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账本里的彩礼和婚礼记忆

2022-12-29

现代阅读 2022年3期

账本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更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注脚。家庭账本中的“收入与支出”主要变化,串联起一个个真实又具体的故事,构成新中国70年来的“账本经济史”,生动体现了背后的国家发展、改革逻辑、政策轨迹。

人情往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联络感情和维系交往的重要方式。说到中国人的人情往来,结婚、生孩子、考上大学、过节过寿等各类好事喜事的红包,就不可避免地被“接受”和“送出”,这些项目支出理所当然地被我们的账本所记录。在这其中,结婚应该算是影响力最大的喜事,与之相关的彩礼,既是个人话题,也是双方家庭的问题,甚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传统的中国人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在城里打拼,相遇相爱,走进婚姻的殿堂,既是两颗心在温暖彼此,而组建家庭也增强了他们立足城市的能力和保障。关于婚礼和彩礼的记录,具体又朴实,打开了一扇中国式彩礼和婚礼的窗户。

彩礼:从“三转一响”到“有车有房”

“洞房花烛夜”被视为人生四大美事之一,中国人重视婚嫁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婚礼和彩礼作为婚姻操办中的两项重要习俗和内容,经过时代的变迁,见证了老百姓生活和思想观念翻天覆地的变化。彩礼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六礼制度,在古代,彩礼是订婚的礼仪,并且以政府认可婚姻事实(律法)的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实现了礼法结合。近现代以来,彩礼和包办婚姻一同被视为封建残余,从国家法律层面消失,但却仍然以婚俗形式通行于民间,且各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彩礼仪式和标准。

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物质普遍匮乏,也受到新社会新气象的环境影响,男女婚姻一切从简,几件衣服、一块手表便是高规格的彩礼了,甚至很多地方和家庭不要彩礼。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无论是从名目内容还是数量金额来看,结婚的彩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彩礼一般是人们说的结婚“四大件”,即“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当时城镇家庭幸福的象征,也是城镇女性择偶和婚配的标准。而到80年代中后期,电子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每个家庭的家居生活,老“四大件”再也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到90年代,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以及各种各样新生事物如家用电话、电脑、微波炉逐渐进入彩礼的清单,此外还会相应地加上一定数额的彩礼钱,一些富裕地区还兴起了买房子、车子。而很多农村地区,也开始流行“三金”,即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

进入21世纪之后,老百姓的物质生活继续提高,同时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过往的“四大件”已经无法体现如今生活的丰富多彩。彩礼按照地区、家庭条件区分,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些经济富裕地区,彩礼名目繁多,花样迭出,诸如“三金一响”,即金镯子、金戒指、金项链和小轿车;“三斤三两”,即三斤三两百元大钞,约13.6万元。在很多农村,“有车有房”已经是结婚的最低标准。令人感叹的是,不少地区频繁出现“天价彩礼”现象,攀比之风使得结婚成为不少人的负担,也严重扭曲了正常的婚姻观,甚至让喜事变成了悲剧。当然,随着观念的转变,有些地区也自发遏制高价彩礼,毕竟结婚结的是感情,组的是家庭,不是金钱和排场。

婚礼:从“一桌饭菜”到“一场婚宴”

婚礼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承载了一辈子最美好的记忆和亲朋好友的祝愿。在旧中国,父母包办式婚姻扼杀了妇女的婚姻选择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地位快速提升,毛泽东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既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肯定,更意味着妇女在婚配中的自主权。70年来,中国的性别平等事业稳步发展,在这个主题下,中国人的婚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受物质和时代的制约,婚礼一切从简,一本红色的结婚证书、一张黑白的身穿军装的结婚照,简单置办一些生活必需品,亲戚朋友吃个饭,就算结婚了。婚礼过程虽然简单,但朴实的祝福一样让人终生难忘。进入20世纪80年代,彩色摄影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给单调的结婚照添上一抹喜悦的颜色。婚礼也开始热闹起来,结婚礼金逐渐兴起,婚礼的场面和仪式变得隆重,亲朋好友通过参与婚礼共同分享新人喜结连理的幸福。到90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西方的婚俗文化,选择举办西式婚礼。精美的妆容、洁白的婚纱、帅气的西装,蛋糕、红酒、巧克力糖果等新潮的食物,一起组成了婚礼靓丽的风景。参加婚礼的宾客,除了会送礼金,有的还会选择送香水、化妆品等多种多样的替代礼品。

进入21世纪,人们的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前卫,婚礼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是表达年轻人想法的承载体,婚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西式婚礼成为当下婚礼的主流,但形式上,很多年轻人另辟蹊径,如选择举办海底婚礼,在美丽大海的见证下,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此外,具有复古气息的“汉服婚礼”“唐装婚礼”也流行起来,还有如“周制婚礼”“唐制婚礼”和“明制婚礼”。专注于婚庆的公司应运而生。

婚礼不一定非得要热闹喧嚣,也可能是安静庄重的。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完成一场典雅质朴的华夏婚礼,在保留了传统婚礼特色的基础上,婚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宴上的菜肴琳琅满目且很多采取自助形式。礼金从攀比越多越有面子转变成零礼金。喜酒还是要喝的,但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才是“酒”的真谛。这样的婚礼更有仪式感、幸福感。

回归祝福这个初心

纵观70年来中国彩礼和婚礼的变迁史,不难发现,它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的变化过程。贫困时期物质匮乏,决定了婚嫁一切从简,毕竟,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随着生活的改善,彩礼和婚礼有了物质条件,花费跟着水涨船高,但过高的花费很快成为一种经济上的负担,以至于有人戏称“脱贫不易,小康更难;喜结良缘,毁于一旦”“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彩礼和婚礼本身是一种传统民俗,是双方建立新家庭的见证,也是亲朋好友团聚,一起送上美好祝福的场合。然而,盲目的攀比心理,使得很多人认为彩礼要得越多,给得越多,就证明女儿或儿子越金贵,也就越有面子。婚礼铺张浪费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对宾客来说,从前收到结婚请帖乐呵呵,现在收到请帖,却要为越来越高的份子钱发愁。彩礼和婚礼的初心是祝福,当一些所谓习俗和“风气”脱离了这个初心,就要反思这样的行为是否合理,就要反思要不要主动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婚喜事,莫虚荣;高彩礼,伤感情。婚俗是民俗,更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盲目跟风、攀比心理、漫天加价彩礼、婚礼讲排场、大搞铺张浪费,甚至还有过度闹新郎、闹新娘的恶俗(部分恶俗涉嫌违法),都与婚嫁习俗本身的出发点——送上祝福的初心,背道而驰,这是非常没必要和不应该的。婚礼和彩礼最终还是要回到祝福这个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方能得始终。

随着民众心理的不断矫正和日趋理性,不少地区采取零礼金、零彩礼的婚庆方式,淡化彩礼彰显身份、利益交换的色彩,彩礼少了,婚礼简单了,祝福却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