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气的女人该怎么办?
2022-12-29李筱懿
易怒体质是天生的吗?
美国女记者格蕾丝·西登1920年来到中国,在《中国灯笼》这本书中描写了她眼中的末代皇后婉容:
皇后看上去十分娇弱,按照中国的算法她十七岁,按照我们的算法才十六岁。她文雅地走近,像风信子一样摇曳生姿,伸出她瘦削而冰凉的手,用英语向我打招呼:“认识您很高兴。”
她穿着淡粉紫色的毛边丝袍,上面绣着象征皇室的蓝色牡丹,身材显得更为修长,她大方地直视着我,嘴唇饱满,笑容温和,她长着好看的鹰钩鼻,鹅蛋脸型,皮肤光洁,胭脂和口红恰到好处。
她真的很漂亮,倾国倾城。
这是一位西方女性眼中,1922年大婚前夕即将离开娘家的婉容,她生长在显赫的家族,祖父锡林布是一品荫生大门侍卫;父亲荣源是一等轻车都尉,时任内务府大臣,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应该和男孩同样接受教育。母亲家族更荣耀,生母爱新觉罗·恒香在女儿两岁时去世,父亲续娶了她的堂妹、军机大臣毓朗贝勒的次女爱新觉罗·恒馨,她们都拥有皇族姓氏,继母性格开朗,处事果断,对婉容视如己出,非常溺爱。
婉容的少女时代非常幸福,她无忧无虑,几乎没有生气的理由。
很多人觉得,急躁的性格和脾气是天生的,在生气之后习惯给自己找借口说:“我天生就是急性子、暴脾气。”“我也没办法呀!”并且用这个理由来求得别人的原谅。
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的病理因素,绝大多数人的怒火都不是天生的。
就像婉容,从少女时代的经历看,她不是天生的暴躁和神经质,那么,她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了呢?答案是结婚之后。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提到了自己身体的问题。少年时,皇宫里太监喜赌钱吃酒,但是皇帝寝息需要人守夜,于是太监和宫女研究怎样才能使小皇帝睡得沉,便早早教他男女之事。他正值青春期发育,身边缺少长辈引导,却被太监和宫女误导,导致毕生无法完成夫妻生活,无法生育。
溥仪40年后描述自己的新婚之夜:“被孤零零扔在坤宁宫的婉容是什么心情?那个不满十四岁的文绣在想些什么?我连想都没有想到这些。”
由于生理问题,皇帝缺席了新婚之夜,他丢下新娘,独自回到养心殿自己的卧室。
婉容起初用一些时髦的爱好排遣寂寞。
她爱打网球,和溥仪组队打混合双打,对手是弟弟润麒以及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她喜欢小动物,除了猫、狗、绵羊,还有一只慈禧时代留下的五色鹦鹉,婉容教它用英语问早安,喂它吃瓜子;她喜欢照相,戴着华贵的头饰,在气氛森严的皇宫中摆弄相机和鲜花;她还在1923年学会了弹钢琴。
但是,这些娱乐活动依旧不能使她开心,侍从们经常看见皇后愁眉紧锁。表面的热闹无法抚平内心的孤寂,婉容又学会了抽鸦片,甚至有专门的太监服侍皇后吸烟。那时,她每顿饭后已经要吸8个烟泡。
可是,婉容依旧不开心,于是,她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敌人”,向这个“假想敌”发泄怒火。
怒火绕了个圈,最终烧坏自己
这个敌人就是淑妃文绣。
文绣的父亲曾任内务府主事,他去世后家道衰落,文绣被选为淑妃后家境获得极大改善。婉容比文绣年长3岁,她对别人尚能自持,对文绣这个情敌却极霸道,两人经常书信来往,从保留的信件看,婉容相当挤对文绣。
我挑选一封给大家感受一下——
G5cT2b5rNxoaCDV0KHvy4g==爱莲女士惠鉴(爱莲是文绣进宫后给自己取的别名):
数日不见,不知君还顾影自怜否?余今甚思购一明镜,以备顾君之影。念有一曲,以还君一笑:爱莲女士吉祥,爱莲女士弹琴弹得好,爱莲女士唱得好,爱莲女士的娇病好点了。爱莲女士进药了吗?爱莲女士进得好,拉得香。祝君晚安!
