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锣鼓研究综述

2022-12-29胡晨明

轻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绛州鼓乐威风

苗 虹 惠 凡 胡晨明

山西是中国锣鼓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智慧,使这一锣鼓艺术在三晋大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项。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能够呈现出山西锣鼓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加强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经过笔者整理筛选,共搜集到有效文献133篇,著作16部。笔者将按照研究内容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及著作进一步加以整理评述。

一、山西锣鼓整体性研究

山西锣鼓《秦王点兵》于1998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论述山西锣鼓的著作和论文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目前对山西锣鼓进行整体研究的著作共10部,论文共48篇。其中,王平华的《太原锣鼓》和单红龙的《新世纪艺术文集 山西威风锣鼓研究》两部著作最具代表性,《太原锣鼓》是太原地区介绍太原锣鼓的第一本书,书中介绍了太原锣鼓的乐器、乐队组合形式、锣鼓谱、挽花动作,详细介绍了指挥和鼓语、旗语、击鼓方式等,并收集整理了对打锣鼓谱、流水谱及转换谱等锣鼓谱。该书本身的价值在于将太原锣鼓的鼓谱及其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地阐述,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将散落于民间的锣鼓谱进行搜集整理,因而该著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参考意义。而单红龙的《新世纪艺术文集 山西威风锣鼓研究》一书不仅对威风锣鼓的起源及发展概况做了详尽的阐述,还运用传统文献考证法、乐种学理论及民族音乐学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总结其艺术特点和风格形式,进一步推动山西威风锣鼓研究的进程。其余还有康宝堂编著的《太原民间锣鼓》、常峰和张林雨合著的《太原锣鼓》、王振湖与宋庆云合著的《威风锣鼓》及王振湖编著的《威风锣鼓的发展》等,也对山西锣鼓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

关于山西锣鼓整体性研究的论文共48篇。其中,张平的《山西民间锣鼓乐管窥》对山西锣鼓进行了整体性概述,侧重于从地域风格和表演类型两个方面对山西民间锣鼓进行整体梳理与归纳,作者首先按照地域风格分为威风锣鼓乐、绛州锣鼓乐、太原锣鼓乐、岳村鈲子等鼓乐种;其次按照其表演类型将山西地区的锣鼓乐归纳为合奏锣鼓、舞蹈锣鼓、社火锣鼓等,并将各类锣鼓的演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阐释。该文对山西锣鼓中的具体锣鼓乐类型进行比较研究,使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区锣鼓艺术形式的独特风格,有利于进一步发掘山西锣鼓的多样性,同时启示人们对其深层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崔秀清的《太原锣鼓研究》及韩晓莉的《“太原锣鼓”探究》对太原锣鼓进行了论述,但前文主要对太原锣鼓的社会构成、物质构成、音乐形态构成以及发展和保护四个方面进行阐释。而后者侧重对太原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传承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总结了太原锣鼓的艺术特色。这两篇文章较为全面地向人们介绍了太原锣鼓,但崔秀清的论文仅对太原锣鼓的发展历史及音乐本体等方面进行概括梳理,并未对太原锣鼓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探索空间。此外,王娟的《试论山西绛州鼓乐分析》及张平的《山西绛州鼓乐初探》及张晓莉的《山西鼓乐文化初探》等论文也对山西各地区锣鼓进行了整体概述,为后人展开此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二、山西锣鼓传承发展研究

关于研究山西锣鼓传承发展的论文共34篇。其中,赵希琛的《太原锣鼓流变研究》及王玉娟的《太原锣鼓的传承与教学》均对太原锣鼓的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但前者分析比较太原锣鼓在不同时段的流变,从历史过程、社会维持、个人创造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使读者看到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锣鼓文化,清晰地认识到太原锣鼓的发展走向。后者则从太原锣鼓传承的各个时期、传承人及其教学中的分配任务、识谱、学习基础曲牌等方面进行论述。二者探索了太原锣鼓在中国传统音乐长河中的传承发展过程,正如黄翔鹏先生所说:“自然界的河流有干涸的时候,也有污染的时候,但是人类文化中音乐传统的大河永远未曾停止过流动。”[1]只有对太原锣鼓的传承发展不断进行探索,才能使其在音乐长河中激起绚丽的浪花。彭姝玲的《威风锣鼓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威风锣鼓的社会构成、音乐本体及变迁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威风锣鼓传承变迁的原因所在。该文为威风锣鼓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使人们对威风锣鼓变迁背后的因素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从事这一民间文化活动的艺人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思路。杨高鸽的《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一文将目光聚焦于绛州鼓乐的民间艺人、民俗活动以及社会功能的传承变迁状况,尤其在民俗活动中的传承变迁这一部分,作者从“自然信仰崇拜”到“驱邪、消灾”“红事禁用锣鼓的意义”等方面对其传承发展进行了阐释;作者还借用梅里亚姆“概念—行为—乐音”模式对绛州锣鼓的社会构成、物质构成及形态构成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该文从微观的视角进行论述,对绛州鼓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郝姗的《从<秦王点兵>看绛州鼓乐的传承变迁过程》对绛州鼓乐的形成进行了宏观分析,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联系,对绛州鼓乐的传承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保护和传承绛州锣鼓做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茹志斌的《山西临汾威风锣鼓的历史演进与现代传承研究》、杨丹的《晋南威风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及常宇杰的《绛州鼓乐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状况调查》等论文均对山西锣鼓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三、山西锣鼓艺术特征研究

