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2-12-30邵晓燕乔元波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青岛高质量

邵晓燕,张 玲,乔元波

(1.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党校 乡村振兴教研处;2.山东大学 县域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200)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紧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黄河流域改革开放先行区,则要放大青岛黄河流域港口门户优势,推进与沿黄省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东联日韩、西接亚欧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引领胶东经济圈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基于此,研究青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

黄河流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上、中、下游地区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不尽相同。[1]根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数据,2020年,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为25.4万亿元,占全国的25.08%,低于长江流域的38.92%。省级层面,山东、河南和四川进入全国前十(不包括直辖市数据)。市级层面,没有城市进入全国前十。省市两级层面都与长江流域差距较大。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能矿资源采掘特色突出,初级加工业占比较高,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区域差异。[2]

(二)水资源保护力度需要持续加大

水资源问题一直是黄河治理的难点。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黄河流域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人均占有量偏低。受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影响,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利用相对粗放。一些地区电力、化工、钢铁、建材、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集聚,水环境改善态势并不稳固。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功能弱化和湿地萎缩等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也广受关注。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黄河流域协调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软肋,必须进行系统治理。[3]

(三)对外开放需要进一步扩大

黄河流域在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2020年,黄河流域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36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32.16万亿元的13.56%。[5]货物进出口总额前三位是山东、四川和河南。山东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20万亿元,占黄河流域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他省份货物进出口总额较少,说明黄河流域内部对外开放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四)城市间经济联系度不高

一方面,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为主的城市群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但黄河流域城市群与它们的联系都不够紧密。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内各省市的联系也不紧密。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大城市难以有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省会城市中只有郑州、济南等在全国排名较高,其他排名都相对靠后。

二、青岛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一)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黄河流域协同发展

青岛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2020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396家。2021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在黄河流域中排名靠前。近年来,青岛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不断丰富区域协同发展新内涵,提出提升青岛城市能级、深化开放协作、科技创新协同、文化旅游对接、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共保共治、民生福祉增进等举措,高标准打造胶东经济圈,有能力做好黄河流域开放门户。

(二)区位优势有利于健全黄河流域物流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中,青岛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从国内循环来看,青岛处在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上,是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之一,在促进各类市场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循环、联通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青岛已经逐步完善陆域交通,提升胶东经济圈与沿黄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新增或加密与沿黄流域重点城市的航线航班,规划布局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班,能为沿黄“一带一路”建设提速扩容;同时依托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拓展“空空+空地”货物集疏模式,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物流,提升整体开放政策辐射带动能力。从国际循环来看,青岛是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欧亚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具有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贯通中亚欧、连接海内外的战略位置优势,能够满足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需求,可以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丝绸之路国际物流枢纽。

(三)平台优势有助于促进黄河流域对外开放

依托对外开放平台有利于沿黄城市更好地开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能合作和文旅交流。2020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力推动了胶东五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的一体化发展。青岛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交汇城市,亟需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平台优势。目前,青岛已经携手沿黄九省(区)省会(首府)城市和胶东经济圈其他四市共同签署了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合作倡议,这有利于共建海港和内陆港联动合作体系,推进重大开放平台共建共享,推动沿黄九省(区)城市共享开放发展红利。同时,青岛牵头建立了“9+5”城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相关城市定期举行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放发展合作重大事宜,审议重大合作项目目录,务实推进开放发展合作,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协同机制。

(四)工业互联网优势有利于促进青岛与沿黄省市的产业融合

生态优化下的产业升级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黄河流域是中国工业基础较发达的区域之一,机械、化工、冶金、纺织、能源等产业具备相当大的优势。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这些传统产业领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青岛通过抢抓新一轮信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打造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与行业细分领域平台,推动快速形成覆盖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优势,涌现出了一批以海尔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探索的优秀成果,赋能胶东、山东乃至黄河流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青岛与沿黄省市的产业协同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与呼和浩特、成都、兰州分别签署了《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全面开放产业应用场景,不断释放工业互联网的价值。

三、青岛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以港口建设和海陆铁联运为引擎,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高地

青岛具有沿海开放城市的资源优势,是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正全力打造山东省、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国际客厅”,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港口是直接体现城市聚集能力与辐射带动能力的基础平台。青岛可以着力拓展货运服务,降低物流成本,畅通港口间物流、资金流,增强沿黄流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航运物流网与陆域物流网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强智慧港口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以港口信息数据为驱动力,全面促进青岛及沿黄区域港口服务,能够更绿色高效地提高青岛港口辐射作用。建立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共享开放平台政策红利,要以政策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破解对内对外开放平台合作瓶颈,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认互动、产业互惠互利等方面落实细化政策,明确各区市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加快黄河流域城市群与胶东城市圈的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铁联运、海陆联运,提高高铁通达性和物流、资金流集聚度,增加国际航班数量,推动黄河流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联通。

(二)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优势

强化创新驱动,以工业互联网优势为加速器,加快推动黄河流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行动。编制产业集群地图,加快创新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与黄河流域骨干企业与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推出标志性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构建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政府、企业、人才多方参与、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平台建设,建设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协同决策与治理能力,升级信息高速公路。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主导产业引领、专业化分工协作、支撑保障有力的协作园区。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在空间内形成集聚的依托。在绿色农业、光伏、生物质、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领域,青岛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平台、资本纽带、政策引导”作用,把更多的企业、技术、市场、资源、人才等关联起来,加强沿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联动,完善产业功能布局,加强海洋科教与现代海洋科技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实现错位协同发展,减少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资现象的出现。发挥金融优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大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大水利建设工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青岛可以发挥自身金融优势,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专项建设资金、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模式,为实施重大工程、补齐民生短板、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三)聚焦碳达峰和碳中和,加强绿色农业和节水科技合作

发挥青岛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创新驱动,推进协同发展。利用科技研发创新的溢出效应,促进相关科研成果在黄河流域落地。加强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黄河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综合研究。[6]青岛有能力组建跨行业多单位科技联盟,攻克难点问题,依托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以节水产业、绿色产业、环保装备制造和蓝色产业为主的科技研发。发展绿色农业,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试点。加快智能商贸物流标准化,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标准化体系,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绿色化发展,推进农业固碳。重点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全面应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固碳生态循环农业。提升智慧化水平,重点发展数字农业,推进智能碳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建立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打造国家级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领实现黄河流域节水科技发展。推进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统筹地表地下水联合调蓄,深化海绵城市建设,提升雨洪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审批,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管理效能。发挥青岛科教优势,着重发展海水淡化、节水科技等。改革农业节水体制机制,创新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农业节水潜力。

(四)升级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海洋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流

聚焦融合创新发展,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7]立足黄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阐发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依托于众多高校集聚,青岛科研文教成绩斐然。青岛可以挖掘自己的经验资源,通过交流合作和互帮共享,为黄河流域其他城市的开放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打造青岛新的城市名片。推动黄河文明体系构建工作,推进黄河文化品牌建设,加强海洋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流对话,推动黄河观光旅游向“山+海+河”综合深度体验旅游转变。同时,在黄河文化旅游长廊的打造中提炼青岛特色,将黄河文化作为青岛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促进海洋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协同发展。推动建立黄河文化旅游联盟,培育优秀文旅市场主体,结合青岛山海文化旅游,形成深度体验。对标黄河流域重点旅游城市,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延伸打造节点城市。做强做优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活动,与沿黄省市联动发展,资源上互促共享,宣传上突出特色,配套举办文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塑造好黄河文化的“根”和“魂”,将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贯穿于各项展览和文艺演出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青岛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