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以广州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为例
2022-12-29岳红梅张凌丽王笑飞
岳红梅, 张凌丽, 王笑飞, 刘 峰
(广州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清远市人民医院 a.中医学教研室;b.教学部;c.内科教研室,广东 清远 511518)
己亥末庚子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道无车舟,万巷空寂。病毒传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严重影响国人的生产生活。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齐聚江城武汉,率先吹响中国精神的“集结号”;共产党员勇于争先,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唱响中国精神的“最强音”[1]。广州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全面彰显“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使命担当,9名医务人员毫不犹豫加入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支援,表现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医患沟通到位、踏实严谨、主动服务,疗效卓著,切实履行义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
1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及其内涵
2020年9月8 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精神及其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他提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
1.1 生命至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始至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对每一个生命全力予以护佑,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1.2 举国同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疫情面前不畏惧、不退缩,亲临一线、亲自指挥,与全国人民一道手牵手、肩并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1.3 舍生忘死
面对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逆行出征,守护江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
1.4 尊重科学
面对疫情,广大义务工作者和相关抗疫人员秉持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于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心理辅导等方面全过程。既有勇攀科学高峰的沉潜钻研,也有护佑生命安全的人文情怀。这样一种精神气象,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1.5 命运与共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危机,中国人民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毫无保留地同世界多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经验,向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出了医疗专家组、提供了抗疫方案和抗疫物资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中国以实际行动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生就业岗位直面的是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务工作者基本素养,“00后”生长在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发展阶段,没有经历饥寒之困境和生死之考验,进入高校就读后,其个性化的价值追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网络化的娱乐生活、理性化的处世哲学、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等群体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医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时刻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精神,培养学生“人本理念、家国情怀、担当意识、求知精神、博大胸怀”的高尚品质,显得尤为必要。
3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抗疫精神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各高校要倍加珍惜、灵活应用,牢牢占据课程教学主战场、主阵地,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程等整个课程体系以及第二课堂中,并在学生校外实习实训中进行融合和渗透。着重培养大学生生命至上的人本理念、举国同心的爱国情怀、舍生忘死的担当意识、尊重科学的求知精神、命运与共的博大胸怀[5]。
3.1 抗疫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按照规定开好开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同时,要在《时事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增加专题内容,全面重点阐述伟大抗疫精神,把个人之间、地区之间、个人和集体、地方和国家之间的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关系渗透进去,将抗疫精神实质与内涵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落实学生实际行动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生的中国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先进性。
3.2 抗疫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
专业课是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任课教师要以课程为依托,认真做好课程设计,结合医学类专业在抗疫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表现,完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通过先进人物文字介绍、视频动画播放、抗疫一线情景再现等方式将抗疫精神恰当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推动专业课“教学”与“育人”功能的协同发展。
3.3 抗疫精神贯穿学生管理和社团活动
辅导员、班主任及所带班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别举办师生座谈会,结合时势,邀请参与武汉疫情抗战的教师把自己在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的亲身体会以故事的形式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作充分介绍,积极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我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的宣传片和宣传资料,组织学生举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专题活动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本理念和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4 抗疫精神融入学生科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量事实也无数次证明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经济腾飞,同样推动了医学的巨大进步。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特效药,科研尤为重要,而且从未止步。我们也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融入学生科研培养工作,鼓励创新,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呼吸内科老师科研项目,搜集新冠肺炎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汇总,积极投身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融入学生科研培养工作,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学生们更加注重团队协作,更加重视严谨求实。
3.5 抗疫精神融入学生实习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由学生向临床医生转身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这一阶段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由学生到医生的转变。在学生实习阶段,我们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融入临床指导,通过带教老师对典型新冠肺炎病例的讲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培训和隔离术操作指导及考核,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重视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实现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转变,让学生懂得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把自己锻炼成合格的医生。
4 反思与展望
高等院校教育是人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个人将所学专业知识奉献社会的重要节点,思政教育是引领前行道路的灯塔。与其他职业相比,医务工作肩负“人命关天”的神圣使命,只有思想上跟得上,才能牢固树立医德医风的根,因此当前进行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为重点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但如何开发和建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教学资源,如何科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何让抗疫精神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在行动上体现,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