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沿革角度看电影版权捍卫的艰辛历程
2022-12-29王冬生
【摘要】盗版电影危害着全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纵观盗版电影的历史:录像带时期,电影版权意识都还未成熟,加之时代环境的局限,国内尚未大规模引进电影,在这种情况下以录像厅为放映单位的盗版电影开始泛滥;到了光盘时期,由于版权意识刚刚起步,相关版权保护制度和法律尚不完善,光盘拷贝极强的复制性,让盗版电影到了几近猖獗的地步;而数字时代,在互联网这条新航路上,直接催生了线上盗版电影的变相“繁荣”。虽然这场版权攻防战还在继续,版权方依然在动用一切手段防止盗版电影的滋生,盗版方则采用一切手段进行电影盗版,但是随着政府对版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盗版行为的严厉打击,盗版电影正离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远。
【关键词】盗版电影 电影版权 技术沿革 电影市场
本文关于电影的盗版问题主要围绕“盗版电影”这一盗版灰色产业链来进行讨论。盗版电影这条灰色产业链是通过寄生正版电影才得以生存的。这种寄生行为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具有极强的进化性,并在不同时期体现为不同的的寄生方式。而要想把握寄生行为就必须清晰其脉络,这条脉络就是“电影存储技术”。根据电影存储技术的代系更迭,可以将中国盗版电影划分为大致三个时期,即公共放映的录像带时期、市场选择的光盘时期、私人观影的数字时代,其中光盘时期又可再分为VCD光盘阶段、DVD光盘阶段和新型DVD阶段。
一、录像带存储时代:作为胶片拷贝替代品的电磁录制带
最初期的电影拷贝方式就是胶片与胶片之间的拷贝。胶片有着高度保真的写实特性,因而在替代品和同类品出现之前,胶片复制一直是主要拷贝模式。在后来的电影存储技术中,胶片这种保真的特质也一直被作为衡量电影拷贝质量的标准,并呈现为次胶片级、准胶片级、胶片级、超胶片级的电影拷贝质量等级。
然而,由于拷贝复制需要相对高昂的成本及其他诸多原因,使得电影供应商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更加低价、高效、便捷的电影胶片的替代品或者同类品。这种寻找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录像带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电影供应商们享受到了能够大规模进行电影拷贝的技术红利。
但是,录像带技术带来拷贝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由于录像带需要佐以录像机使用,录像机兼有录入录制与输出播放两种功能,消费者既可以选择购买空白的录像带自助录制视频文件,也可以选择购买有内容的录像带进行自助观影。这使得翻录电影变得极为方便快捷,盗版人员只需要购买一个正版的电影录像带,继而购买空白录像带转录进去即可完成电影盗版。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拷贝便利似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在这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电影市场都不断遭受盗版电影的侵蚀与寄生。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盗版电影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外施行开放的政策。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个被称为“录像带”的黑色小匣子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并由此拉开了中国盗版电影的帷幕。一时间录像厅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当时年轻人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近百年的经典电影在录像厅里不停放映,大规模的电影启蒙开始了。
公开场所、电影作品、放映设备、观影人群、收取费用,乍一看这一时期的录像厅电影放映虽然繁荣,却没人注意到一个问题———电影版权的持有与否———大多录像厅电影的放映依靠海外电影资源的拷贝复制,再层层经手到国内进行公开售票,其经手人员与放映人员并不具有电影作品的持有权与放映许可,也就是说录像厅电影的公开放映从一开始就带有盗版行为的影子。
二、光盘存储时代VCD阶段:盗版与反盗版的正式交锋
