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宝的听力筛查怎会没通过

2022-12-29祝姚玲陈梦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健康博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初筛耳聋损失

□文/祝姚玲 陈梦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宝宝的方方面面都牵动着父母的心。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焦虑的宝妈,倾诉着还未感受初为人母的喜悦,便迎来了当头一棒,那就是“宝宝听力筛查没通过”。那么听力初筛没通过意味着什么,接下去应该怎么做呢?

听力初筛没通过不要过于担心

新生儿刚出生的48~72 小时内,就会进行初次听力筛查。

当时未通过的话,先别着急,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可以等到42 天后再进行听力复筛。如果两次筛查都未通过,就需要3 个月后到听力诊治中心进行听力诊断检查。如果结果还是异常的话,会在孩子第6 个月时再一次进行听力诊断检查,如果确诊为永久性听力损失则应该尽早进行干预。

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为1‰~3‰。根据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数据显示,2021 年浙江省听力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共有33317 人,在前来复筛的32332 人中,复筛未通过4895 人,听力复筛的通过率高达84%。在复筛未通过最终进行听力诊断检查的4794 人中,最终确诊1049 人。说明在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确诊率仅21.8%,而在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确诊率为3%。

为什么孩子的听力没有障碍,可初筛、复筛却未通过?浙大儿院耳鼻喉科主任付勇表示:“刚出生的宝宝外耳道的胎脂没有完全排除、中耳的羊水积液并未完全吸收或者宝宝当时配合不当,都有可能致使不易通过检查。尤其是早产儿,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好,或者个别新生儿早期外耳道壁还未发育完善等,都有可能导致筛查失败。”

因此,在孩子听力筛查未通过期间,父母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焦虑,遵从医嘱,耐心等待下次筛查或者诊断,同时在生活中也可以适当关注孩子的听力状况。

6 个月大了还未过关小心出现因聋致哑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确诊呢?

最迟可以等到宝宝6 个月大。如果此时宝宝3 个月和6 个月两次听力诊断检查结果均显示异常,那就要尽早干预了。首先要区分是永久性的听力损失还是非永久性的听力损失,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非永久性的听力损失指因分泌性中耳炎等炎症导致暂时的听力下降,不属于先天性耳聋。妈妈的喂奶姿势不恰当或者先天性腭裂导致奶水回流进孩子的咽鼓管,以及洗澡水流进耳朵没有及时擦干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都有可能使宝宝得分泌性中耳炎。此时,只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这部分孩子的听力损失是可以恢复的。

而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多数为感音神经性的听力损失,只能使用助听装置进行听觉干预。如果是轻中度的听力损失,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这类无创方式进行康复干预。对于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佩戴助听器3~6 个月效果不好的,需要及时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确诊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可以直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俗话说“十聋九哑”,在1~3岁婴幼儿语言发育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先天性的听力障碍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治疗,孩子缺乏声音和言语的刺激,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学习,可能出现口齿不清甚至丧失说话能力,最终还会影响言语和智力正常发育,造成多重残疾。

如今只要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绝大部分先天性耳聋患儿都能做到“聋而不哑”,回归主流社会。

三类孩子容易耽误治疗

第一类:对日常声音有反应的轻度听力损失患儿。

听力诊断中心专家表示,此前曾接诊过一个宝宝,听力筛查始终未通过,但对日常声音仍会有些反应,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听力有损失的现实,觉得孩子能听见就问题不大,没有及时干预治疗。等到孩子4~5 岁的时候,就出现了说话晚、口齿不清等症状,家长非常后悔,孩子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虽然这个孩子对声音有反应,但存在轻中度听力损失,所以一直没能通过听力筛查。如果在早期能够佩戴助听器进行及时干预治疗,言语学习和表达可以基本接近同年龄的正常儿童。

对日常声音没反应,那么家长一般也就接受了孩子有听力障碍的事实,会积极带孩子接受治疗,而对日常声音有反应的轻中度听力障碍患者,不少家长抱有侥幸心理,或者内心始终不愿意承认和接受孩子有听力障碍的事实,在临床中反而容易出现延误治疗的情况,在现实中,这类情况尤其要引起警惕。如果讳疾忌医或抱有侥幸心理,会延误孩子后续其他功能的发展。

第二类:初筛通过,但后来发现孩子听力有问题。

听力初筛通过,不代表孩子听力一定没有问题。在临床中,就时有碰到孩子在新生儿筛查时“通过”而麻痹大意,耽误治疗的情况。

“其实,孩子的父母已经在较早期就隐隐察觉孩子听力相比其他孩子要差,但想着孩子生下来做过听力筛查,是没问题的,就又大意了。”医生表示。

为什么听力筛查通过了,还是可能存在听力问题?因为听觉神经蜗后病变即听神经病,耳蜗对声音的刺激也能产生反应,能通过测试。以及部分婴儿可能因为耳聋基因异常或者一些后天性和继发性的原因导致迟发型听力障碍。这些宝宝在出生时听力正常,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听力将慢慢变差。此外,家族性、遗传性听力损失可发生于学龄期或更晚,呈渐进性加重,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第三类:初筛复筛都没通过,直到第3 个月或第6 个月才通过。

对于此前初筛、复筛都未通过,直到第3 个月或第6 个月才通过的孩子,医生也建议家长多密切关注孩子的听力状况。

尤其是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宝宝,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更是建议每年随访1 次,随访至3 周岁。

“虽然后来通过了筛查,在临床中发现,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存在轻中度的听力损失。家长及时带孩子随访很重要,如果真的存在问题,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医生说。

婴幼儿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超过5 天。

●儿童期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虫等引起宫内感染。

●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郭和耳道畸形等。

●出生体重低于1500 克。

●高胆红素血症达到换血要求。

●病毒性或细菌性脑膜炎。

●新生儿窒息(Apgar 评分1分钟0~4 分或者5 分钟0~6 分)。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体外膜氧合。

●机械通气超过48 小时。

●母亲孕期曾使用过耳毒性药物,或滥用药物和酒精。

●临床上存在或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

猜你喜欢

初筛耳聋损失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胖胖损失了多少元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玉米抽穗前倒伏怎么办?怎么减少损失?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优化无偿献血初筛岗位检测流程探讨
菜烧好了应该尽量马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