022-12-30高宏杰
文/高宏杰
当前,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必然依赖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而我国多煤缺油少气的能源资源基本特征,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额的56.8%。《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直到2050年,煤炭所占能源比例不会低于50%。能源自然型规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消费结构难以转变,煤炭资源在能源资源中的“压舱石”作用不可替代。
一、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状况
1.煤炭储量和地位
我国是煤炭资源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20年探明储量1622.9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仍可采200多年。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源的国家之一。煤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煤炭产业的发展仍将对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角度考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和国家重要战略物资,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必将是长期的和稳固的。
从国际角度看,未来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特点取决于资源、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因素,总的趋势是向多元化、优质化、清洁高效方向发展,对能源的基本要求仍然是可获得性、经济性及清洁性。尽管各国都在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但进展缓慢。全球化石能源占比仍长期维持在80%以上,能源结构由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是必然规律,却是一个漫长过程。
2.我国煤炭资源禀赋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煤炭资源储藏丰富。虽分布广,但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西南区域。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煤炭主产地逆向分布,煤炭运输量大、运输成本高、损失浪费大。煤炭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业中的大宗物资,占用铁路运力的30%以上、公路运量的25%以上、水运量的50%以上。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43亿吨,煤炭运输消耗了极大的资源。
我国绝大多数煤炭资源地质赋存条件较差。煤层埋藏深,多为地下开采,各类灾害严重多发,开采难度逐年增大,生产成本高,安全投入和风险越来越大。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炭极少,2017年露天开采量5.28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4%。而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露天开采则占总产量的50%以上,部分国家甚至高达90%。我国可供开采的优质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尤其是焦煤资源稀缺,高硫、高磷、高灰等低品质煤约占煤炭保有量的40%以上,且在逐渐增加,给煤炭洗选、运输、清洁利用带来诸多困难。
二、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1.产煤地区越来越集中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中东部地区资源逐渐枯竭,煤炭生产中心加快向资源开采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集中。部分省份主动关闭部分甚至全部矿井。截至2020年底,我国煤矿数量已降至4700处,其中120万吨以上煤矿1200处。央企拥有大部分优质资源,省属企业开采的煤炭资源生产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高;个别地方国有煤矿资源储备十分有限,产能较低;民营煤矿数量较大,但生产条件也在逐步恶化,产能极低。我国煤炭企业两极分化严重,既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矿井,也有部分水平相对较差矿井。
2.煤炭企业经营情况
煤炭资源储存条件直接影响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大部分央企和少部分省属煤炭企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致灾因素少、劳动效率高、经营状况较好。但我国绝大部分煤矿地质赋存条件差(以省属、地方国有矿为主),用工多、产能低,经营质量普遍低下,仅能维持最简单再生产,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煤炭安全生产情况
煤炭安全形势与企业经营状况紧密相关。我国拥有相当数量的地方煤炭企业,对当地能源供应至关重要,很好地发挥着矿井区位优势。但这类矿井一般灾害严重,更需加大投入力度。因为,煤矿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地方财政无力支持,企业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甚至长期不投入,致使各类灾害复合叠加;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职业安全卫生条件不能保障,企业装备落后,技术工艺水平低下,职工福利薪酬差,从业人员入职门槛低,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复杂条件矿井生产需要;个别管理者甚至冒险组织生产,往往造成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甚至发生重特大事故。
4.煤炭产品质量情况
由于煤炭企业准入标准低,国家对煤炭产品质量管理相对粗放。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的原煤质量不高,原煤入洗率较低(国际上煤炭入洗率均为100%)。煤炭生产企业普遍缺乏产品煤质量管理意识,往往直接将生产的原煤投入市场,低品质甚至无效的资源造成下游运力、设备、环保等环节极大的浪费和污染。
5.煤炭生产过程环保治理情况
煤炭开采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地表塌陷、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系紊乱、地表水位下降、矿井水污染、矸石堆积,这类灾害的治理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彻底解决。
三、煤炭市场消费情况
我国煤炭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和主要消费市场逆向分布,经济发展和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我国煤炭市场供需矛盾的复杂性。夏季南方迎峰度夏,冬季北方迎峰度冬,正是这个矛盾呈现的季节性特征。