光盘是指光信息做为存储载体并用来存储数据的储存手段的统称,包括CD光盘、VCD光盘、DVD光盘等多种类型,但是真正能够作为影像和音频数据载体并大规模生产运用的,只有VCD光盘和DVD光盘。所谓VCD,是Video Compact Disc的缩写,主要指通过MPEG技术将图像和声音存储在光盘内的视频压缩盘片。VCD光盘这种稳定且高质量存储特性使得人们迅速抛弃录像带而转向购买VCD光盘。DVD的英文全称是Digital Video Disc,即采用MPEG 2. 0压缩技术对进行压缩编码的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这种技术的运用使得DVD拥有更加高清的视频画质和更加清晰的音频音质,提高了电影光盘的制作水准和观众的审美水平。自DVD诞生以后,电影光盘便进入高清时代, VCD光盘的时代便成了过去式。
由于电影制片商和出版商亲眼目睹了录像时期的那种由于电影版权的无序与混乱而导致的盗版电影横行无阻的市场乱象,于是,鉴于惨痛的前车之鉴,完成技术升级的电影产业开始了被迫的自我保护,与盗版电影打起了版权攻防战。
电影产业首先推出的防盗版手段是“数字指纹”技术。这种防盗版技术的手段是在VCD光盘上嵌入一个不可复制的“数字指纹”,这条数字指纹代表着正版光盘的身份码,通过正版的VCD视盘机能够读取出其中标识的从制造到发行各个环节的原创作者、参与者的重要信息。在读取VCD光盘的时候,利用“数字指纹”技术可以鉴别出光盘是正版还是盗版,从而控制软件的运行,即有“指纹”才能运行,没“指纹”不能运行。另外,为防止“数字指纹”被复制,制片商们在嵌入“数字指纹”的母版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高于普通刻录强度的增强型光盘刻录机进行刻录。如此一来,那些运用普通刻录机进行复制的刻录光盘便没有办法刻录到正版光盘的“数字指纹”,这样复刻的盗版光盘也就没有办法被VCD视盘机读取。另外,若有盗版商家强行刻录复制嵌有“数字指纹”的光盘时,“数字指纹”会产生保护机制,造成盗版刻录的影像音频质量严重下降,正版光盘正是凭借着“数字指纹”这项保护机制来达到防止盗版,从而达到保护正版电影版权的目的。
然而,电影光盘出版商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完全遏制住盗版,随着视盘机一个新功能———“超强纠错”的应用,“数字指纹”的加密方式被破解。所谓超强纠错,这种技术的实质并不是在技术上的破解,而是通过加强机器的读取强度来达到暴力读取光盘的行为。一般而言,普通VCD视盘机除了少数能够播放不含数字水印的盗版光盘以外,大多数都不能读取盗版光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视盘机的机器性能不如具备超强纠错功能的视盘机,普通机器之所以不能播放劣质盗版碟,一方面是处于电影版权保护的考虑,另一方面则出于保护机器本身和VCD光盘而做出的综合抉择。超强纠错技术,不过是增强激光发射管的电流,从而实现视盘机暴力读取的能力。事实上,普通视盘机用这种暴力读取方法大多数都可以部分实现所谓超强纠错的读片效果。这种以增加机器工作强度来实现“超强纠错”的读片能力会对VCD光盘和VCD视盘机造成双向的伤害,大大缩减光盘和机器的使用寿命,这也就从技术层面解释了盗版在读取过后盘身划痕,超强纠错机器工作时高于正常机器的运行噪音、毫无缘由的自动停机,以及盗版VCD光盘在短时间内丧失储存功能等非正常现象。
然而,在当时版权意识尚未成型的普通观众看来,超强纠错技术是衡量一个VCD视盘机读片能力的标准,一台视盘机能否读取更多种类的VCD光盘决定了视盘机的“好坏”。于是,这场正版电影商与盗版电影商的版权攻防战以超强纠错视盘机的大卖为标志,宣告着盗版电影的阶段性优势。自此之后,中国电影市场的利润一直被盗版电影所侵蚀。正版电影商不甘这种被“吸血”的现实,试图推出视频更加高清、音频更加清晰且版权保护技术更加精密的DVD光盘技术来赢回丢失的电影市场。
三、光盘存储时代DVD阶段:防盗版机制与盗版新手段
DVD光盘吸取了VCD光盘能够轻易被刻录复制的教训,在防盗版机制上投入了更大的工作量和技术研发。在防盗版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DVD光盘携着三大防盗版机制被出品商信心满满地推入市场,这三大防盗版机制分别是区域码(Region)、模拟保护系统(APS)和内容保护系统(CSS)。
(一)区域码(Region)与盗版手段
区域码被用作于解决全球盗版电影的流通问题。国家与国家间正版电影的引进需要经过选片、审查、翻译等一系列流程后才能够被引进,而盗版电影在正版电影还在走引进流程的这段时间内已经迅速传入被引进国家抢先占据了电影市场。为了扼制这种情况,区域码便应运而生。
出版商和发行商达成一致协议将全球电影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电影区域,每个区域有着特定的电影区域代码,区域代码如表1[1]。
然而,区域码的有效实施首先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DVD光盘上嵌有区域码;第二个条件是DVD光盘放映机有能够识别区域码的鉴别设置。一个区域的光盘没办法在另一个区域的DVD播放机上播放,例如只标有1区区域码的光盘就没办法在6区域的DVD播放机上播放。但是,一般来说,一个光盘并不会只有一个区域码,它可以同时具有多个区域码,支持在多个区域播放,例如标有1、2、3区域码的光盘就能够同时在1、2、3区的DVD播放机上播放。
