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万个小时,让自己成为专家
2022-12-29苏辛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不是简单地消磨掉一万个小时,而是要把全部身心都扑在这些时间上,深深地沉入其中,才有可能捞到一两颗珍珠。
从毕业到现在,我的朋友小莹子正经上班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两年多。一年是做办公室文员,另外一年是做出纳,然后,就生了孩子赋闲在家。现在孩子两三岁了,有婆婆帮带着,她想找个什么事儿做做。
三年多过去了,她想了很多个点子,也尝试了几个办法,比如:做××产品的直销、卖××公司的保险、去上一段时间班……不过,结果都不是很让人乐观。
“怎么办呢?”小莹子很着急,“我想不出到底该做什么了。”
“你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做过的一道看图作文不?画的是个男的拿着铁锹一直在挖井,挖了好多个坑,有的深有的浅,最深的差一点就见到水了,可惜他没看到水,灰心了,扛着铁锹又去挖新坑了。”我说
“呃……记得……你的意思是要我找一件事深挖下去吗?”
“当然啦。我也跟你说一个故事吧。”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跟小艾姑娘合租一间屋子住。小艾所在的公司跟我们公司在同一幢楼,他们那个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一家设计类网站,小艾当时应该是一线销售员。
她是个大气又有点迷糊的女孩,我记得,那时她对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太深的感悟和见解,还时常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有很多个晚上,她都会把工作中遇见的事儿跟我说一下,让我发表下意见。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很为她的工作担忧:如果你在本职工作中,需要问一个外行的意见,那你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恐怕都有点危险。
同住了半年多之后,房租到期,中介要涨价。小艾当时已恋爱,便搬走了。从此我们两个人便很少见面,只偶尔约吃饭。吃饭时,主题多半在探讨情感关系上,也很少谈到工作。又过了差不多一年,我知道她换了公司,职位上是不是有提升,不太清楚。
再见面已经是又一年后。她要去某地逛商场,我正好去那附近见作者,两人便约好去吃甜品。见面时,我发现她化了淡妆,穿着打扮与之前的随意风格不同,已经职业化了很多。聊天时,她不时接听助理电话,熟练地遥控指导对方操作某些具体步骤,吩咐下一步的工作。我这才知道,她已经是公司的中层领导了。
也许是因为有缘,我换了新工作,公司所在地跟她现在的公司又是隔壁。于是有好几次约了一起吃午饭。她现在已经是公司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老板打算开一个新公司,有意将她直接调过去做高层,虽然还不是负责整个公司。
说实话,她的发展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计。问起这几年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小艾说,也没什么,只是一直在这一行里做着,做得久了,有了经验,很多事也就渐渐懂了,对全局的掌控能力也随之而来,能力上去了,职位和薪资自然也跟着上去了。
仔细想来,就是这个道理。英裔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换算过来,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成为一个行业的顶级专家,需要的时间是5年。但白天的工作时间,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处理琐事,能完全专注在专业上的时间,大概不会超过4个小时,这样的话,真正所需的时间应该是10年。我和小艾相识,已经5年了,她正好处在这个行业的中等位置,完美地验证了这个理论。
让我吃惊的还有另外一个男同事,他本来是我前一个公司的封面设计师。当时我手头有一套书,一共3本,需要设计封面,任务交到了他手上。三易其稿后,确定了最终风格构思,大致思路很快确定,简洁雅致的封面小样做了出来,也很顺利地通过了。
之后,进入了困难的细节修订环节。所谓困难,不是说这个环节在技术上有多么难,而是难在他对细节的不够重视以及我的非常重视上。
“你看你看,这里的一行字,字间距不对,要稍微紧一点啦!
“这个颜色是不是要更红一些?再调一个颜色试试看好吗?
“这个小标,我们换个位置看看行吧,在这里有点不协调。”
我承认自己对细节要求有点苛刻,他则说我是“龟毛”:“别人是龟毛,你是龟毛中的龟毛,也就是龟壳。”不过,这家伙也是嘴硬心软,虽然一直用言语进行着无效反抗,最终却都照着我的意思全部改完了。
即便如此,等书印出来后,我看了一下书脊,又拿书去找他了:“你看,有点小遗憾。3本书书脊上的出版社标志没对齐。”
“啊,都印出来了说这个还有啥用!”
我离开那个公司的时候,他就以一个“有创意、擅‘吐槽’但不太在乎细节”的形象定格在我脑海中。
结果,才过了一年多,又有一个与他合作的机会。我发现,这家伙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就在细节这一块儿上。一年不见,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对自己“极其龟毛”的人。封面上的所有设计元素:字体、字号、字间距、色块、色值……他已经自发地要调到最满意为止,而且,如果看见别的设计师在这方面不注意,虽然不关他的事,他也要抓狂。
不过短短的一年间,一个人的心态就可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水准上也有了质的提高。以前如果说他的设计是一件有创意而缺细节的半成品,现在则已经成为有创意、有细节的成品了。假以时日,再有了完整的创作理念,就有可能再提升一个档次,将商业需要与艺术真正结合,成为业界一流的设计师。
记得我刚入行做编辑不久,参加了一次北京的书展。书展过后,领导开会,让参与会议的各位都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思考。公司的资深编辑们侃侃而谈:见到了市面上的哪些新书啊,从书目上来看业界几个著名公司有什么新动向啊,公司同类竞争书出了哪些啊……我在旁边如听天书,不要说业界动态、竞争分析了,我连他们提到的那几家公司的名字都记不住。当领导问到我时,我惭愧极了,只匆匆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结束了发言。
一晃四年多过去了,那次会议上老编辑们提到的公司我不仅早已耳熟能详,也已经对其主要的产品线、风格气质、包装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具体项目操作上,经过近百本书的实际操作,对包装策划、文案定位、内文编校,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并逐渐有意识地想要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不断地实际操作,更要加入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一开始不接受的观念,在工作中渐渐被验证是对的,于是接受了。原来坚持的东西,被现实打败后,也必须改变了。还有某些闪光的灵感降临时刻,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应用的经验,会欢喜得恨不得告诉所有的人。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不是简单地消磨掉一万个小时,而是要把全部身心都扑在这些时间上,深深地沉入其中,才有可能捞到一两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