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与大同世界
2022-12-29胡鞍钢鄢一龙魏星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中华民族和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断创建伟大梦想、不断追求梦想的民族与国家。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天下大同”“小康”社会的中国梦。他设想的理想社会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将大同世界作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而现实世界是要建设一个比大同世界低的“小康”社会。
直到近代,尽管中国已经被西方列强瓜分,急剧衰败,中国人都没有泯灭伟大梦想,康有为再次重申并发展了古已有之的“大同理想”。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升平世”,“升平世”之后还有一个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实现了人类大同的“太平世”,这个世界消除了一切界限与差别的(包括“去九界”:“去国界”“去阶级界”“去种族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乱界”“去类界”“去苦界”),是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世界。
1905年,孙中山先生就说过,中国将要超过西方。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关于“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他为之奋斗的未来社会,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穷人的不公正现象,全体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完全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公天下”。
然而,不论是孔夫子,还是康有为、孙中山,他们关于“大同世界”的理想都只能是一个乌托邦,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作出的历史结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得到解放,民族实现独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占世界总人口1/5以上的中国开始追求和实现“大同世界”理想奠定了制度基础,第一次使得遥不可及的“大同世界”的中国梦变为现实的可能。
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时代更需要伟大的梦想。
毛泽东的中国梦到底是什么?就是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1955年10月,他说:
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现在,我国又不富,也不强,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
这些话包含3重含义:一是中国必须改变弱jw8Qa5m6eGqA/3JheU+MD4Sx7Btk04GCE+ykhD6HxvU=国地位,在世界上成为真正强大的国家;二是中国人民必须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三是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中国的强大。终其一生,毛泽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平原则,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进而不断缩小“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
尽管毛泽东时代用了一代人的时间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也不可能达到富裕水平,更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但是中国在极低收入条件下,达到了相对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建成了一个比较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根本政治制度基础,这也保证了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1979年之后,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的中国梦,他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的目
标,既是对中国“大同”理想的一种历史继承,又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的一种时代创新。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康,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方向。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为此他还创意性地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即“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先富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步,“共同富裕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中国就形成了两个相互区别、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1978至2001年期间以“先富论”为主题;2002年之后以“共同富裕论”为主题。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分三步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即以1980年为基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50美元升至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同时他也明确提出了中国长期发展的第三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即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他曾设想:
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3/4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更加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当时的具体设想和主要指标是2020年人均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就业比重降低到30%左右。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比十六大更高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元,即5000美元,城镇化率接近60%,使得中等收入者由15%~20%提高至5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与小康社会传统理念的有机结合与大胆创新。它既没有来自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也没有来自在此之前的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的发展目标及实践。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前两步战略设想。我国大体到2015年实现GDP翻两番目标,提前5年实现了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在2017年实现人均翻两番目标,提前3年实现了十七大提出的目标。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0%,提前9年实现了十六大提出的目标;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60%,提前2年实现了十七大提出的目标。
尽管如此,我们还没有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目标即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全体人民收入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还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不公平的突出问题。
因而,我们需要长远性、战略性、前瞻性地提出20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即十几亿中国人民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中国(简称“共同富裕社会”)。这一目标既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自然延续和历史必然,又是通向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继站和必经之路。未来20年,中国将从小康走向富裕,从中低收入走向高收入,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最核心的发展目标和最大的发展任务。
共同富裕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大同世界理念的有机结合与结晶。
邓小平早在30年前就指出:
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
这一正义事业就是世界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可以认为,2030年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共同富裕社会,也是一个大同世界。它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的共同富裕社会。
首先,“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富裕,现实中也很难实现平均富裕,不仅存在地区之间发展条件的差异,而且也存在人群之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我们要客观承认社会差异,也不能消除社会差异。只要有社会存在,就会有社会差异。共同富裕是指社会差异相对较小,且可管理可调整。
其次,“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共同”,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拥有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提升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只有具备这4个“共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
再有,“共同富裕”的底线是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消除各类绝对贫困人口,使他们也能富裕起来。
“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旗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政治保障。我们不仅是唯物主义者,客观承认社会差异,而且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创造条件使人民更努力地学习,更智慧地工作,更积极地创业,更大胆地创新,在创造个人财富、社会财富、国家财富的过程中走向共同富裕。
二是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
中国与世界既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日益开放的中国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指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繁荣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繁荣;只有世界特别是南方国家富裕了,中国才能得到更大的富裕。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观和世界观。
为此,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积极主动应对国际挑战,化挑战为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技术。不但要“引进来”,也要主动“走出去”特别是投资南方国家提高发展能力;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帮助南方国家尽快富裕起来;不但要参与全球化,也要积极领导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均衡的方向发展。努力促进同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的平等互信,在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在文化上的交流互鉴,在安全上的对话协作,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持续发展的绿色世界。
三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安全、减灾防灾既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一,也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基本国策。要从黑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到绿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从黑色制造到绿色制造;从黑色能源到绿色能源;从黑色贸易到绿色贸易;从黑色城市到绿色城市;从黑色消费到绿色消费。这包括五大支柱: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倡导促进绿色消费,将大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多赢”。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通过和平发展与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与绿色合作,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大贡献。
2030年迈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的伟大梦想。这一中国梦既历史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理想,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本质就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