这封信,很坦率地说,哪里像一个皇后写的?完全就是个任性、嫉妒、有点欺负人的小女孩。
婉容还喜欢在诗词里讽刺文绣,有一次她写了一首词,叫《桃花歌》,我也从中挑几句——“桃花面上桃花癣,桃花口、气如兰,桃花齿、似叶烟,桃花唇、似血盆”,意思就是:文绣啊,你长得真不好看,牙又丑又黄,嘴巴大得像血盆。
说实话,要不是看到了真实的史料记载,我也完全无法相信这出自受过良好教育的婉容手笔。
可是,文绣从未夺走溥仪的陪伴,她和婉容一样并未和溥仪有过夫妻之实,她既没有皇后尊贵的地位,更没有娘家的实力做后盾。从当时的情势看,文秀值得婉容发泄怒火吗?根本不值得。
两人的矛盾错不在文绣,而在于婉容本身的怒点非常低,发火的方式也很幼稚。
1924年,直系军阀冯玉祥下令,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取消对皇室的一切优厚待遇。11月5日上午,国民军包围皇宫,限令溥仪3小时之内搬出。
1925年2月,溥仪偕家眷抵达天津,前后在张园和静园居住了近七年,这期间,婉容和文绣的矛盾到达顶峰,也间接导致了自己和溥仪关系的恶化——婉容恨不得把文绣赶出皇室,溥仪夹在中间烦不胜烦,文绣也对溥仪偏袒婉容极度不满。
在这种僵持和煎熬里,婉容患上多种慢性病,神经衰弱、见风过敏,眼病也愈重,鸦片烟瘾越来越大。在天津居住7年,她大病过3次。种种分歧使婉容和溥仪的矛盾公开化,两人只在吃饭时才见个面。
1931年10月22日,文绣与溥仪离婚,婉容表面得偿所愿,实质却是她和溥仪的夫妻关系降到了冰点。
爱面子的末代皇帝因为“被离婚”颜面大跌,他把怒火转嫁给婉容,认为是婉容的嫉恨造成文绣出走,从此对她极尽冷落。
真正让婉容与溥仪夫妻关系彻底决裂,源于传说中的私通事件。婉容皇后从此被打入“冷宫”,精神失常。从1935年到1945年,她在地狱般的“冷宫”度过了漫长的10年。直到1946年6月20日清晨5点,四十岁的婉容病死在延吉监狱,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监狱条件太差,几个犯人用炕席裹了她的尸体抬到东墙外的水沟旁。
两个最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愤怒
从客观上说,婉容的悲剧是时代的原因。可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改变时代的大环境,绝大多数普通人能够影响的,无非是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婉容的悲剧也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懑,也无法表达和疏导,最终被怒火吞没。
什么是“容易被激怒”?意思就是,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能管理好情绪,有的人却管理不好。文绣与婉容所处的环境几乎一样,但文绣很安定,能够整理清晰自己的情绪,知道矛盾的源头不在婉容,在于溥仪和宫廷制度。她当然也苦闷,却没有像婉容一样从孤独变成生气,再变成嫉妒,最后因为抽大烟和自我折磨转变成神经质和精神疾病。文绣每天在宫里的安排是这样的:早上梳洗完毕先到溥仪寝殿问安,再到皇后和4位太妃寝宫依序请安,之后回到自己居住的长春宫关上宫门刺绣,或者教宫女认字,她十四岁活得比人家四十岁还规律和佛系。
从婉容身上,可以看到导致愤怒的两个最常见的原因,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压力。
婉容处理不好跟文绣的关系,动不动就吃醋,而且都是毫无理由的飞来横醋,很大程度来源于她内心的恐惧,她把文绣当成“假想敌”,害怕文绣取代自己的位置。
除了恐惧,长期积攒的压力也会导致愤怒。婉容跟溥仪从结婚以来就是有名无实的夫妻,婉容在爱情上始终是缺失的。但文绣也在面对相同的状况,而且她的生存环境更不乐观——他们3人离开紫禁城之后,溥仪被废,成为平常老百姓a/6iBrddeWKQcWBxbqL0Jg==,按照第一顺序,妻子自然是婉容,文绣作为曾经的皇妃,位置尴尬,既没有名分,还要承受婉容的挤兑。
按常理,文绣的压力不是更大吗?文绣是怎么做的呢?
