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

2022-12-29浙江省国土整治中心潘瑞烽

区域治理 2022年33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浙江省区域

浙江省国土整治中心 潘瑞烽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态环境愈加重视,环境保护要求逐步提高。为进一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浙江省水土流失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生态管理,以便提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此时,可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控制区域内部的水土流失,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的具体需求,从而实现生态修复对水土保持的价值,构建出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格局。对于浙江省而言,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是其总规划中的内容具体化措施,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

二、生态修复的基本特征

(一)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循环再生

生态修复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依赖于自然环境强大的循环再生能力,即使可以通过人为的干预,有效利用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将水土流失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但依旧需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环境。在新形势背景下,社会受众的环境意识得到增强,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可有效保持水土稳固,这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1]。在国内降雨量较多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有效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构建循环生态的新型环境。通过该种方式,改善了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将该区域内部的水土流失程度得到控制。正是由于生态修复下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循环再生能力,其本质上可促进绿色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好水土保持防治,规避生态修复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二)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相辅相成

生态修复不仅需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循环再生能力,还需要与水土保持保有相互依存的联系,主要源于水土保持在生态修复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大。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依旧属于国内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属于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措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不断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构建区域内部的生态微地形,才能改变该区域内部的土壤水分渗透效率,实现优化水资源调配以及调节地表径流的目的,达到最优的生态修复效果[2]。

(三)生态修复效益显著

生态修复本质上属于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完成之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不可估量。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中,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环境资源不断被减少。随着人为绿色植被种植数量的增加,绿色植物开始利用自身的优势对环境进行自主修复,间接性改善了局部一些小气候问题,给予环境带来了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水土流失治理数据可得知,一旦某区域的气候和植被得到有效改善,可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土壤被侵蚀,提升该区域内部的农作物产量,增强区域的经济效益[3]。

三、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情况

(一)水土流失概况

浙江省水土流失主要源于水利侵蚀作用,截至2015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5708km2,中度侵蚀区6446km2,强度侵蚀区1085km2。除此之外,浙江省境内的潜在水土流失危险区域面积高达6133km2。浙江省八大水系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普遍抬高1米,航程缩短了1000多km2[4]。加之水流中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水库之后,更是会导致水库淤积,库存容量减少,水库寿命缩短,危及该区域的居民安全。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可行性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本质上是为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对于浙江省而言,地处国内东南沿海地区,陆地面积较小、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区域内部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损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对于某些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而言,只需要控制人为对自然的过渡干预,借助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就可实现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仅是为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更是源于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降低土地生产力,减少土地资源,致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5],从而造成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该区域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属于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内容,也是实现资源配置以及环境保护监管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浙江省的自然条件十分好,即为光热充足、降水充沛,平均日照时长保持在中上水平,年平均温度约为18℃,常年大于10℃的时间约为25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保持在1763毫米[6]。综合来看,比较适宜于植被的修复与再次生长。

2.技术和实践基础强

浙江省近几年已经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以便能够有效探索新的水土流失的防治性措施,并呼吁各级政府单位开展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为主的工程,为后续的工作开展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以及技术,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为全省防范内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前提条件。第一,加大环境监理,确保封禁治理落地化,由水利部门牵头,实现多部门合作;第二,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单一化局面;第三,将退耕还林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在一起;第四,建设基本农田、兴修拦沙坝、改造水平梯田等。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足点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计划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涉及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要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做好统一规划,增强多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够共同促进各项工作计划的一一执行。就现实情况而言,当前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仅在个别地区开展,并没有推广到全省范围内,加之缺乏全省范畴内部的统筹规划与安排,各级政府各自为政,开展独属于本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浙江省无法统筹的原因在于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等方面无法得到全面保证,更多的是无法调配全省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等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安排,浙江省内部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只能优先在重点区域开展,无法兼顾全局。因此,具体技术上的修复更是没有针对性,整体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本就在意料之中。

(二)优惠政策滞后性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属于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求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农业部门以及土地部门等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开展工作。目前,由于浙江省部分政府部门缺乏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视,甚至不积极配合其他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致使各部门之间政府主导者各自为战,在组织上以及计划实施中不配合省级政府的领导,导致生态修复工作项目协调存在难度。在事故出现时,往往出现责任推诿现象,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将责任落实到位。全省范围内缺乏统一的生态修复政策以及优惠政策,没有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对生态政策进行修补以及制定,例如,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政策等等,致使浙江省相关部门无法调动社会群众参与进来,社会受众对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不高,更别说重视了。

