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记
2022-12-29宗玉柱
前面的卡车突然急刹车,幸好我的车与卡车保持了安全距离。车子停下来,我的手还抖着。把车子靠边停下,想下车和卡车司机理论,却见一条松花蛇蜿蜿蜒蜒从卡车前面爬了过来,不慌不忙地下了公路。
我肚里的火气一下子没了,心想,这司机不错,卡车的刹车距离长,不是必要,很少急刹车,他能为一条蛇紧急刹车,好样的。
松花蛇也叫乌蛇,学名棕黑锦蛇,无毒,性情比较温和,不受威胁时,一般不咬人。它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和鸟蛋。它常在林边、草丛、耕地活动,有时也爬到居民住宅附近,甚至进入屋内。小时候在林场住泥坯房,有些人家的柴垛、木烟囱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松花蛇。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我的发小何胜利家的锅台上,我曾见过一条擀面杖粗的大乌蛇。蛇是冷血动物,锅台热乎,所以招它喜欢。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满林场爱招蛇的也就那么几家,甚至有一家连俗名叫“土球子”的毒蛇都招。山里人很少打蛇,说蛇有仙气儿,不能招惹,即使蛇进了屋,也只能拿根木棍挑出去了事。
当然也有不信邪的,喜欢抓乌蛇烤着吃。
也有疑似中邪的,摇摇摆摆做出蛇一般奇异的动作,求高人看,说是某月某日打了不该打的蛇,等等。
孩子们可不管这些,二兰子她们几个野丫头见到乌蛇绝不放过,哪怕蛇钻到了树洞里,她们也会攥着蛇尾巴,把蛇拽出来。后来,二兰子她们几个野丫头嫁到了不同的地方,每次回家过春节,聚到一起,还说起这些抓蛇的事。
我要去的地方位于头道白河中华秋沙鸭保护区,这是我们林业局的一个单位,专门为保护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申请成立的。几年来成效不错,眼见着秋沙鸭的数量在增加。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的物种,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濒危动物,已经进入濒危物种和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比扬子鳄还稀少,是和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据说有一个英国人于一八六四年在我国采到一个雄性幼鸭标本,因雄性幼鸭脑后的飞羽很像清朝官员帽子后面的花翎,故定名为“中华秋沙鸭”。
路上遇到乌蛇,我就联想起秋沙鸭保护区里的大黑。大黑是一条接近两米长、擀面杖粗的大乌蛇,人家是实实在在的土著。保护区施工的时候,人们发现了躺在一棵倒木上晒太阳的大黑。几个工人为了抓还是不抓争论起来,面对这么大的一条乌蛇,心里都有些恐惧。后来,他们跟保护区负责人何胜利说了,胜利小时候就有点怕蛇,为了不再和蛇会面,赶紧让人用车把倒木拖走。果然,没了倒木,大黑就很少出现了。
大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还得从第一窝秋沙鸭入住人工巢时说起。那年,人工巢试验成功,秋沙鸭开始进入巢中产蛋孵化,附近的蛇便蠢蠢欲动。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早就料到了,他们在有巢的树干上裹了塑料布等光滑材料,在树根四周用塑料布围起来,上了双保险。
其他蛇尝试失败便都游走了,大黑属于锲而不舍的那种,极强的领地意识促使它进行了多种挑战。有一次,它竟然爬过了缠裹塑料布的区域,结果被抓了个现行。这次工作人员不再对大黑客气,把它带到几公里外放掉了。可没过多久,大黑又出现在它的“地盘”上。这些年,怎么才能让大黑和它的伙伴们与秋沙鸭和平共处,让大家伤透了脑筋。
胜利乐呵呵地站在办公室门前迎接我,刚和他说了几句话,突然监控室那边“啊”的一声,小孙撞开门飞奔而出,小韩也跟出来,冲我俩喊道,有蛇进巢了。
我们跟着跑出去,只见小孙已经扛着梯子冲到了树下,把梯子一竖,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小韩赶到树下,连忙扶住梯子。小孙很快爬到了人工巢下,伸手抓住还在外面摆动的蛇尾,用力一甩,一道黑影高高飞出,扑通一声落入河中。
没事儿了,快下来吧,这速度,真是够快的。我惊魂未定,禁不住赞叹。
这时,小孙抱着梯子一动不动。大家觉得不对劲,急忙问,咋啦?是不是让蛇咬着了?小孙站在梯子上两腿直哆嗦,回了句话,你们快把梯子扶稳了,我有点恐高。
回到监控室,我们一起看了回放,屏幕上,一条蛇正探头探脑进入中华秋沙鸭的巢内,母鸭惊恐中一飞而去。是大黑,胜利说,这家伙咋上去的呢?
这次大黑进入巢中纯属意外,工作人员分析了原因,原来是利用监控纤细的线路爬上去的,理论上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大黑做到了,这又给工作人员上了一课。
做了坏事儿的大黑体验了一回“空中飞蛇”,从河里游上岸后,便躲了起来,好几个月不见踪影。有一天,朋友家的孩子得了痄腮,问我能不能搞到蛇蜕,也就是蛇蜕下来的皮。我找胜利问,很快他就给送来了。胜利说,这是大黑的“旧衣服”,它每年要蜕三四次皮,如果不是看到这蛇蜕,还以为它已经搬走了呢,要是能治好孩子的病,大黑也算做了一回好事。
选自《天池小小说》
202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