笔者搜集到的关于论述山西锣鼓艺术特征的论文共29篇,而相关著作仅有1部,为王振湖主编的《锣鼓艺术研究》,该著作主要从山西锣鼓的艺术特征及美学价值进行分析阐释,并将宋庆云、王振湖、陶富海等人关于山西锣鼓的文章及对相关报刊资料进行摘录,为人们了解山西锣鼓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

王玉娟的《古代战争对山西锣鼓艺术的影响》一文别开生面地论述了山西锣鼓的艺术特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文从鼓在战争中的运用这一视角论述了鼓的特性,即“鼓声也有生发之意,能激发人的干劲,振奋人心。”[2]因而鼓经常被用在古代战争中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所谓“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正体现了鼓的这一艺术特征。该文以独特的视角对山西锣鼓艺术特征进行阐述,同时对研习山西锣鼓队形的排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温洁有3篇论文论述了威风锣鼓的艺术特征,分别为《浅析威风锣鼓的美学特征》《威风锣鼓艺术探源》《“威风锣鼓”艺术的威与美》,这3篇文章分别从演奏乐器、演奏方法、锣鼓曲牌、演奏形式和队列等方面探讨了其粗犷豪迈、深沉浑厚、错落跌宕、姿势优美的艺术特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威风锣鼓的“威与美”,促使更多人喜欢上这一锣鼓艺术。史新刚的《浅析绛州鼓乐<滚核桃>的艺术特征》一文对《滚核桃》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技巧进行简要的论述,并得出该曲目的艺术特征为“‘用鼓说话’的艺术特色、‘舞台化’的表演风格及记谱法的变化”。该文虽内容简短,但对其艺术特色却有着深刻的把握,透过一首作品将绛州鼓乐的艺术特色进行精准的论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除上述文献外,刘慧媛的《浅谈民间艺术瑰宝——绛州鼓乐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现状》、何茜的《“天下第一鼓”的美学特征——临汾威风锣鼓》及芝达琳与王丽合作的《临汾威风锣鼓音乐艺术管窥》同样集中讨论了太山西各地区锣鼓的艺术特征,从山西锣鼓的节奏性、演奏特点、音乐形态等方面折射出其抑扬顿挫、别具一格、气势宏大的特点。

四、山西锣鼓音乐本体研究

目前关于山西锣鼓音乐本体研究的著作共5部,论文共8篇。其中,孙钊、毋小红合著的《山西锣鼓谱》专门介绍了锣鼓曲牌,包括山西省内的太原锣鼓、绛州锣鼓、威风锣鼓、云冈大锣鼓等鼓乐的曲牌。该著作将散落在山西省内的锣鼓曲牌进行搜集整理,使人们认识到山西鼓乐种的多样性,为山西锣鼓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临汾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选编的《威风锣鼓音乐》这一著作对山西威风锣鼓的64首锣鼓曲牌及乐器进行介绍,在介绍乐器部分还配以清晰明确的示意图,使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其乐器的形制,为学习威风锣鼓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此外,贾红跃的《怎样敲威风锣鼓》、宋庆云的《威风锣鼓民俗及符号谱译解》以及张勇的《晋南威风锣鼓乐谱集锦》等著作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威风锣鼓的曲牌及打法。

研究威风锣鼓本体的期刊论文共4篇,单红龙的论文有3篇,分别为《山西威风锣鼓的节奏构成》《山西威风锣鼓记谱法诠释》《论山西威风锣鼓的社会构成》,这3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山西威风锣鼓的物质构成及社会构成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中,《山西威风锣鼓的节奏构成》与张建强的《从威风锣鼓解读中国锣鼓乐的节奏属性》两篇文章从节奏要素来探讨山西锣鼓本体,前文对山西威风锣鼓的节拍、节奏、加花变化形式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山西锣鼓特有的“九字节”进行独创性的分析。后文则透过威风锣鼓的基本字节展示中国锣鼓乐的节奏属性,并以老子的宇宙论道出了中国锣鼓乐节奏型产生的规律,文章最后指出:“中国鼓乐的节奏及音色为西方打击乐带来灵感,影响了西方的打击乐作品”。[3]这两篇文章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锣鼓及山西威风锣鼓的节奏属性,而且意识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此外,李真贵的《绛州鼓乐<滚核桃>》及刘梦的《浅析绛州鼓乐<滚核桃>》两篇文章分别对绛州鼓乐的代表曲牌《滚核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二者均让更多的打击乐爱好者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结构、艺术特征和演奏,并对其存在的价值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五、山西锣鼓历史源流研究

