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针灸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面瘫临床效果观察

2022-12-29

健康之友 2022年23期
关键词:通窍面瘫肌群

白 杨

(北京市昌平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2200)

造成患者面瘫的因素有很多,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瘀阻,经脉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喎噼。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面瘫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面部神经麻痹,患者会伴随口眼歪斜、肌肉麻木、唇沟变浅等临床症状,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而言,可能会伴随听觉或味觉发生障碍[1]。在中医学中,面瘫属于“口僻”的范畴,中医认为面瘫主要的病理机制为患者正气不足,经脉失养,邪气侵袭,因此,中医所提倡的治疗方案大多以疏通经络,保证患者气血通畅为主[2]。在以往治疗工作中,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相关学者提出,若于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进行联合治疗,更能有效促进患者面部肌群及面部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本文特选取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采用分组对照,通过比较针灸、针灸联合中药两种治疗方案应用对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来探讨中医针灸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于2021.4——2022.4,样本均选自我院收录的面瘫患者,样本共计60例,随即行规范性分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所纳入的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5.75±8.33)岁;病程1-15d,平均(8.13±2.46)d。观察组所纳入的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2岁,平均(46.14±8.52)岁;病程1-15d,平均(8.22±2.30)d。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呈均衡分布,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针灸治疗,选印堂、鱼腰穴、颊车穴、四白穴、地仓穴、攒竹穴、翳风穴、合谷穴、下关穴、颧髎穴;其中风寒证加风池穴,风热证加曲池穴,后期恢复时加足三里温针灸法。手法:下关等面部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合谷穴采用重插轻提五次后留针三十分钟;翳风穴采用艾灸;其余穴位则采用补法;每个穴位留针30min,1次/d。

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给予患者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基础方剂为:细辛、生姜各3g,红花、葱白各8g,石菖蒲、桃仁10g,赤芍药、郁金、白芷各12g,川芎20g。随诊加减:临床合并头痛严重患者,在其方剂中加3条蜈蚣和8g全蝎;气血不足患者在其方剂中加12g当归和15g黄芪;临床存在头晕、健忘、多梦患者,在其方剂中可加10g夜交藤,12g枸杞子、枣仁和15g何首乌、熟地黄;临床表现为肝火偏盛患者,在其临床方剂中加8g龙胆草、黄芪和10g栀子;痰多患者临床方剂中加陈皮10g、法半夏10g。水煎服,1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观察指标

面神经功能:采用House Brackmann (HB)面部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价,评价分值与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成反比,即分值也越高神经功能恢复越差。

sEMG:由同一医师对患者患侧肌群RMS值进行评价,采用sEMC分析检测仪完成数据分析,RMS值与患者肌群恢复状态成正比,分值越高肌群功能恢复越差。

症状积分:按照患者症状的重度、中度、轻度和无症状,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积分,分值分别为3分、2分、1分和0分,患者症状较之治疗前减轻至少85%视为痊愈;减轻30%-85%视为改善,不足30%视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

治疗措施开展之前,组间面神经功能所存在的差异较小,P>0.05;随着治疗措施的开展,两组患者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每个阶段均以观察组评分指标更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对比

2.2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总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措施开展之前,组间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所存在的差异较小,P>0.05;开展治疗措施后,两组各项积分均有显著降低,组内P<0.05;且从患者神经麻痹、额纹消失、口眼歪斜及肌肉功能异常等症状的积分方面均显示观察组更优,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2.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sEMG数据

观察组患者的额各项sEMG数据(包括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sEMG数据对比

3 讨论

面瘫病症的患者,大多数是由于受到冷热的刺激或物理的压迫等外界因素而导致的,因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自身机体内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发生面瘫症状[3]。相关研究表明,该疾病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发生面瘫后,患者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会发生异常,不仅不能完成闭眼等简单的面部动作,且会导致患者发生额纹消失、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无论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还是正常的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4]。中医在面瘫患者的治疗工作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以往常采用中医理疗、推拿以及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面部肌群功能的康复,且在预防患者面肌痉挛和听觉、味觉障碍等方面均有显著价值。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针刺患者特定的穴位,来缓解患者面部肌肉的麻痹状态,让患者的面部肌肉得以松弛,且在疏通患者面部血管方面亦有显著作用,能有效加速患者神经炎性物质的分解,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以此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5]。相关研究表明,在针灸治疗基础上,若联合采用通窍活血汤进行治疗,能有效达到祛瘀通经、舒筋活络等功效。通窍活血汤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均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品;白芷引药上行,直达病所;郁金、石菖蒲、细辛理气通窍,温经止痛;生姜、葱白温通经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凑祛瘀通经、舒筋活络之功[6]。将中医针灸治疗和通窍活血汤进行联用,来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进一步针对临床疗效进行提升,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本次研究各项数据比较结果显示,治疗措施开展之前,组间面神经功能所存在的差异较小;随着治疗措施的开展,两组患者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每个阶段均以观察组评分指标更优。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总有效率更高。治疗措施开展之前,组间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所存在的差异较小,开展治疗措施后,两组各项积分均有显著降低,且从患者神经麻痹、额纹消失、口眼歪斜及肌肉功能异常等症状的积分方面均显示观察组更优。观察组患者的额各项sEMG数据(包括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均高于对照组。此项研究证实,在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相对于单纯给予患者中医针灸治疗而言,于此基础上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更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缓解患者神经麻痹、额纹消失、口眼歪斜、肌肉功能异常的临床症状,且在促进患者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功能恢复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面瘫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应该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避免患者产生劳累感,且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做好自我保护措施,保证自己心情的舒畅程度,坚持每天采用热毛巾,针对自身患侧皮肤进行热敷处理,但是热敷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也不宜过长,应该控制在15min左右;同时,指导患者掌握面部肌肉运动动作(包括耸鼻、鼻炎、鼓腮等),告知患者坚持进行运动能够有效防止自身面部肌肉萎缩,且能一定程度上达到促进自身面功能神经恢复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于针灸治疗基础上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肌群的康复,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通窍面瘫肌群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化瘀通窍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