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御宴,吃不完得“兜着走”

2022-12-29王仁湘

今日文摘 2022年10期

一些人常常以肴馔的量来定义筵宴的丰盛程度。宴席的准备都是以“吃不完”作为标准的,这也是判断主人盛情的一个标志。吃不了怎么办?——打包。古代打包的法则,也有大小的区别,有“礼包”,也有“罚包”。帝王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宴饮结束,使臣告辞,国君送于门边。膳夫等人则将没有吃完的牛、羊、豚肉块盛装起来,一起送到来使下榻的宾馆。残肉剩饭包送客人,即使是他国使臣,吃不了也得“兜着走”,这在当时显然不会被看成是不尊重使臣的举动。这算是“礼包”,是食礼规范的动作。

在古代,肴馔可以打包,茶饮也可以打包,唐代就有这样的例证。据《云仙杂记》说,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按品第分为三等,他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中等茶用于待客。他的中等茶也一定有特别之处,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喝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这油囊就是一个防渗布袋,功用与当代塑料袋相同。

古代官员有机会赴御宴,自然觉得风光无限,有时还会设法悄悄带回一些馔品,让家人品尝。悄悄地,就当是窃食吧,唐代窃食御宴已成风气,不过谁也不将这行为当贼看待。皇上自然也乐得做个人情,不仅下了可以怀归余食的御旨,而且还让太官(官名,掌管百官之馔)专门备有两份食物,让百官带回家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明代陆深在《金台纪闻》记载,明代御宴上的食物,你要吃不了还非得兜着走,不然还要治你一个罪名,也许就是“不孝”之罪吧。

皇上办起筵席来,有时是很慷慨的,大臣酒足饭饱之后,还可以带回没吃完的食物,或者加带两份预备好的食物,这就是“怀归”。而且,有时怀归的不仅有食物,甚至还有当时使用的餐具,有时是瓷器,有时也可能是贵重的金银器。有了“怀归令”,御宴上碗净盘光。

(罗天华荐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