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美感的根源与本质

2022-12-29翟洪涛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化客体美感

翟洪涛

(新乡学院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美感是指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对某一个别、具体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愉快感受,它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构成因素。一般人所说的美感,就是狭义的美感。 广义美感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审美意识,即审美主体反映、认识审美对象的各种主观形式,它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追求等。 二是指包括优美感在内的各种美感, 如崇高感、 悲剧感、喜剧感、丑感、荒诞感等。三是指审美经验或美感经验, 即审美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 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美感的第一个含义。

一、美感的根源

在观念上, 我们可以把美和美感明确地区分开来,认为美是属于客观方面的东西,是客体的属性、形式;美感是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是主体的某种心理、意识。 实际二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美的存在,则美感无从产生,脱离美的所谓美感只是主体纯认识或想象的快乐,不是真正的美感;没有美感则美无法显现,脱离美感的所谓美只是客体的审美潜质,也不是真正的美(例如,花的颜色、形状、香味不等于花的美)。 甚至可以说,是美感的产生印证了美的产生:只有当一个事物激起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愉快——美感时, 这个事物才真正从具有审美潜质的事物即审美客体变成审美对象即美, 人才真正从非审美的主体即实用主体或认识主体等变成审美主体。 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结合美的本质来探讨和研究美感的本质。

笔者认为, 生产劳动同时造成客体自然的人化和主体自然的人化。 生产劳动所造成的客体自然的人化,是美的根源:原始人改造、征服客体自然的生产劳动使客体自然的形式、属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客体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 造成了自己的劳动产品。 最初这种劳动产品还是简单、粗糙的实用产品,既不好使,也不好看;随着生产劳动能力(包括工艺水平)的进步、提高和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人类不仅从实用观点来要求和生产自己的产品(例如,原始人因为在生产劳动中觉得对称、 光滑的石斧使用起来较顺手、生产劳动效率较高,就追求和制造光滑、对称的石斧),而且有意识地修饰或美化自己的产品(例如,把石斧打造得对称、光滑,不仅因为对称、光滑的石斧使用起来较顺手、生产劳动效率较高,而且因为对称、光滑的石斧本身好看),使其产品成为实用工艺品,当人们从这种产品的人化的形式(例如光滑、对称)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产生一种特殊的精神愉快时,劳动产品的人化形式就开始变成了美。在人类的审美意识终于从其他意识中独立出来之后, 当人类不仅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实用产品以及既能满足实用需要也能满足审美需要的实用工艺品, 而且生产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仅仅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装饰品时,真正的、独立的美就诞生了。

从实用产品到真正的、独立的美的产生,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生产劳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之外, 其他因素, 特别是产生于“万物有灵论”、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形式的巫术礼仪和图腾崇拜,都对美的产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里我们只能简略提及,不展开论述。

如果说客体自然的人化是美的根源, 那么主体自然的人化则是美感的根源。 主体自然的人化是指原始人通过生产劳动而使客体自然得到人化的同时, 也使自身的自然——动物性的器官、 感官、心理——得到人化, 亦即使自身的动物性的器官、感官、心理变成人的感官、心理、意识,使自身的动物性的器官、感官、心理人性化,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都对主体自然通过生产劳动而得到人化有所论述。马克思说:“人的眼睛跟原始的、 非人的眼睛有不同的感受,人的耳朵跟原始的耳朵有不同的感受。 ”[1]78他又说:“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 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笔者按:生产劳动就是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过程) 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才或者发展起来, 或者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1]79恩格斯对主体的自然通过生产劳动而得到人化论述得更为具体。 他说:“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 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 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 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 托尔瓦德森的雕刻音乐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2]509-510又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就大小和完善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前者。在脑髓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它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展起来了。 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是和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同时进行的一样, 脑髓的发展也完全是和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同时进行的。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更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 ”[2]512

可以看出,人的人性化、社会化的器官、感官、心理、意识都是通过生产劳动从动物性的器官、感官、心理演变而来的。当然,最初由动物的心理演变而来的人的意识,只是为实用需要服务,只是实用意识,而不是审美意识。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人类的意识也得到发展, 除了实用意识之外又产生了科学意识、宗教意识、审美意识,而这些意识在其产生的最初阶段是混而不分的, 最后审美意识才从各种意识的混合体中独立出来。

