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小学生受教育现状及问题探究
——关于小强的个案研究
2022-12-29马丽华
马丽华
渤海大学(辽宁省锦州市 121013)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土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农村无疑是区域经济的轴心,自然也是文化、教育的热土。在近代工业化浪潮的侵袭下,城市地位日渐显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增强国力,跟上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国家采取不均衡的发展策略,优先促进城市发展,各类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源,如资金、人才、技术等都首先满足城市的需要,农村则长期游离于其边缘。”[1]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农村教育逐渐被城市教育边缘化,农村学校人才流失、生源缺失,在教育资源方面,城乡差距也越拉越大,农村教育在这种尴尬的境况下艰难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和国家也察觉到了农村学校发展的困境,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助推乡村教育。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术语,就是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未来发展的情况,也将深刻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城乡教育关系的“城市中心论”观点已逐渐深入人心。国家统计局在2021 年5 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中提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 人,占63.89%(2020 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 人,占36.11%。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 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 个百分点。”[2]根据邬志辉教授在2021 年9 月东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论坛报告中所提供的数据,2020 年小学教育的城镇化率为77.15%,百分比远远高于同年45.4%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另外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仍达28560 万人,平均年龄41.4 岁,40 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为4549 元,是留守农民人均月收入的2.8 倍。(数据来源于统计局网站2020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外务工的年轻父母,只要条件允许,便会把孩子送进工作地的城市学校就读,这也就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学校生源在流失,学生涌进城市,导致农村学校空巢化;而城市学校则过分饱和,也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问题提出
“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6 亿农村常住人口和近2.8 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3]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当前城市化的背景下,仍然就读于农村小学的这批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现状及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希望能引发处于同一种境况下家庭、学生群体的共鸣,为解决种种问题提出相应的一些措施。
2 研究方法
2.1 选择个案
个案研究就是对典型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本文选择该个案的原因如下:
1.我与小强生长在同一片土地,见证了小强从出生到入学的全过程,人物相对熟悉,我对他而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便于调查的进行。
2.小强目前就读的小学是其父母以及我曾经就读的农村小学,环境相对熟悉。
3.小强目前的家庭状态是典型的农村半留守家庭,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
2.2 收集材料
本文搜集材料的方式主要是访谈以及日常观察,主要来自于我和小强及其妈妈的对话,对话时间、地点以及时长不固定,主要记录被访谈者使用的字眼、语气等内容;来自学校及学校教师群体的内容较少,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对我持有怀疑态度,以后如果有机会继续这个课题,希望可以深入挖掘。
2.3 成文方式
本文主要使用白描的手法,以第一人称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小强的教育经历进行讲述,描写其在受教育过程中遇见的问题。
2.4 推广度及其他
“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4]虽然对小强调查只是一个个案,其真实性只限制于他一人,可是对他教育经历情况的深入剖析可以使很多处于类似情形的人得到一种认同,希望他们在读到这个文章的时候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共鸣。
3 研究结果
3.1 背景介绍
小强是一个八岁的男孩,家住山东省W 县H 村,是当地村小学的一名二年级学生。W 县地处华北平原,以农业为主,整个县区人口有近80 万,面积889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890/km2,之前是有名的贫困县,务农是当地主要的收入来源。H 村是县域北部的一个小村落,经济状况更加落后,虽然自脱贫攻坚以来村民的生活有所好转,但和W 县其他地方相比,也仍属中下等。
小强就读的小学就在村子的西面,离家很近,走路也不过十分钟。学校的主体建筑是一栋三层教学楼,是在2002 年开始启用办学的。小强家里有六口人,祖孙三代。小强的爸爸是一名中职毕业的技术工,常年在Z 省工作,只有长假期或者过年会回家看看,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小强的妈妈是初中毕业,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家照看小强和妹妹,偶尔会出去打零工。小强的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也不高,不会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奶奶是上世纪50、60 年代典型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小强的妹妹目前在读幼儿园小班,小强读二年级,两个人在同一所学校。小强的功课以及表现都相 对平常,是学校中的一名普通的孩子。小强的妈妈想过送自己的孩子去县城里的小学就读,但是想在县城读书就要在学校附近买房子,同时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还需要全家都搬到县城居住,碍于家里公公婆婆文化水平有限,也舍不得家里种的地等各种原因,最终还是选择在本地的村小念书。
3.2 受教育的经历
和妹妹一样,小强的幼儿园也是在这所学校读的,读完三年幼儿园之后,升入该学校的小学。在开学之前,学校照例会给新生家长以及教师建立微信群,方便教师任务的下发和家长问题的解决。当时小强的妈妈在群里发现小强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她当年在读小学时,风评很不好的一位老师,据说有脾气暴躁、喜欢骂人、教学水平不好等缺点,但她也没有办法,每个年级就一个班,没有换班的选择,小强妈妈这种对教师配置的不满情绪逐渐蔓延到了小强身上,小学之旅还未正式开始,小强就对这位老师充满了畏惧与不满。为了弥补学校教师教学质量上的不足,于是乎小强妈妈便“随大流”的给小强报名了语文、数学学科的网课,每年的花费大概在6000 元左右。平常有时间的话,小强妈妈也会尽自己所能辅导小强的功课。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下发,小强妈妈变得更加焦虑了,国家限制了课后补习,但有钱的人都在找私教,与当年新课改推行时,教师“戴着镣铐跳舞”类似,现在小强妈妈也是在双减政策与教育内卷之间的夹缝里艰难生存。小强爸爸对小强妈妈的做法不以为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是学习的那块料,在哪里都能学,在哪里也都能学好;你不是那块料,学了也白学。”
