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90岁高龄申请入党
2022-12-29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他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三十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修建的中国人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审定了人民大会堂设计方案,编写有《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享年93岁。
我们都知道茅以升是大科学家、我国桥梁事业的奠基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90岁高龄还坚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一个人到了“鲐背之年”还要申请入党?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为什么90岁高龄还要申请入党?
茅玉麟是茅以升的小女儿,对于父亲入党的回忆,她在《茅以升:生命从90岁开始》一文中写道:
父亲在世时常用“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这句话来感慨人生。按照父亲以此计算的人生长度,谁会想到,父亲在90岁高龄的时候,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次注解——他正式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90岁,在很多人看来是风烛残年的年龄,父亲却乐观地用行动告诉世人,人生永无止歇,他永远不会停止对生命、对信念的追求,正如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所说:“回首前尘,历历在目,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幸赖桥梁以度。桥何名欤?曰奋斗。”
父亲在他90岁生日说:“生命从90岁开始!”
这是多么浪漫又充满信念的一句话啊!是的,父亲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奋斗的脚步。经历过太多艰难,也遭遇过无数坎坷。15岁时父亲只身北上,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从在国内克服困难的刻苦勤勉,到在国外不分昼夜地艰辛求学,从婉拒恩师挽留毅然回国,到为祖国的桥梁工程和科学教育事业倾尽所能,父亲就是这样乐观地踏过荆棘,不曾停歇过追求的脚步。
与共产党结缘并产生信任
对于父亲与中国共产党结缘并产生深厚感情,茅玉麟认为要追溯到上海解放前夕。
1949年5月初的一天,茅以升在看报纸时,忽见头条新闻为“上海市长陈良委任茅以升为上海市秘书长。”他备感诧异,自己与身为国民党要员的陈良并不相识,委任之事从何谈起?在他疑惑之时,陈良的夫人李佩娣登门来访了。她以同是美国留学生的身份游说茅以升接受此任,目的当然是帮国民党稳定上海教育界、科技界的动荡局势。茅以升当即责问她为何不事前和他商量,并表示坚决不干。不久,陈良亲自来访,茅以升以自己是工程师,不懂得如何做秘书长的工作为由拒绝了。陈良败兴而归,茅以升深知他绝不会就此罢休,当晚就悄悄住进了同济大学中美医院。
茅以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住院后的某一天,一位军官将他强行带到了一个被称为“金神父路118号”的地方。走进大厅,茅以升发现与他见面的竟然是蒋介石。蒋介石依然是要茅以升接受秘书长一职。而茅以升的一句“我近日胃病已住进医院,需遵医嘱长期治疗”让蒋介石哑口无言。茅以升对国民党用野蛮手段镇压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杀害自己的好朋友、爱国人士杨杏佛先生的行径早有定论,他早就倾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茅以升曾加入的一个进步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负责人吴觉农来看望他,对他说:“中共地下党传来指示,上海快要解放了,你可利用秘书长这一身份里应外合,为解放上海、保卫上海工业做一些工作:一是阻止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在败退之前炸毁上海的工厂;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营救关在上海龙华监狱的300名进步学生……”
一个爱国科学家的睿智赋予了茅以升政治上敏锐的鉴别力。他毅然接受使命,第二天就办理了 出院手续并迅速找到陈良的太太,让她劝服陈良配合这两件大事,并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两天后,茅以升以上海市政府秘书长的身份,出席外国领事团会议,并成功说服他们起草了“禁止破坏外国在沪开设工厂”的照会,由陈良转交给汤恩伯。上海的工厂被保住了!至于300名学生,陈良也已经下令严格“监管”起来了。
1949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当茅以升得知全市工厂未遭破坏,学生无一被杀害,他如释重负。他的委曲求全是有价值的!
同年6月15日,在宴请各界朋友的座谈会上,上海市新市长陈毅紧紧握着茅以升的手说:“茅先生,上海解放,您立了大功。我代表党和人民感谢您!”后来茅以升得知,他所救出的那300名进步青年很多成了国家各级干部和中流砥柱。
从这件事情开始,茅以升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尊敬。
生命从90岁开始
茅以升曾有过多次申请入党的经历,茅玉麟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以升对党的情感也随着参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大事与日俱增。1949年,茅以升以自然科学界代表身份出席了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毛泽东、周恩来紧握他的手,表达对科学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也让他体会到了共产党的眼界和胸怀。
“为新中国多多出力”的承诺让茅以升更加勤勉地工作。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对人民大会堂结构力学的把握,他一直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祖国、对党的爱。
1958年,看到李四光等同志入党,茅以升激动不已,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1962年,他在参加全国科学规划会议时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向周总理吐露了心愿,周总理爽朗地笑着说:“当然欢迎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像你这样中外知名的科学家,是入党好还是留在党外更便利于工作该慎重考虑。”那段时间,他反复思考周总理的话,领悟到这是周总理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自己留在党外能发挥更大作用。此后二十多年中他再也没有提及此事。
直到1986年,已经90岁高龄的他再一次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他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
我已年逾九十,能为党工作之日日短,而要求加入党的殷切期望与日俱增。我是继续留在党外,还是加入党,怎样对国家和人民有利,我就怎样去做。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一生经验的总结。
在这一字一句之中,饱含着他对党的向往,浸润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这封申请书由许德珩先生送到了中央统战部。中央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许德珩先生和邓颖超同志担任了茅以升的入党介绍人。1987年10月12日,中央统战部会议室,91岁的茅以升庄严地举起右手,一字一句地读着入党誓词。尽管当时茅以升患有严重目疾,几近失明,但他努力转动着眼球,希望看清墙上那面党旗。
茅以升在鲐背之年,翻开了他政治生命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