1.煤炭供需总量
受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及国家产业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煤炭供需总量难以准确预测,煤炭市场供需时常出现阶段性、区域性饱和或短缺,容易造成市场形势混乱,波及上下游企业正常经营秩序,威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2.煤炭运输问题
我国幅员广阔,如何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将大量的煤炭快速运输到客户端,是对我国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的巨大考验。以往经常发生的用煤荒,往往不是煤炭供应总量存在缺口,而是运力不足造成的。煤炭从生产基地到消费地点,少者上百公里,多者三四千公里,大量煤炭的长距离运输不但给煤炭供应带来了极大困难,也消耗了极大的运力资源。
3.煤炭市场秩序
煤炭供应渠道复杂多变、用户种类多,导致煤炭市场监管困难,市场秩序相对混乱。具体表现在:部分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法制观念淡薄,存在市场投机心理,缺乏契约精神,价格随机调整变化,且长期处于低水平;煤质鱼龙混杂,甚至掺杂使假;结算过程缺乏约束,合同签订不规范、信誉差,不遵守合同条款,覆约率低,不承担违规责任。
4.煤炭资源储备
煤炭企业生产能力的相对稳定性及季节性需求波动的特点,决定了煤炭储备的必要性。但煤炭储备占用购煤资金额度特别大,环保、场地、装卸、损耗等环节也增加许多储备成本,还受煤炭市场波动影响,煤炭储备工作风险很高,相关部门提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很难真正有效运行。现有各类煤炭储备场所仅被各商家用作日常经营,储量有限,远不能达到煤炭战略储备,调剂供需的目的。一旦市场供需失衡,煤炭价格就会发生大幅波动,甚至出现煤炭市场冰火两重天现象,对产供双方企业均造成极大伤害。
5.煤炭利用引发环境污染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力军,既是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SO2、氮氧化合物、烟尘等有害物质,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均衡,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较低水平。在煤炭消费品种构成中原煤所占比重过高,存在利用率低和浪费现象。
四、多措并举,坚决抓好煤炭资源管控
1.立足国情,做好煤炭资源开发长期规划
煤炭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举足轻重。国家应从能源战略的高度,以煤炭自给自足,适度有余为标准,结合我国煤炭资源赋存实际,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变化,合理布局、长远谋划煤炭资源开发建设工作。既要发挥好国家和地方的优势,又要重视国家级煤炭基地建设,还要重视地方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协同,做好区域煤炭生产工作,缓解国内煤炭供应压力,做好长期防范国际能源危机冲击我国能源安全的准备。
2.发挥好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则的双重作用,规范煤炭市场良性发展
煤炭作为一种宝贵资源,保持相对稳定市场供应形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煤炭供给的重要性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极易造成煤炭市场失控。这就必须依靠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煤炭市场行稳致远。
煤炭市场价格决策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重要环节。但煤炭是特殊商品,不能仅仅以供求关系决定煤价。国民经济增长,必须以能源消耗为前提。煤炭价格上升趋势是必然的,但一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不可脱离实际增长过高过快。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每年确定煤炭价格上升比例,供需双方根据国家指导价格签订全年供需合同,合同一旦签订,在合同期限内,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价格不得变动。合同双方必须尊重合同约定,充分体现契约精神,严格承担法律责任。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煤炭企业支持力度,减轻煤炭企业经营压力,尤其是灾害严重矿井,经营确实困难的,应给予一定补贴,帮助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3.充分发挥进口煤炭调剂作用
国外部分煤炭生产大国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煤质好,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加大对优质煤炭资源的进口力度。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边境省份,政府应支持各类企业想方设法扩大进口量,以弥补国内煤炭资源不足。如果煤炭进口稳定增长,可以同步降低国内煤炭生产总量,延长煤炭企业生产年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国内煤炭资源,实现煤炭行业有序发展。
4.政府支持,企业负责做好煤炭储备工作
煤炭作为大宗散货物资,中转储备耗费极大。政府应支持鼓励煤炭生产企业和用煤企业直接进行煤炭储备,尤其是煤炭生产企业应作为储备主力,政府按需下达储煤指标,强制执行,并给予一定补助。或协调供需双方,直接鉴署煤炭储备需求合同,既降低了市场风险、稳定了市场供应,又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大地节约了储备费用,降低了储煤成本。
5.加强源头管控,提高煤炭企业运行质量
长期以来,大多数煤炭企业低水平运营,经营十分困难,发展缓慢。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没有配套洗煤厂,产品质量低下、品种单一,给流通消费环节造成严重浪费和环保问题。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煤炭产品质量管理,强制煤炭生产企业将生产的原煤全部入洗,否则不允许上市交易,从生产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国家应支持煤炭企业实现产品就地转化,延伸煤炭产业链。根据企业规模,在煤矿坑口发展火电和煤化工等相关产业,实现煤炭资源产品就近升级转化成清洁能源,改善煤炭资源品种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压力。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量很低,一次性商品能源消费中原煤占比较高,单位GDP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我国能源结构以不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建立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资源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虽然任务艰巨,却是必然选择,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