3.3 小强的日常
小强今年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现在是从早上七点半开始至下午五点半,除去周末以外,每天十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周一到周五,每天八节课,去掉每周一节体育课、一节音乐课和两节美术课之外,其他的全是语文和数学课。我询问他在学校里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他告诉我,“我喜欢画画,最喜欢的是美术课,在美术课中,老师也没有教过什么画画的方法技巧,就是给一个题目,让我们随意发挥,但我也觉得非常开心。”小强对于其他学科老师的评价不算高,他说,“学校老师每天讲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这些网课的老师们早就讲过了,还比学校老师讲的好。”我询问小强,“那你是喜欢学校老师还是网课的老师?”他回答说:“网课老师,因为那些老师很温柔,从来不骂人。”我又追问他说,“那学校的老师骂过你吗?”他回答说,“也算有也算没有,老师经常会在班里说,‘能学学,不能学就滚出去’之类的话,虽然没有指名道姓,谁知道他是不是在说我啊。”小强还和我讲了有一次他和班级中的一位女同学发生了矛盾,那个小女孩把小强的胳膊咬了,但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小强批评了一顿,还把小强妈妈教育了一番,因为那个小女孩是老师的外孙女。由于以上种种事情的存在,小强对学校老师的看法愈发低下,在学校学习的激情不高,任何时候看到老师就只想着躲起来。一般而言,家长们很关心教师是否“喜欢”他们自己的孩子,“因为家长们觉得积极的情感关系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成功可能更为有利。”[5]可学校老师对小强的态度让小强妈妈比较寒心,这也坚定了她把网课一直续费下去的念头,哪怕是国家提倡双减。
4 讨论
4.1 探析小强受教育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
小强目前就读于某农村小学的二年级,他的受教育经历及表达能力有限,所搜集到的材料有限。综合以上资料,小强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是学校方面课程单调、教师队伍素质水平低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妈妈的影响,因为妈妈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不高,潜移默化的让小强对学校也不满意;二是学校的原因,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及教学水平都不高,学校的课程安排也比较乏味,无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这两个原因都有着需要深入挖掘的一些内容。
首先来自妈妈的影响属于家庭教育方面,在小强这种半留守家庭中,妈妈是陪伴孩子的主要方面,也更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妈妈对一些人或事的评价不高,孩子会很容易受到影响。其次是学校方面师资以及课程开发的问题,农村学校因为地理位置及经济状况的劣势,目前学校的教师队伍还是当年建校时分配过来的一批教师,年龄普遍较大,教学方式及理念相对固定,缺乏主动的创新意识,教师队伍质量水平不高,学校对这方面其实也比较无奈。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家长普遍认为城市教育是先进的,农村教育是落后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有能力的家庭就会想尽办法将孩子送进城区小学,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难以保障。在小强的班级中就只有18 个学生,其中包括6 个女生,12 个男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农村小学的师生比是1:23,这就意味着若一所农村小学有500 名学生,那么专任教师就可以达到22-24 人左右;若一所农村小学不足100 人,那么专任教师最多可达到5-6 人,在本文研究的农村小学中,师生配比率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学校里的学生不多,暂时不需要有新的教师进行补充。
4.2 基于问题所能采取的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改善小强目前所遇到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家庭教育方面,要做好小强妈妈的思想工作,不要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做好自己带头作用。成绩重要,学习也重要,但人生不是只有考试这一条路可走,不要一味看重成绩这一个指标,育人不只是育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做人的教育,帮助孩子走好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其次就是学校,师资队伍的短板通过更换老师的方法进行提升不大现实,但学校可以组织现有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2015 年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和2018 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都明确提出,要根据乡村教育实际需求,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发展教师身上的“乡村属性”教学能力,”[6]这是弥补我们农村孩子面向未来和现代化的时候知识结构上不足的有效措施,不要让农村教师成为身在农村的“城市人”;在课程开设方面,农村小学虽然能力有限,但也要开足国家课程,先将国家规定课程做好,再进一步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我国目前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学校有很大一部分的自主权可以利用,学校管理层及教师队伍要有所作为、勤于实践,总结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路径。
4.3 期望对策所能产生的结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农村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总库中共检索出35868 条相关结果,其中期刊文献有18955 条,大家好像都在谈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期待农村教育能往一个好的方向改进,那么一个理想的农村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的桑国元教授在2018 年第二届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中提到过,“理想的乡村学校应该是儿童心向往之的地方,是村落中书声琅琅的地方,是教师愿意倾情奉献的地方……”,那么我认为理想的农村教育首先是能够发现学生的天赋,“教育根基于人的发现,特别是人的天赋的发现,因为好的教育本乎人的天赋。教育要发展人,首先应该正确认知人的天赋。”[7]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不是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有着相同的规格;学生更像是一粒种子,经过老师的悉心培育成长为不同的栋梁。其次农村教育应该扎根农村,需要在乡土之中孕育生长,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移植城市教育经验。农村教育的真正改变必须立足于乡村教师,依靠乡村教育家。
通过我对小强的个案分析以及提出的些许建议,我希望农村教育培养的是要了解家乡、接受家乡、热爱家乡的人;是对万物充满好奇、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人;是具有相当自主学习及判断能力的人,能够有着走出家乡的意气,回归家乡的勇气。
4.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对小强这个案例的研究可能没有挖掘到特别深入的内容,同时缺乏对学校教师的访谈内容,使得本文的信效度不如量化研究那样具有说服力,虽然对小强的调查只是一个个案,其真实性只限于他一人,但我仍希望本文中对小强受教育经历的剖析可以使处于类似情形的人产生一种共鸣,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