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数学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文化课数学教材为例

2022-01-24宋西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材高职

宋西红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5)

1 问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数学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必行之路。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导具体、要求明确、督促到位,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课程建设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渗透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结合思政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而课程教材是育人的载体、教学的指南针,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也是学生数学素养培育和形成的有力保障。教材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后续成长。2021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依据(高职数学)学科特点,按照系统讲述与分专题阐释相结合的方式把握理论与现实、宏观与微观、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做到科学编排、有机融入,注重适宜实效的原则系统展开。

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一方面作为工具,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是高校融入思政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笔者通过调研已发行的19套高职基础文化课数学教材,发现在高职数学教材建设方面,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入淡化,在教材中少有提及,教学中仅仅通过碎片化的课程思政元素个例教育为主[3],学生很难系统全面地理解其所传递的思政内容,也无法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其次,依据对实际学情的调查分析,发现教材内容偏多,难度偏大,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苦。高职数学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强的学科,本着强化课程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理念,需要一套具有系统化教学目标的教材来引领。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生源、办学定位等的变化,原有的教材内容也面临新的问题冲击,因此,高职数学教材的建设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寻求更适合学生需求的高职数学教材值得研究者的探索与实践。

2 课程思政背景下基础文化课高职数学教材建设改革的方向

高职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理论性造成了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困难。探索符合数学教育实际和思政教育目标的落地模式,促进内容体系和课程思政体系的不断完善、整体贯通,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材,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目的。

2.1 依据学情确定教材内容

高职数学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学时较少(总学时大概64学时),教授内容有限。从生源上看,国家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近几年高职生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除了高考录取,其中还有春季高考生(高中依学考与中职“3+证书”)、“3+2”分段培养生,高中分流的自主招考生等多元化的生源。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数学,一直都是高职生学起来困难的科目。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适宜的教学深度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如何把握好“必须、够用”的尺度,要具体视学情而定,注重适宜实效,不能盲目照搬,否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进一步被打压。课程教材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必须有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与数学价值的部分,课程思政要有机融入教材内容中,丰富学生的学识与思想,对学生起价值引领与品格塑造的作用,使得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2 系统化教学目标的引领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结合数学教育目标,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三个层次: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思想性目标,以强化教材体系化和规范化建设,真正起到教学指南针的作用。三个层次的目标由浅入深,呈递进关系。知识性目标是基础,能力性目标是核心,思想性目标是发展和升华,每一层次目标的实现,都是数学教育的一种更高境界[4]。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进入社会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后续发展所需要的较高水平的数学准备;能力目标:使学生获得观察力、数学言语表达能力、推理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并提高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三大核心能力,以及形成数学思维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思想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数学体验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欣赏数学之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数学史、数学家故事等人文素材使学生领会其中深层涵义,强化意志力与道德行为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3 知行合一重实践

高职数学文化基础课程承担着学习者理论知识框架心理结构构建的任务,其最终目的不是继承和发展数学学科,而是在职业活动中更系统地应用数学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专业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高职数学教材中应加强服务专业、培养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实践应用,内容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增长知识的同时锤炼品格。让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学生的认知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提升育人的效果。

3 课程思政背景下基础文化课高职数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究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的院校,故将《经济应用数学》作为我院数学基础文化课。经过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打磨与学情调研分析,编写了一套适合当前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高职生学情的必修教材《经济应用数学》与《经济应用数学学与练》以及相应的配套电子课件教学资源,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推荐为高职高专创新型公共基础课精品教材。该套教材设计特色如下:

3.1 增加绪论导学篇——抓好课程思政第一课

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根据回收的2203份2021级新生入学数学学习问卷调查显示(图1、图2),91.88%的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薄弱,42.44%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数学。基于这样的学情与思想动态,我们容易看出高职数学课程将是学生学起来困难的课程之一,非常有必要在正式学习之前一起探讨一下数学学习的态度及方法问题。思想决定行动,只有真正让学生感悟到学有所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热情。绪论导学篇就是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在这里要向每一位学生阐述清楚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高职数学的培养目标、高职数学的学习方法。向学生阐释清楚高等数学对所学专业及今后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列举出一些优秀师哥、师姐的例子,让高职学生了解到作为文化基础课的高职数学对于专业学习的实际意义,提升自身数学素养为其继续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这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构建高等数学学习的新格局。

