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建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

2022-12-29杜道流高再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杜道流,高再兰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自2014年教育部的两个文件《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1](教研司〔2014〕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教研司〔2014〕13号)发布以来,研究生课程建设受到各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一些高校(南京大学[3]、吉林大学[4]等)陆续发表了本单位的建设思路、建设方案、建设成果及研究报告,对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已有成果来看,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大多数培养单位是从单纯的专业知识结构系统的角度入手进行封闭性设计和考虑来安排课程体系,以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方式进行单维设计,缺少知识系统以外因素的考量,因此,课程一旦设定,就只能在知识体系内部运作,容易和学科建设脱节,难以和后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也很难构建能够突出校本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二是目前发表的论文成果大多是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基础专业课程建设成果较少,尤其是关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探究并不充分。“客观而言,目前,真正符合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中文学科尚未出现。”[5]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思考,以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

1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

通常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六大要素:①学科定位;②学科队伍;③科学研究;④人才培养;⑤学科基地;⑥学科管理。通常情况下,就某个学科建设而言,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学科资源、科学研究水平往往受到建设者的优先关注。2020年11月,教育部公布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把“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排在了第一位。[6]但是,如果不考虑那些具体的、过于细化的建设指标,我们就会发现学科建设最终、最本质的目标其实就两个: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知识产出。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把握好学科建设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

从直观角度来看,学科建设的六大要素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直接对应学科建设的两大终极目标,科学研究包含过程和成果两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学科队伍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的,研究生也是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过程获得实际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因此,科研活动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之一,而科学研究成果则不仅是知识产出的标志,也可以化作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内容、成为人才培养重要前提和基础,所以,通常情况下,一般高校在开展学科建设时往往特别重视这两个方面的要素;不过,学科定位决定科学研究方向和发展层次,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研究生培养规格,学科队伍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科研产出的水平和质量,更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条件。因此,作为人才培养最主要环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活动与上述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就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而言,学科建设的这四大要素与其关系最为直接,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结构安排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内在的联系。

尽管《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维度评价体系”[6],其实,从研究生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培养过程质量”,只要这两个方面做到位,后两个维度就是其自然产生的结果。所以,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重点从前两个维度方面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及成效”[6]。“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是“重点考察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国际交流等方面情况,突出科学研究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6]。思想政治教育除公共课程教育教学外,涉及到学科建设内部,主要与“学科定位”和“学科队伍”两大要素有关,前者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要求和规格的设定来体现,后者则是通过教学队伍落实“三全育人”来实现,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时必须对应和安排好相应的内容和环节。“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评价”的考察重点“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决定了“教材体系”的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安排,而“教材体系”建设又与“知识产出”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学科队伍建设强的团队,其科学研究的水平自然就高,其产出的“知识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占比就大,就会更加有利于“教材体系”建设水平的提高,从而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反过来又会影响“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设计和调整,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要素中的核心部分,与“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等其他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利用和学科建设各方面有利的、积极的因素,发掘和整合好学科建设中的优势资源,以促进本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 地方普通高校学科建设的特点及其对硕士学位课程建设的影响

相比传统的所谓985、211这些“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院校无论在经费还是社会资源等方面都与之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各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往往都立足于地方,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而言,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定位。相对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的“平台”较低,因此,各学科在建设时往往不得不因地制宜,立足于地方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同时,利用地域优势资源和条件,合理设计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为学科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因此,“培植地域特色、加强地方应用,积极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与社会文明建设”往往成为地方普通高校学科定位的共同特点。这样,学校在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时,往往会提出要凸显“地方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是学科队伍。因为学校发展历史、地理位置及办学条件等影响,地方普通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因此,人才引进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有一定难度,学科队伍的稳定性建设任务较重。在此前提下,要建立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和教学团队往往需要花费较大力气,通常是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根据人员的科研兴趣来凝练学科方向,研究生课程设置往往对现有的任课教师的学术专长照顾较多,这就可能导致研究生课程设置或多或少存在因人设课的问题,在课程的体系性建设方面难以发力。

三是科学研究。衡量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志是科研产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围绕科研产出的建设活动和成果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理论上,知识的产出是由学科团队通过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方式,产生出活动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凝练而成,其创造者可能是团队中的老师,也可能是研究生。然而,从目前国内地方普通高校来看,一些只有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中,研究生能产出的知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相当低的,知识产出的重任主要是由教师来承担。因为多数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创新性和独立研究性的课程和训练不足,因此,硕士研究生阶段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教学和指导,并进行相应的实践能力训练,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此类课程设置要求往往比较强烈。

四是人才培养。首先,从生源来看,地方普通高校所招的硕士研究生的本科起点大多数比较低,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专业领域内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较弱;其次,从教学资源来看,地方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主要依赖校内条件,校际、国际交流的机会较少,研究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往往比较单一,尽管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资源可以弥补部分缺陷,但总体上看,他们的学术视域受限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此类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凸显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二是提高学术前沿视野的要求。