二、美感产生的历史过程

最初从各种意识的混合体中独立出来的审美意识即美感,是一种朦胧的形式感。普列汉诺夫说:“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不管是否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愉快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而独立的意义。 ”[3]什么是形式感? 当你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时候,你会觉得不舒服;当你在墙上挂一幅绘画时,你会把它挂得平衡而不是歪斜,并且它挂在墙的中间,使两边的距离大致相等;当你给衣服扣纽扣时,你会把每个纽扣与对应的扣眼对准而不是错开; 当你穿鞋子时,你会两脚穿同样大小的鞋子而不是一大一小。这就是形式感。所谓形式感,就是主体对于事物的形式的感受、认识、追求。准确地说,它是对事物的形式因素(颜色、形状、声音、质地)及其组合规律(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整齐一律、多样统一)的感受、认识、追求。

形式感的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可以从我国远古时代人类的工具和器皿的造型之演化看得出来:属于旧石时代早期的北京人打制的石器,一器多用,尚无定型,这说明此时人类尚无形式感;属于旧石时代中期的丁村人从实用出发, 打制出略具形式规范的尖状刮削器、橄榄形砍斫器和圆球状投掷器,这说明此时人类已经具有了实用形式感; 属于旧石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打制的石器,进一步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光、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装饰品”。装饰品的出现, 说明纯形式感即审美形式感已经产生了。 纯形式感的产生,标志着真正的、独立的美感产生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纯形式感得到发展:磨制石器光滑匀整, 造型已有了明显的方圆变化和比例对称等形式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彩陶和马家窑彩陶造型丰富多彩,出现了抽象的几何装饰纹样。

三、美感的本质

如前所述,生产劳动造成客体自然的人化。 客体自然的人化过程, 就是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矛盾统一(规律与目的总是相互矛盾的)的活动,即真与善矛盾统一的活动、自由的活动,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因此,美的本质可以表述为:美是自由的形象,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结合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可以表述为:美感是人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愉快, 或美感是人直观自己的本质力量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愉快。

具体地说,人在认识、掌握客观规律而实现、达到主观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必然运用、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即自己的智慧、才能、力量、技术等,因而体验到愉快; 人在直观那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成果或产物时,又一次体验到愉快。马克思说:“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象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划分为二, 而且通过活动,在实际上把自己划分为二,并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1]51在这里,人“在实际上把自己划分为二,并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物化, 并在对象上直观自己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又说:“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 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 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 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 ”[4]在这里, 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和在对产品的直观中感受到个人的乐趣,都是美感。 比如,一个木匠在打制一件家具时,他要认识、掌握木料的性质、特点,并尽可能把家具打制得新颖、别致,为此他就要运用、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 打制家具的过程,就是他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表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验到一种特殊的精神愉快——美感。 当家具打制好以后,他会对家具欣赏一番,他会为自己精湛的手艺感到欣慰、自豪,他就又一次体验到这种特殊的精神愉快——美感。 再比如,一个作家要创作一篇文学作品,他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掌握的素材的性质、特点,还要遵循体裁的既定惯例和规则(比如写诗要遵守诗的惯例和规则, 写剧本要遵循剧本的惯例和规则);在创作过程中他要运用、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即自己的情感、想象和思维,自己的经验、学识、修养。这个过程既有“卡壳”的痛苦,也有得心应手的愉快。当他的作品完成以后,他在浏览自己的作品时会有一种大功告成、轻松愉快的感受。创作过程中这种得心应手的愉快感和作品完成后的轻松愉快感,都是美感。 再比如,你回到家时发现屋里又脏又乱,就动手收拾屋子:使每个物件各归其位、井井有条,再把屋子打扫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觉得有点劳累,但也感到快乐。当屋子收拾、打扫好以后,看着规整、干净的屋子,你会觉得舒心、畅快,这也是美感。 其实,人(无论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的任何活动,只要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矛盾统一的活动,只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的活动,都能给人以快感。如果这种快感不关涉实用功利和理性认识, 或者说纯粹是由对象的形象或形式引起的,那就是美感。

猜你喜欢

人化客体美感
Book Review on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读后感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论著作权客体的演变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