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有多难
2022-12-29孙善文
家里养着一只鹩哥。这几天天气快速降温,但当我将一盆清水放进鸟笼里时,素有洁癖的它习惯地跳进盆子里,神情愉悦地洗了一个澡。但今天一早起来,大事不妙了,它萎靡不振地站在笼子的底部,就像风暴中一枝即将被折断的树枝。情急之下,我连忙上网去查找原因,网上说这是因为被冻着了。我急忙打开笼子,把鹩哥焐在手中,希望为它添暖。按照网上的提示,妻子手忙脚乱地冲泡了葡萄糖,试图给这只可怜的小精灵增加能量。只是我们所有的努力终归徒劳,仅过二十多分钟,鹩哥就死了。儿子噙着热泪,一直埋怨说天气冷,不要让它洗澡,你偏要。昨天晚上那么冷,你还把它留在阳台那里,为什么就不将它放进厅里呢?一个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在自己的手中黯然离去,我同样伤感。
这只鹩哥是半年前一个好友赠送的,父亲非常喜爱它,有几次不无得意地同我们说,他一进门,就听到鹩哥叫他“爷爷”,鹩哥跟他特别亲近。前些天,父亲要回老家去了,走之前还千叮咛万嘱咐,总担心会饿着他的鹩哥,让我一下子买了五包专用饲料,说这鸟胃口特好,要多给它吃的。
每种生命,都有必然的长度,这当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寿命吧。老死为寿终之意,东汉的刘熙在《释名·释丧制第二十七》一书中写道:“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庄子·盗跖》一书将人的寿命长短分为上寿、中寿、下寿,人上寿一百岁以上,中寿八十岁以上,下寿六十岁以上。各种动物的寿命也是长短不一,猪能活二十年,牛能活三十年,乌鸦能活一百年,乌龟是寿命较长的动物之一,能活数百年,昆虫的生命普遍较为短暂,故而有了“朝生暮死”一说。鹩哥正常情况下也能活十多年,但我们家的这只却在两岁的年龄就画上了休止符,相较于人的生命长度,这恰如一个人在十多岁的豆蔻年华就夭折,这一变故是那么的突然,怎么不让人心痛呢?
妻子对我说,把鸟笼丢了,剩下的几包饲料也丢了吧。她不想睹物伤怀。我走到了阳台,没有回应她。今天的天气确实有点冷,南方的冷,虽然没有北方冰雪的凛冽,但那种潮湿黏腻的冷却是钻心入骨的。我突然想起了我的大堂伯,他去世时才六十五岁。平时看起来身体健康、容光焕发的他,突然变得像一堵松松垮垮的墙,瞬间就土崩瓦解。他得的是脑梗,毫无征兆地倒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往年父亲每个春节从深圳回老家,都会给他添上一双新鞋或者一件新衣,知道他爱喝酒,还送他几瓶好酒,但新衣新鞋他舍不得穿。酗酒如命的他更是每次只倒一杯,浅酌慢饮,品咂回味,总担心好酒被喝光。听父亲说,大堂伯去世时所穿的寿衣、寿鞋都是他往年买的,还是新的,另有一些新衣却被丢弃或烧掉了,剩下来的几瓶酒也一样倒进纸钱的烟火中。但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说,丢笼子干吗呢?再买一只新鸟回来就好了。
聊起老死这一话题,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老王解释,老死当为无疾而亡,一个人变老后,各个器官都进一步衰老,功能变弱,突然停止工作,就像老化残旧的机器设备一样,会在无法预测的某个时间突然就停下行走的脚步。对于他的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当今人的寿命已大幅度增长,在国内人的平均年龄超过七十岁,人均寿命最大的国家日本国民的平均年龄已有八十二岁,像我大堂伯,六十多岁就去世,这肯定不属于老死的。我的祖父得病十多年才去世,算是久病不愈,我祖母因病卧床两年,最后病重去世,这些情形也不属于老死的范畴。祖母去世前,嘴里一直想说什么,但她却无法表达。不能在子孙的面前老死,也是一个老人的遗憾。
每个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都会有与死亡交手、擦肩而过的过程。我两岁时,曾发一场高烧,听说当时都休克了好一阵子,母亲哭成泪人,以为我小命不保,好在村医妙手回春,我终得死里逃生。四岁时,我自己在池塘里的浅水区玩水,没想到水底藏有一个深坑,脚下一滑,掉进去了。我当时尚未懂得游泳,心想这下子可玩完了,但经过一阵惊慌失措的挣扎,没想到竟回到了安全区,并自此懂得了游泳。我二弟读小学五年级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在老家的平楼上乘凉,因为觉得楼板太热,半夜时,自己睡到三十厘米宽的围栏上,在睡梦中打了个滚,从围栏上摔了下来。这条围栏,我也睡了无数次,睡的次数比他多得多,但摔下来的却是他。二弟之所以能捡回一条命,是因为围栏下面拉着一条晒衣服的铁线,在这铁线的缓冲下,他只摔了个半死。村里人都说,他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另一个弟弟,却没那么幸运,在三岁的时候,掉进了淹不死我的那口池塘淹死了。来到这个世上,想来谁都曾接近死亡那么几回,只是有的在鬼门关上走一遭罢了。
相比于人,普通动物的老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没有见过一只老死的飞鸟、一只老死的昆虫,就是在村子里,我甚至没有见过老死的牛、马、羊、猪、鸡、狗,它们无论在人的面前多么顺眼、多么勤劳、多么忠诚,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人吃掉的命运。当年生产队里最老的一头牛,年老体弱后,很快就死于屠刀之下。人们一边砍肉,一边骂道,这么厚的皮,怎么吃呢?这是一头家畜的命运,它不但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就连骨头都奉献出来,还被人家嫌弃。老虎是兽中之王,雕是最凶猛的飞禽,但在人类猎枪面前,它们都难以全身而退。人类的老死虽然同样不易,却相对简单得多。他们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对生命缺乏足够的敬畏,对疾病没有足够的认知,都可能走上不归路。
作家陈文曾在《人一点一点地死》一文中写道:“人绝不是一次病死的。在他未病之前,一定是那里坏了一点点,这里坏了一点点。然后,一点点加起来,就病死了。人有了坏习惯,很难改,这种坏习惯累积起来就会把人置于死地。”这让我想到一些嗜酒如命的人,烟不离手的人,喜欢暴饮暴食的人,起居无时、纵欲无度的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次次伤害着他们的肝、脾、肾,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件,使他们最终积重难返,病入膏肓,被活活地从人生之途扯了下来。
某天,有一个女孩在朋友圈里聊起了自己养了十五年的一条狗,狗在这样的年龄已是相当于百岁老人了。这条曾经聪明、可爱、活泼的狗与岁月一起变老,也变得迟钝、无神、呆板。女孩希望能陪着它老去。从她的信息中,我感到了一种爱的付出与回馈,也看到了生命与情感的挣扎。季节有轮回,日月有交替,人间有生死,也必有悲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幸福的女孩,狗也是一条幸运的狗。
真希望有更多的生命得以善终。我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责任编辑 练彩利
特邀编辑 张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