以上这些特点就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来说,有的是积极因素,也有的是消极因素,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化消极为积极,是高校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特点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从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7]来看,“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涵盖八个二级学科方向。不过,综合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路径乃至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因素考虑,这八个学科方向实际上形成了“语言学”和“文学”这两个差异明显的学科领域。从建设的要求来看,各单位在方向建设时不必面面俱到,可集中建设三分之二以上方向,然而,从学科建设的整体性考虑,至少有一个语言学方向必须包含在集中建设的方向之中。因此,在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体系建设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两个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既要照顾二者的差异性,更应该发掘出二者的关联性,从而搭建合理的一级学科课程平台。

一级学科通常以优势方向建设为立足点,考核要求也是以三分之二方向建设为主要内容。因此,不少地方普通高校进行“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点建设往往是根据自身情况,重点建设四至五个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各学校在一级硕士点招生时,二级方向数往往大于学科重点建设方向数,存在一定的培养与建设之间的差额。因此,研究生课程建设应该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招生方向进行,必须在依靠重点建设学科的基础上,考虑各实际招生方向之间课程结构的平衡性。

研究生课程建设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掘学科育人因素,从而充分、高效地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从学科内容来看,“中国语言文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学的科学,更主要的是该学科以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文化、智慧的结晶及其载体与传播媒介为研究对象,是直面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及民族个性的学科,具有天然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优势。因此,利用学科优势、凝练科学合理的具有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也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的专业要求。

刘杨曾指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人才培养应该“既立足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又着力通过有限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中文功底和人文意识”。[8]从研究生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仅仅是个基础的目标,硕士研究生还应该培养本学科的科学精神、学术视野及创新能力。因此,在进行研究生课程的设计时,不仅需要紧扣本学科涵盖的基本内容,夯实基础、拓宽口径,还要在学科理论和方法上更加突出各二级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语言和文学知识的综合性,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与相关学科(如: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乃至一些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性,以满足“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方案设计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量,按照“社会需求、学生主体、能力中心”[9]原则,我们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分为不同性质和不同层级进行设计和安排。

首先,为了体现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需要搭建关涉各二级学科的学科平台课程。此类课程应该体现出基础性和共通性的特点,即课程内容不仅能反映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要求,还能够为各二级学科方向的学习提供学理或方法论支撑。为此,我们重点打造了“中国语言文学文献与检索”“语言学理论”“中国文学与文化”“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四门课程,作为基础平台课程,这四门课程不仅内容覆盖所有二级学科方向,而且体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技能培养及“课程思政”的要求。

其次,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二级方向中,语言学类学科和文学类学科之间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理论方法方面的区别是明显的,而“古典文献学”学科却和二者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将学科前沿课程及学术经典导读分为两大类:语言学类课程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语言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导读(语言学类)”,文学类课程为“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导读(文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文学类)”,供语言学类研究生和文学类研究生分别学习,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则根据其三级学科方面的特点学习语言学类或文学类课程。

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我们既关注各个二级学科的方向特殊性又关注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为此设置了“训诂与校勘学研究”“汉语语法研究”“古代文献专题研究” “古代文学专题研究” “美学研究”“近现代文学研究”“当代西方文论”“比较文学研究”“英美文学流派”等专业基础课程,然后,再根据各二级学科方向的特点,整合各方向学生选修课程系列。这样既注重了各二级学科的主体性,又体现了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创新性和特色优势成果是体现学科发展和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创新性课程或校本特色课程是研究生课程创新性和保持研究生课程体系发展活力的重要的促动因素。淮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点建设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文学方面:立足于地方性,在明清皖籍文集版本与校勘、文献考辨、学术史文献、文学传播学等研究,以及五四新文学安徽“人文源头”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等领域均有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古典戏曲研究、老庄文学、曹魏故里文学、明中都文学、中国新文学的“安徽人源”现象和“乡村文学”等方面形成特色。②语言学方面:在汉语的语序、语义范畴及其标记的语法化、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外来词理据研究、词典书证溯源研究、安徽方言及方言类型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特色成果。立足于这些成果,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校本特色课程:“民国皖人作家作品研究” “老庄及曹魏故里文学”“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汉语方言比较研究”,以及探索性课程:“海外中国语言文学文献研究”“语言文献与语文工具书”“古代文学理论专题”“小说戏曲研究专题”等,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此外,基于“宽基础、阔视野”的目的,我们还设置了“汉语修辞学”“汉语语音史研究”“汉语应用语言学”“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美文学流派”“英美作家研究专题”“英美后殖民文学与生态文学”等基础性选修课程。

以上课程构成了淮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现归纳如下(见表1)。

表1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不含公共课)

这个课程体系突出了一级学科的培养平台性质,同时,又照顾到各二级学科之间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强化了基础知识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的结合,为培养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5 结语

总之,我们认为地方普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一级学科发展思路,并和一级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抓住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沿着开放式和方向性的学科建设路径,进行综合性、层级性设计,在遵循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培育出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校本课程,这样就能设计出科学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Great Adaptation to A Great Work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Journey to seek the meaning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