区域码确实达到了限制电影传播的目的,但是就像早期电影商应对“数字指纹”技术一样,正版的DVD光盘需要配套的播放机才能完全实现版权保护。DVD光盘的加密技术虽然一时间难以破解,但是修改机器的区域识别设置却相对简单。因而,这一时期,电影盗版的途径是通过修改DVD播放机的区域识别设置来进行的。“厂家还特意在机器肯板或机内隐蔽位置直接设置区域码切换开关,可以自由设置任意区码。……或者销售商在机器出售前事先已将机器改成适应全区域码的碟片”。[2]如此一来,基于区域码而实现的DVD的版权保护就形同虚设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8/4rnHuqDfw77eWDeEoggct7.webp)
(二)模拟保护系统(APS)与盗版手段
APS是Analog Protection Systerm的缩写简称,即模拟保护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通过信号和电路干扰的方式来防止DVD光盘的翻印刻录。简单来说,就是安装了模拟保护系统的DVD放映机在对外输出信号的时候会干扰录象设备的录像功能,使得转录出来图像和声音发生严重的声画错位、色彩失衡、色调混乱、变形扭曲等影响观看的情况,以此来达到防止盗版行为的目的。
但是很多DVD厂商却并没有强制安装这种保护系统。没有安装模拟保护系统的机器可以不受干扰进行正常的转录,于是在VCD光盘上出现的盗版惨剧再一次发生在DVD光盘的身上,“超强纠错”以另一种形式再一次登堂入室,再一次成就了盗版电影的狂欢;另外,“解扰器”的出现则彻底使得正版DVD放映机的模拟保护系统成为无用的摆设,盗版者能够通过安装解扰器,来摆脱模拟保护系统的信息和电流干扰,正常的进行盗版电影的转录。至此,正版DVD放映机的模拟保护系统彻底流于失败。
(三)内容扰乱系统(CSS)与盗版手段
区域码、模拟保护系统这两条防线被攻破是DVD原版受益方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在VCD时代全区解码机器的前身主打“超强纠错+qeQxzvUc4zcmfRDHDUbzw==”的视盘机已经出现,防止转录的保护系统不过是在之前防转录设备基础上的改良而已。出版商和制片商最后的底牌实际上是三大防盗版机制中的内容扰乱系统。CSS的英文全称是Content Scramble System,这是一种通过种子生成密钥而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的数字技术。内容扰乱系统可以说是一种专门为了防范计算机端的光盘数据复制而做出的防范措施,当DVD光盘再放进电脑的DVD驱动器后,电脑便开始读取DVD自带的数字密匙,通过这个加密高达数十位数的数字密匙来对光盘进行读取和鉴定,以此来实现防止盗版的目的。
在区域码和模拟保护系统被破解后,市面上确实再次出现了盗版电影猖獗的现象,部分观众能够通过购买解码全区域的放映机看到盗版电影,盗版电影商们也能够通过绕开模拟保护系统来进行盗版电影的复刻行为,但是这些盗版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毕竟是有限的。内容扰乱系统确实起到了防止正版电影高清外泄的职能。然而,二十世纪末,黑客组织破解了内容扰乱系统,并将破解程序命名为DeCSS,互联网用户们只要下载这款小程序在电脑上运行就能够几近无损地复制DVD光盘中的所有数据。至此,盗版与反盗版世纪攻防战,以DeCSS程序的出现为标志宣告了盗版电影又一次获得优势。
四、蓝光与数据并进:转型时期的影视次生产业链与盗版新形式
进入数字时代以后,消费者们对于影视视频的消费巨幅增加,原本一般意义上的存储量为4G到6G之间的普通DVD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于是,作为DVD升级产品的高存储量的新型DVD产品因为市场需求而被研发出来。一般意义上认为,二十一世纪初新型的DVD产品主要分为以东芝出产的HD-DVD和索尼发售的BD (Bluray Disc)两种超大存储容量的新型产品,然而在资本的世界里面一山不容二虎,“HD DVD和BD之间必将决一生死,而获胜者将会获得有着十亿美元的DVD行业市场”[3]。为获得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HD-DVD联盟和BD阵营向外追加了大量的资本,我国国产的蓝光CBHD就是在HD-DVD联盟等海外资本的支持下成长起来[4]。
2008年2月19日,在游戏公司与电影公司的合作与支持下,以华纳电影公司宣布脱离HD-DVD联盟并转而与蓝光联盟签约为标志性事件,以索尼为代表的BD阵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市场争夺中胜出。2009年,被誉为“世界电影风向标”的詹姆斯·卡梅隆带着新作《阿凡达》席卷全球,也使得3D技术成为技术新宠,发行层面刚刚取得市场霸主地位的BD阵营借势推出了3D兼容储存技术更好地兼容3D影像数据,进一步实现了对DVD技术的垄断碾压。至此, DVD市场彻底被BD阵营所垄断。