图1 2021级新生入学数学学习问卷调查反馈

图2 2021级新生入学数学学习问卷调查反馈

3.2 依照实际学情确定教材内容

通过考察已出版发行的19套高职数学公共基础课教材发现,在高职数学通用基础必修模块学时(64学时)较少、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前提情况下,所选教材内容偏多,不仅含有微积分知识,还有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模块,不论是从学情还是从学时都是不适宜的,这也是近60%的学生反映数学内容难学的主要原因(图3)。所编教材《经济应用数学》是在充分遵循实际学情及数学学时的情况下,将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类的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定为以微积分学习内容为主线,增加近83%的同学感觉难学难懂的初等数学函数模块作为衔接章节(图4),尊重了92.37%的学生补习衔接的需求(图5),让学生平稳实现学习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过渡,吃透高等数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模块——微积分(见表1),不仅打好了学习数学的基础,更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至于另外几个模块(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模块)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拓展需求(专业学习或数学竞赛或升学深造等)作为拓展选修模块的教材。让基础与拓展分开来,而不是一味地求多求全,打压了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积极性。

图5 2021级新生入学数学学习问卷调查反馈

表1 基础文化课《经济应用数学》教材内容

图3 2021级新生入学数学学习问卷调查反馈

图4 2021级新生入学数学学习问卷调查反馈

3.3 系统化教学目标引领,融入数学文化元素

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还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数学教材以概念、例题和习题构成,缺乏数学文化元素的融入,让高职数学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高职数学教材应改变其抽象枯燥高冷的面孔,增加数学文化元素,将数学人物生平、数学思想形成历程、数学概念产生背景等文化知识融入教材。此套《经济应用数学》教材中每章节增加了知识点背景的发展史、引言篇章及数学发展历史人物的阅读篇。并在每章节配有三个层次(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思想性目标)系统性教学目标的引领,起到全面系统课程思政指南针的作用。

其实许多的数学概念往往来源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些概念的由来及发展的历史背景都需要让学生明白,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理解数学思想。高等数学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完善,经过了无数数学家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这些数学研究背景以及历史人物,比如国内近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陈省身,国外数学家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柯西、阿贝尔等,他们为科学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励志故事可以拉近“高冷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爱国热情。这样的教材不仅让学生在领悟数学概念方面有所提高,还能让学生感悟到前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导下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主动地不断探索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3.4 加强课后作业——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的保障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重要环节。传统的高职数学教材只注重课堂环节,其实课后也是渗透思政元素的重要环节。在课后,教师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一定的数学作业,通过对2021级新生调查数据分析得知,这不仅符合近90%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需求(图6),还蕴含了思政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要求:即不仅要讲诚信,更要求学习要讲究时效。与《经济应用数学》配套的《经济应用数学学与练》,加强了学生课后环节的学习,这些分层次的经典问题,其实对于初学者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因此,需要学生具有刻苦攻坚的精神。不过,通过学练指导中对典型问题思想方法的解读分析,又增添了学生攻坚克难的信心。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和同学就某一问题一起探讨的温馨感觉,既充分发挥了个人才智,又提升了与团队成员合作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5]。体验向教师进行虚心请教学习的姿态,培养了学生专注、耐心、细致、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图6 2021级新生入学数学学习问卷调查反馈

总之,这套《经济应用数学》教材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功能定位,从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着手,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加强数学技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数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制度,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材从数学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度中、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去寻找思政元素,加入贴近实际、贴近专业的实例以及数学文化、数学史类的资料,通过隐性渗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领悟数学思想。这套教材是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团队的实践升华。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达到与编者初心一致的效果,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教学团队愿意与同行一起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高职数学教材建设,共同促进数学教材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4 结束语

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数学教材建设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每位数学教师都应当正视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思考、积极改革,教材建设既要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旨是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科学合理挖掘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高职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学科和学情,保证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方向性。科学思政、主动思政、全程思政,为能探索建设出符合时代背景的优秀高职数学教材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思政教材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