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焦虑及应对
2022-12-29马笑涓
马笑涓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的现实困境
清.袁枚所作的励志诗篇《苔》中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虽然生长在阴暗和潮湿的砂质土壤中,但也像牡丹一样自信绽放。虽身处逆境,但生命的价值如何被放大,却有无数种可能。小小的苔花在逆境中也能顽强生长,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就像是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深切期望。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流动和转移,改写了中国千百年以来依靠土地种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离土”时代也悄然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在这些庞大的群体中,一些农民工主要来自边远贫困的欠发达地区,因为城市住房的高昂费用、户籍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只能被迫留在经济条件较差、偏远的乡村上学,逐步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2]。据2013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高达2126.75万人[3]。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在全国执行,但是农村地区存在教育资源稀缺、经济基础薄弱等现实棘手问题,教育的重心仍然是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想要彻底改变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或者是面对黄土背朝天这样的人生轨迹,实现一跃龙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读书,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直接关爱与陪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与同龄的非农村留守儿童也更容易出现问题,这样势必会导致学习更加焦虑。目前学习焦虑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学生,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4],同时他们的孤独感程度很高[5]。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个“苔花”是否会如“牡丹”般绚烂绽放?要想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积极成长成才,他们的学习焦虑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2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的主要原因
2.1 外部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亲子关系淡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家庭是青少年最密切联系的微观系统,是人的内在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对青少年个性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农村父母由于受固定户口制度的限制、高昂的房租费用等现实问题,无法把工作和家庭同时兼顾,只能把孩子寄托给自己的父母。另外,由于文化教育程度有限,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回来后,还会经常跟孩子唠叨:“不好好念书,以后只能跟我一样在外打工”。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不问清楚原因就对孩子进行训斥,这一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心中并不是爱和关怀,而是沉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亲子关系淡漠,孩子不但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有的还可能会沉迷于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学习上也可能会自暴自弃。
2.学校过分看重分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在教育方式、教育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家长和大多数学校的心中,小学阶段的时候课业较为轻松,但当农村留守儿童升入中学的时候,人生中第一次面临着中考或高考的压力,学习上也更为焦虑。学校疯狂组织考试,德智体美劳等理想状态难以实现。很多学生反应说他们每天不仅面临着大大小小的考试,各种各样难度也在不断提升的学习科目。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承受着课时超负荷、写不完的作业、补课等压力。青春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学校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学校基础设施落后,许多教师不愿意来任教,农村教师们往往“身兼多职”,也谈不上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不会专门开设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当学习感到焦虑的时候,农村留守儿童往往不知如何求助和向谁求助。
3.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大,整体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百年大计,教书育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教师队伍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着资源结构不合理、师资质量水平悬殊、分布不均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教师的基本生存和职业发展,使我国农村地区学生资源严重流失,教师难以安心工作[6]。这也导致许多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意识不强,很多半路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就上岗授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加之农村的学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很多农村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先进的学校参观或参加培训,不少农村教师仍然采取“满堂花浇水”的单一教学策略,没能做到因材施教,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动机是非常困难的。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教育或学习监管,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顽皮的学生或成绩靠后的学生,农村教师常常在那些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不问背后的原因,而是采取打骂、体罚等极端教育手段,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自信心受到严重损害,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更加的焦虑,性格也越来越孤僻、敏感。
2.2 内部原因
1.自尊水平低导致产生自卑心理。“自尊”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化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我价值的一种心理体验与评价,自尊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识、自我判别、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个性塑造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自尊水平低的孩子,非常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重视、认同,他们往往很关心身边的同学、老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甚至试图取悦大家,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没有过人的天赋和才干,怕自己表现不好而忧心忡忡[7]。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情感未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一旦逐渐形成,就很有可能会对自己行为做出一种脱离现实的偏低得自我评估,在自我认知上自己很容易变得看不起自己,总是会自认为“我不行”;在自我思想和实际情感上不能充分地悦纳自己,对于自己的失望和遗憾容易进行厌弃,在实际行动上往往缺少了自信心,在困难和重重挫折面前往往变得悲观颓废。
2.错误的归因方式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降低,降低学习积极性。归因方式是指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主观评价和判断,与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密切相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每天都要面对众多的科目繁琐的学习,考试频繁。假如学生盲目地把一次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从长远来看,由此产生的畏难和自卑心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努力和专业、持续学习的时间、行为动机、期望水平。已有研究发现,低自我效能感与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即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比周围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8]。张晓琴对四川民族地区30 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线上访谈,结果表明,仅16.7%(5 名)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喜欢学习,愿意在学业上花费时间,但情绪易随学习成绩的起伏而起伏;46.7%(14 名)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学习,对学业不抱希望,学习积极性低且情绪不受学习成绩的影响;而剩余36.6%(11 名)的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厌恶,但受父辈“学习才有出路”的观念影响,较为努力地学习[9]。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多数情况下又不愿与人沟通交流,仅靠一己之力去克服,有很大的困难,加剧了自己的紧张感与学习焦虑。
3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缓解对策
3.1 父母重建家庭温暖,家庭与学校双向互动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教师及其家长往往将“读书有前途”的思想观念带到学生身上,从而加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必须共同努力,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构建积极健康的成长与学习环境。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明白,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多需要的是自己的关心与陪伴。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挫折,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应对。学校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二阵地,应主动履行家长为家庭生活,而不在农村留守儿童周围而对其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分责任,让其学校能够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减少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自卑、焦虑。再次,学校应加快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尽可能的每一个星期至少安排一次各类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向农村留守儿童普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纠正他们的自我认知心理偏差,培养他们的自我心理控制和动态调节心理能力;最后,学校要组织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及时排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其他问题,并且定期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孩子家长,家庭与学校的双向互动,一定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温暖的成长环境。
3.2 学校转变以往的办学理念,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学校是教育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战略性基地,是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加快从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步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尽可能的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课程,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评价标准,而不是仅凭成绩的高低来评价他们。其次,要使各层次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够亲身体验和看到自己学习的不断进步、成功的整个过程,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建立并始终保持自己学习上的兴趣,进行积极的学习激励性和评价,提高全体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和自信心,注重学生行为、知识的转变和强化。再次,学校应继续加强推进农村教师专业队伍整体建设,重点推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研究构建多维度的教学实践评价机制体系与组织实施等方面,逐步形成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最后,农村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3 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积极的归因,提高学习效率
按照韦纳的归因理论,我们知道,如果学生将未来学业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可能会极大地提高个人对未来成功的期望,积累自信等积极情绪,提高他们对自我价值和社会自尊的水平,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的获得没有信心,他们也不会感觉富有成效。提高自我效能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大部分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农村教师应根据学生先前的学习水平控制作业难度,免得他们过度紧张、焦虑。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课堂和实际生活中,农村教师应努力积极帮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开展归因心理训练,提高他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让农村留守儿童真正认识并找到自己在学习初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缺点不足,调整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而有效减少学习焦虑。农村留守儿童要尽快地转变自己的学习思想和观念,避免用以前死记硬背的手段来学习众多繁杂的科目,要学会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和学习方法,适应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向、存有自卑心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可以通过和教师、同学们的交往逐步地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和阶段性的学习策略,并且要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减轻学习焦虑。
4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因其所处的特殊成长环境,学习焦虑水平较非留守儿童程度更高,其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学校、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综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措施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学习焦虑的能力,让农村留守儿童这朵“苔花”也能如“牡丹”般绚烂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