(三)资金投入力度小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属于治理水土流失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在开展该项工作时会产生封育治理费用、管护费用、科研费用等,费用占比属于财政占比的大头,部分政府单位并不愿意花费过多的资金在生态修复上。当前就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情况可知,地方各级用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资金数额有限,很难满足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开展,这种情况会直接制约该项工作的后续进程。市一级和县一级的财政资金并没有固定的水土保持资金筹集渠道,且大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为山区,区域经济资源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地方财力和群众的资金投入量并不足以支持完成全面的生态修复治理。因此,导致该区域的生态治理修复水平低,修复速度慢,治理成果巩固效率差,会影响到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以及后期的效益。

(四)水土保持监管缺陷大

浙江省内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难以与现实情况贴合,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之缺乏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直接制约着修复工作的全面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本质上涉及社会群众的根本性利益,一旦相关技术服务滞后,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作用难以发挥出来,这些都会对浙江省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后续工作开展造成重大影响。除此之外,浙江省内水土保持监理机构、监理团队并不健全,人员缺少,生态修复工作并没有专人负责,间接性影响了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出现一些意外事故。

五、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举措

(一)重点修复举措

1.封育治理

该种措施主要是应用树木的萌芽繁殖能力,对具备条件的区域,例如,疏林地、灌丛地、采伐迹地等应用育林技术实现树木的种植,逐步恢复森林制备,从而实现植被的天然生长,保障该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达标和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符合预期。应用该项措施,主要是应用自然的力量增加森林生物量,借助生态环境的自身修复能力,实现对浙江省区域内部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减少安全隐患的出现。

2.管护

该项措施属于政策措施和辅助性措施的外在重要表现,即为建立管护队伍、管护规章制度等。

(二)政策管理举措

1.生态移民

结合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等政策,可将一些特殊区域的农民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区域安置,给予该区域的社会受众一些资金补偿,保障居民的安全性。可减少对该区域的农村耕地开发和利用,减少山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降低山区生态压力,使浙江省的山区生态自然环境得到暂且的休养以及恢复。生态移民要与扶贫政策结合在一起,实现对浙江省内的规划控制,以当地区域经济作为基础参考点,做好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不可为了扶贫而移民,要保障移民之后居民有足够的资金生存。

2.宣传

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进行综合宣传,在生态区域内部建立专门的宣传指示牌,利用宣传画、传单等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开展辅助性工程

1.退耕还林

浙江省内的25°以上的坡耕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对生态环境有着极为严重的危害,故要对该种类别的土地进行退耕,不断修复受损严重的生态环境,为后续的土壤水土保持奠定基础,改变山区生态环境,保障林业有着重要的生产条件。

2.健全农业耕作制度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在一起,可以为耕地的生态生产系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利用该种模式,可获取更多优质的农产品。例如可以构建竹园、茶园、桑园、果园或者实现粮食与作物的结合,以提升良田的经济效益。在果园的管理上,除了对影响果树生长的杂草去除之外,还需要保留一些局部地区种植植物。这种方式不仅不会影响到果树的种植生长以及产量,还可以保持地面的温湿度,保持地表水不会受到雨水冲刷,减少一些人工地面浇水量。由于土壤结构本身具有特殊性,这种稳定的系统模式,还有利于增强自然风险抵御的能力。

(四)完善生态系统修复标准

在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恢复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的建设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强浙江省生态环境的自我治愈能力,完善生态系统的修复标准,在生态系统应用期间提高其修复水平。同时,要加大对绿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自然环境的自我治愈能力。浙江省相关部门要在生态修复期间提高生态系统的绿化功能,增强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保持与水土修复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全方位绿化修复功能。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选择负责对应模块的员工时,需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保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绿化知识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要求的生态保护方案,推动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相关部门逐步重视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率,必须要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将水土保持工作的完成效果达到预期状态。另外,要加大对生态修复的宣传,将水土保持修复工作认知实效发挥出来,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

相关链接

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

循环再生原理: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成分,一方面利用非生物成分不断地合成新的物质,一方面又把合成物质降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并归还到非生物组分中。如此循环往复,进行着不停顿的新陈代谢作用。这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行着循环和再生的过程。生态修复利用环境一植物一微生物复合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对污染物中的水、肥资源加以利用,对可降解污染物进行净化,其主要目标就是使生态系统中的非循环组分成为可循环的过程,使物质的循环和再生的速度能够得以加大,最终使污染环境得以修复。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浙江省区域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分割区域
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