笔者目前搜集到关于研究山西锣鼓起源的论文共7篇。其中,王秦安的《绛州鼓乐源流》及吉玲竹、尹浩杰、赵怡合著的《绛州鼓乐之民俗文化渊源》两篇论文均对绛州鼓乐的历史源流进行探究,但前文主要从丁村人文化到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时段来论述绛州锣鼓的历史源流,详细阐述了从“绛州鼓乐的先声”、明清时期的鼎盛期、抗战时的低迷期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改革阶段。后者则侧重论述绛州鼓乐的价值功能,阐述其由传统社会中的酬神娱人、春祈秋报、驱邪除魔中的角色逐渐演变为在当地人生礼仪、商业庆典、文艺表演和休闲娱乐中的角色。这两篇文章使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一个“动态”的鼓乐种,不仅知晓其“今生”,更了解到其“前世”,所谓“知来处,明去处”,二者对绛州鼓乐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丁天顺的《威风锣鼓溯源》及白英芳《临汾威风锣鼓溯源初探》两篇文章同样介绍了威风锣鼓的起源,为威风锣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研究,还有学者对山西锣鼓的教学实践、艺术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如赵强的《山西绛州鼓乐教学与实践研究》及史新刚《探究绛州鼓乐在中小学的发展状况》两篇论文均对绛州鼓乐在校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抓住了绛州鼓乐发展的主力军,针对绛州鼓乐在校园中的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此外,殷瑞乔的《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一文透过绛州鼓乐艺术团从本土迁移到上海折射出绛州鼓乐随着空间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变迁,不仅细致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而且揭示出了当今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六、研究特点及研究趋势

通过对以上有关山西锣鼓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前人在研究初始以整体梳理和历史文献为基础,逐渐转向艺术特征的领域,直到后期对其教学实践、传承人等方面进行探索,这体现了人们在不断扩展山西锣鼓的研究内容,持续丰富其理论成果。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关于山西锣鼓的研究目前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首先,山西锣鼓的研究内容层次纷杂,尚待进行系统整合。从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集中对山西各地的锣鼓种类进行综合概括,且多数内容具有较大一致性,而对于锣鼓教学、个体及团体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山西锣鼓的发展自古离不开个人及团体的努力,传承人及鼓乐艺术团是山西锣鼓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应作为今后重点关注的领域。其次,山西锣鼓的曲牌研究有待深入挖掘。如同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锣鼓曲牌承载着我国打击乐文化,记录着打击乐的乐器组合、演奏技法等内容。对曲牌结构进行深入解读,能够使人们有效把握曲牌的结构特征,使演奏者和观赏者了解创作者的内心,达到三者情感产生共鸣。而以上成果并未对鼓谱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因而,关于深入解读山西锣鼓曲牌结构的研究亟待加强。最后,太原锣鼓的受关注度较低。就整体文献来看,以威风锣鼓和绛州鼓乐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比较大,而以太原锣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较少。太原锣鼓作为“晋鼓三绝”的鼓乐种之一,以其雄浑的气势、多样的表演形式等特点在全国久负盛名,但其研究成果和其他两大鼓乐种相比确为少见。我们应对太原锣鼓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整理,进而增强山西地区各鼓乐种的交流互动,推动山西锣鼓系统、全面向前迈进。

山西锣鼓乐是我国重要的鼓乐种之一,笔者在梳理已有文献时,发现近年来关于山西锣鼓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逐渐出现在视野中,并伴随着山西各鼓乐艺术团和专业院校之间合作的不断深化,关于其教学实践的探究或将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此外,关于山西鼓乐艺术团的研究也开始“破土而出”,有学者透过绛州鼓乐艺术团对绛州鼓乐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篇文章作为对山西鼓乐艺术团研究的开端,为此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参考资料和研究思路。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山西锣鼓已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对研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山西锣鼓是山西省重要的音乐艺术文化,它承载着山西省几千年的历史及民俗文化,对山西锣鼓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能够清晰地认识其研究走向,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更加绚烂地绽放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注释:

[1]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3.

[2]王玉娟.古代战争对山西锣鼓艺术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00—102.

[3]张建强.从威风锣鼓解读中国锣鼓乐的节奏属性[J].文艺研究,2012(09):163—165.

猜你喜欢

绛州鼓乐威风
鼓乐节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绛州鼓乐的流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威风”的教训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不许出声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最威风的王国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追忆少年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