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套路出牌的劝与让
2022-12-29
武将看不上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据说不光因为他是燕王朱棣和王妃徐氏的嫡长子,还因为他很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但亲爹朱棣一直都不喜欢这个大胖儿子。
朱高炽不是一般的胖,得两个随从在一旁搀扶才能跌跌撞撞地行走。他喜静不喜动,大部分时间都是静坐看书,和文臣们讨论儒家学说。朱高炽虽生性仁厚,却并不懦弱。靖难之役中,他奉命驻守北平(今北京),挡住了朝廷方面的数十万大军。此外,他还十分擅长射箭,颇有些文武兼备的味道。
与朱高炽相比,二弟朱高煦显得有些悍勇无谋。自建文元年(1399)靖难起兵开始,朱高煦就立过不少战功,在武将中很有声望,还三番两次救过父亲的命。朱棣感激之余忍不住说道:“你小子好好干,世子身体不好。”言下之意就是,要是朱高炽有个什么意外,将来朱高煦就是他的接班人。
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打算立太子。如果他愿意遵守立嫡长子的传统,或者对朱高炽足够满意,就不会在两个儿子中间犹豫不决了。朱棣首先询问了武将们的意见,武将们显然更支持朱高煦。
问题是,朝廷里还有一半是文臣,而他们齐心协力支持的是朱高炽。
文臣一致拥戴
朱高炽常常跟文臣谈论经史,他也逐渐朝着文臣们期待的方向发展——老成稳重、儒雅仁慈、勤俭节约。在众多文臣心中,朱高炽比起生性傲慢凶残、厌学情绪严重的朱高煦,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文官集团几乎都站在朱高炽这一边,把他看作太子的不二人选,兵部尚书金忠还不时地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长子的故事。当朱棣因为太子人选而举棋不定的时候,他召内阁首辅解缙入宫商量。解缙号称“明初三大才子”之一,历史、礼制、文章、书法样样精通,他也是朱高炽的坚定支持者。见素来固执的朱棣并不接受他列举的几条理由,又加了3个字:“好圣孙!”两人相视而笑,不久之后确立的太子便是朱高炽。
原来,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聪明机敏,深得朱棣喜爱,如果想把皇位传给这个孩子,就必须先让朱高炽接班。可以说,朱高炽得到太子之位还沾了儿子的一点光。
夺嫡之争
按照祖制,皇帝外出,太子监国。朱棣数次北征蒙古时,大部分情况下都由朱高炽监国。朱高炽也凡事小心谨慎,生怕出了什么纰漏。
永乐七年(1409),刑部尚书刘观犯了错,朱高炽在朝会上予以公开批评。但身在北平的朱棣却立刻通过书信远程批评太子:“大臣犯点小错很正常,凡事要宽容大度,不要动不动就批评责罚。”9天后又补充说明:以后大事还是得向皇帝申请处理意见。后来太子监国的权力便越来越小。
值得一提的是,刘观生活奢侈腐败,是一个大贪污犯。但朱棣在乎的或许不在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他只是不想让太子跟朝臣走得太近,过早地树立权威。所以刘观之事不过是他用来打压太子的借口罢了。
永乐九年(1411),朱棣回到南京,曾向内阁大臣杨士奇打听太子监国的情况。杨士奇立马回复道,太子凡事亲力亲为,即使生病了也坚持处理国事,而且十分孝敬恭谨。
永乐十二年(1414),朱棣北征归来,太子派人迎接圣驾时晚了一步。朱高煦立刻借题发挥,说了一大堆“太子有意怠慢,不把父皇放在眼里”之类的话,朱棣一怒之下把东宫的官员全部逮捕入狱。太子洗马杨溥、学士黄淮等人一关就是10年,直到朱高炽即位后才被释放。
永乐十五年(1417),有位姓陈的千户因犯罪而被贬交趾(今越南北部),但朱高炽念他有军功,便将贬谪改为输粟抵罪。宦官黄俨将此事在朱棣面前添油加醋讲了一番,朱棣大怒,下令立即杀掉陈千户,辅佐太子监国的梁潜、周冕等人也未能幸免。又是杨士奇挺身而出,在朱棣面前为太子美言一番,这才终保住了太子的储君之位。
四劝三让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逝,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决定秘不发丧,把遗体密封在锡棺中,每日三餐照样送进御车里。杨荣则快马加鞭赶回北京,通知太子朱高炽。由于他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出什么乱子,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本来就是太子,即位是名正言顺,按道理只要走走程序,辞让一番。
八月十一日,文武百官、军民代表上书劝进,到了第三次,满以为朱高炽该“勉强接受”了,没想到又遭到了拒绝。大家只好硬着头皮再来一次:“您要是还不答应,可就要人心惶惶了啊。”话说到这个份上,朱高炽才接受皇位,第二天举行登基典礼。
3次拒绝显然不是惺惺作态,而是因为他的太子身份不被一些人认同,20年来又受到了太多的打压,因此朱高炽希望通过一再的辞让迫使更多人加入劝进行列:当初不是有那么多人都不看好我吗?现在就通过这个行动来向我表明你们的忠心吧!
就这样,四十六岁的朱高炽,穿着特制的衮冕,步履蹒跚地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了紫禁城的新主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