在竞争期间, HD-DVD联盟和BD阵营双方在竞争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忘记防范盗版,甚至采用了同一套防盗版技术。AACS是蓝光光盘BD和HD-DVD新一代光盘采用的版权保护技术。AACS技术在吸收了DVD加密技术的基础上,又修补了之前DVD被DeCSS所抓捕的漏洞,并改进了CPRM等版权加密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防盗版技术升级,除此之外还将版权保护的范围扩展到老牌的电视领域、热门的家用网络和新兴的互联网。
HD-DVD联盟和BD阵营试图仰仗这套系统,防止盗版分子从影碟中把视频文件复制出来,但是果然“得于技术而又失于技术”。正版方们想要通过垄断手段从而获得最大利润的幻想还是破灭了,这个破灭的事件像极了当年的“DeCSS事件”,就在AACS还处在“临时协议”下运作的时候(因为最终规范被频频推翻,再加上行业内部的舆论压力,导致正式的AACS标准迟迟没有公布)。2006年12月,一位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的的网友“muslix64”在阅读了AACS的公开文档(AACS非正式标准)后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漏洞后,自行编写出一个仅有17K大小的Java软件,并通过这个软件对其购买的HD-DVD进行了开源解密,成功将其购买的HD-DVD影碟中的视频文件复制了出来,随后他将这款软件免费发布到网络上。基于这个17K的Java软件,后续BackupHD-DVD (HD-DVD拷贝)程序和BackupBluRay (蓝光拷贝)程序相继被开发出。至此,普通互联网的用户可以通过以上程序不加限制地观看HD-DVD和BD的高清视频资源,而我国的蓝光CBHD也同样被破解。并且,由于数字技术的复制特性,盗版开始出现了新的形式,单一的光盘盗版与反盗版的战争在互联网上开辟出了全新的战场,也展现出全新的盗版与反盗版形式。
五、数字存储时代:电影版权的正规化防卫与盗版影视的“散兵游勇”式侵袭
(一)盗版电影现状:盗版影视的“散兵游勇”式侵袭
电影版权正规军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盗版完全覆灭,盗版电影依然如散兵游勇般骚扰侵袭。盗版侵袭主要分为电影上映前、上映中、上映后三个阶段的电影盗版,并在各个阶段展现出多样且全新的盗版方式。
上映前出现盗版电影的主要形式是高清泄露。这种盗版资源的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电影产业人员的内部作案,高清资源泄露的可能性贯穿整个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资源泄露的可能。例如,上映五天前就在网络上被泄露资源的《悟空传》就属于电影制作环节的资源泄露;在上映前夕就被爆出资源泄露的《花木兰》则是属于发行环节的资源泄露;而2019年春节档次日便遭资源泄露的《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等九部电影则属于放映环节的资源泄露。这些盗版形式具有极强的内部性,具有固定的盗版主体,因而相较于盗摄盗版,追查和追回难度相对容易,但是一旦片源泄露对电影制片方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
上映期间出现的盗版电影的主要形式是盗摄。通过偷拍盗摄手段而获得的盗版电影被称为枪版电影。这类盗版电影往往是通过人工手持拍摄设备到正在放映的电影院进行偷拍盗摄,从而获得的盗版电影资源。这类盗版电影资源由于身处电影放映的现场,因而在盗摄电影的同时还会拍摄到在场观众走动的人影画面以及观众临场反应的杂音,因而枪版资源的观影体验一般是比较差的。以2019年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盗版影片追查信息第十七期《邪不压正》的盗版追查信息为例:“被测样品视频主观评价为中,音频主观评价为中。经主观评价分析推测,该样品为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通过固定设备拍摄,拍摄位置大约位于观众厅中前部。该样本画质尚可,且盗拍于影片上映首日,对市场危害极大”。[5]因而,这种盗版形式虽然较上映前资源泄露的冲击稍弱,但是其危害性也不容小觑。
上映后的电影盗版形式就比较多样了,主要有盗录、截源、盗链、解析等。一般来说,电影在上映周期结束后就不再重新上映(重映片除外),在数字时代之前,电影下映后会发行版权售卖给录像带、光盘等发行商,发行商再通过各自的发行途径进行发行,从而各自获取利润;数字时代之后,电影下映后版权方一般将会选择与网络视频平台合作,通过或独家或多家线上发行,从而延长电影的次生产业链获得更高的收益。数字时代以后,由于数字技术的复制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电影盗版变得更加便捷和隐秘,电脑录屏功能、数据截源技术、盗取链接技术和数据解析技术的出现使得盗版变得越来越便捷。这些盗版形式虽然没有直接触及电影的票房利益,但是毕竟还是损害了电影的部分版权,危害性依然不小。