她清楚地知道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溥仪身上,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跟溥仪离婚。中国历史上敢放弃皇帝的女人,千百年来只有她一个。她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请了3个最有名的律师,直接把离婚诉状递交到了法院——这件事在当时成了爆炸新闻,在历史上被称作“刀妃革命”,刀妃指的就是文绣。
这放在当年,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文绣的离婚对婉容而言,应该是一种提醒,即便和皇帝在一起婚姻不幸福,也还是有解决办法的。但是,婉容不愿放弃皇后的光环,选择继续忍受,依然把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寄托在这个“丈夫”身上,可是溥仪连自己的人生都掌控不了,怎么可能保护她呢?
婉容看不清这一点,内心苦闷的情绪又不知道怎么排解,那怎么办呢?她变本加厉地抽鸦片,和溥仪关系继续恶化,彻底毁坏了自己的健康,还有婚姻中原本已经很寡淡的情分。
排解愤怒情绪的四种有效方法
真正的愤怒管理并不是让人去压抑自己的怒火,而是如何去认识愤怒的深层原因,学会用健康的、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以下是一份愤怒情绪的管理清单,有4点内容:
1.及时观察愤怒的信号,及时缓解感情冲动;
2.提高“情绪粒度”,识别细分、精准排解自己的愤怒;
3.警惕在亲密关系中用愤怒来索取关心的“愤怒的垃圾桶”行为;
4.把愤怒情绪当作工具而非单纯发泄,用愤怒表明你的原则底线和个人边界。
学会不被无关的人激怒
文绣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婉容曾经痛恨的情敌文绣,离婚后恢复了傅玉芳的本名,在北平府右街私立四存小学当国文和图画教师,她粉笔字写得好,嗓音清脆,课程讲解生动,深受学生喜欢。
可没多久,有人得知她就是和溥仪离婚的“皇妃”文绣,顿时成为新闻人物,各大报纸争相报道,学校门口聚满来看“皇妃”热闹的人群,文绣不得不辞职。甚至,因为“皇妃”身份暴露,她租的房子也不能再住,只好拿出最后一笔钱,买下一处平房住下,专心学习国画。她沉浸在新生活的寄托和乐趣中,对于那些以为她当过皇妃必定有很多家当的求婚者,一概拒绝。
1937年抗战爆发,文绣的生活日渐艰辛,不得不卖掉住宅另租房住,她曾经在家以糊纸盒挣钱度日,甚至去瓦工队当苦力,也在街头巷尾卖过香烟。
1947年,她嫁给忠厚的国民党少校刘振东,夫妻感情十分融洽。
1953年9月18日,文绣突发心肌梗死,在家中逝世,身边有爱她的丈夫刘振东。
文绣在余生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安排生活,她平时不发火,人生至关重要的那场火(指离婚前实施“迷宫计划”时的发火)却发得恰到好处。
她没有把“愤怒”这种能量随意挥洒在不值得的小事上,而是积攒起来,鼓励自己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挑战,扭转了自己原本太难被改变的命运。
人的情绪价值是很珍贵的,学会平静对待没有价值的挑衅,学会用微笑让自己先愉快起来,不再被对方的言行激怒,才能把时间花费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中。就像日本“人生之师”稻盛和夫说的:我在10楼还能听到有人骂我,到100楼就完全听不见了。
当你和一个挑衅者完全不在一个水准,就再也见不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