(二)政府宏观干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下的正规化防卫
为扼杀危害性潜在提高的线上电影盗版发展的可能性,我国积极对盗版电影问题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科学立法,规范和扶持我电影行业规范化发展,倡导和支持建立正规化的网络视频平台;另一方面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盗版电影的嚣张气焰,捣毁和取缔违法盗版电影产业点、产业链。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刚刚进入互联网时代时,中国早期的网络视频平台,如:优酷、土豆、搜狐、乐视、虎扑等迅速成长起来。但是,可以毫不避讳地说,最早一批中国网络视频平台上所放映的电影很多是没有经过版权方授权的。直到“2009年9月21日,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对其辖区内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许可证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无证播出的视频网站依法予以处罚(包括申办未批的)。”[6]中国网络视频平台自此才正式走上正规化的道路。一批网络视频平台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成功转型为“正式”的网络视频平台,同时投入到反盗版的阵营中来。而后,我国的网络视频平台几经吞并收购整合,终于呈现出当下优酷、腾讯、爱奇艺三大网络视频平台鼎立的局面。如今,在反盗版主战场的互联网上,虽然仍偶有盗版网络视频平台的出现,并且伴随着电影资源下载网站的出现,网络云端电影资源的即时传递等,但是,以往那个盗版电影横行无阻,甚至招摇过市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除去版权方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反盗版行为之外,政府管理部门也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对盗版电影问题进行宏观干预。我国盗版电影问题直接的宏观干预开始于2005年,这一年国家版权局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和公安部等四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剑网”专项行动,致力于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工作。截止到2021年4月份,剑网专项行动已经持续十五年之久,开展过十六次全国范围内的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工作。“剑网”专项行动反映出我国坚决打击影视侵权犯罪行为的决心,坚定了影视从业者对国家保障版权的信心,也彰显了我国同影视侵权行为斗争到底的恒心。
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电影市场虽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在与盗版斗争中前行,但不同的是,我国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积极对盗版电影问题进行宏观干预,对盗版行为严厉打击,这对保护电影版权、保护电影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1]黄强:《DeCSS与DVD VIDEO盗版现象》,载《家庭影院技术》2000年第11期。
[2]黄强:《DeCSS与DVD VIDEO盗版现象》,载《家庭影院技术》2000年第11期。
[3]李桂芬:《DVD高清标准之争曙光乍现》,载《上海信息化》2008年02期。
[4]记录媒体技术:《TCL公司推出第一代CBHD播放机》,《记录媒体技术》2009年02期。
[5]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盗版影片追查信息第十七期》,载《现代电影技术》2019年02期。
[6]李草玢:《视频网站遭反盗版联盟“公审”优酷面临官方民间双重打压》,载《IT时代周刊》2009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