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新时代阐述

2022-12-29朱芳菡

大连干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党中央民众群众

朱芳菡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作为公认的核心政治价值,民本思想支配着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1]。从根本上讲,传统民本思想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意识形态,但其内蕴的政治智慧和科学内涵,尤其是关心民生疾苦等思想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文化古籍中探寻传统民本思想的初貌,汲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等民本智慧,挖掘历史文脉和文化积淀中的民本精髓,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新时代阐述。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生成与精华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历代政治伦理思想的积淀,它的核心宗旨 “以民治国安邦”萦绕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长河之中。历史无数次向后人阐发,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民众的拥护支持对于国家的稳固统一不容轻视。中国古代朴素的传统民本思想,提供了古代治国方略和执政理念的思路,强调国家的根本在民众。因而进一步探寻传统民本思想的生成逻辑,吸纳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民生是仁政的实质”“裕民是国富的前提”等思想精华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以民为本的核心政治价值在很早就出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不仅带有占卜的神秘色彩,也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观念。夏朝君王启试图开创“家天下”的时代,四处征战,想要为后世子孙奠定基础,威名震慑四方。结果他的儿子太康饮酒嬉乐,玩物丧志,爱鹤失众,这就必然造成了国都失陷被流放的命运。此后又出现了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15“视民利用迁”[2]15“民者,君之本也”[3]的论述,这些论述阐明,天的意志会通过民众意见和民众思想表达出来,既信奉天命又要传达民情。早期民本思想带有天命论的特征,但是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有了明显的萌芽,对后世重视民本的治国主张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周初,为了充分巩固王朝的政权统治,周公提出,“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保民”[4]。《尚书·五子之歌》中,如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尚书》中的敬德保民思想,对于后世 “重民”“保民” “利民” “恤民”等民本主张都有重要影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多个学派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这部经典。孟子的民本思想首推流传千古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荀子受到启发提出了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7]的著名论断。汉初贾谊在 《新书》中提到,“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唐太宗深谙其道,时常听取魏征等臣子的意见,保存臣子给自己谏言的材料,将臣子比作镜子反省自身,在历史上造就了一段贤君良臣的佳话。这些思想都揭示了民众的力量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基础。

(二)仁政是温饱的保障

关心百姓冷暖需求,解决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稳定,而且还辐射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同孔子的仁说、礼仪之说相联系,在治国方略上,孔子强调以道德原则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从仁爱的角度出发,为政以德。这就要求君主既要宽以待民,又要实行德政,特别是君主要率先垂范。德是君主用来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一种方法,德是一种地位,德比君主的地位要高;德是一种标准,用来衡量是否为仁君的标准。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8]69这里孔子突出阐明了德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君主实行德治可以得到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民众会团结在君主的周围,共同实现君主的执政目标。

孔子还特地比较了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法治下民众为了刑罚而暂时服从,内心更多的是不平,也有再次犯法的可能。德治下民众会约束自身,人心会得到正确的引导。孔子晚年在周游列国时,与弟子探讨国家应该如何治理时,他指出,君主应该把民众放在跟自己同样的位置,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8]305君主应该关心民生疾苦,为民众提供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

孟子在继承儒家入世、济世的传统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对民众要有恻隐之心,这个 “恻隐之心”运用在君民之间,正是减少虐待、剥削甚至杀害民众,关心民众的生活质量才应该是君主政治生活的常态。孟子特别希望君主能够成为民众的表率,君民之间的关心应该是相互的,君主要反求诸己,君主的下属更要将君主的爱民想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真正解决百姓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孟子提出实行仁政一定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合理的利是可以被满足的,在一定程度下合理的利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为培养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义利走向统一的过程也是更多的公共利益被实现的过程。

唐太宗李世民也强调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9],成为君主的原则就是必须将百姓的生活放在首位。若是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君主的私心,那就等于割开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作为君主要重视百姓心声,关注百姓所想,将爱民如子的情怀真正在实施仁政中实现。

(三)裕民是国富的前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就主张推行切实可行的 “富民”政策,让耕者有其田并有充裕的时间来种田,获得粮食的大丰收,使百姓们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状态。 《管子》中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作为精髓的富民思想更是齐国国力强盛的原因之一,“凡治国之道,必然富民”。管仲站在时代前沿结合历史经验,富有建设性地提出了富民思想,有机地将民富与国富结合起来。

管仲提出了一系列富民策略,首先就是务本饰末 (发展农业和商业,充实国力)。管仲深刻意识到,齐国想要在群雄逐鹿的局面中大放光彩,必须坚持重农思想,继承发展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10]1480的措施,为齐国日后的强大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正所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1],民众追逐富裕生活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民心就会越来越向统治者靠近。其次是取之有度。管仲意识到财富的生产会受到各种自然、人为条件的限制,统治者所用的皆来自民众,如果不顾民众的辛劳肆意取之,可能会遭到来自民众的怨怼甚至导致政权不稳。管仲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税收政策,反对重复征税。再次是均衡分配。管仲认识到社会财富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单个人来说有此消彼长的相对性, “散积聚,调高下,分并财”[10]1433,日渐缓解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情况。与此同时,管仲还提出了一系列救济措施,缓解饥荒时民众的艰难境地,保障贫困民众的权益。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但他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多方面。他主张要 “使民以时”,让民众按照农业发展的规律来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民众在农业方面的智慧也是层出不穷。孔子还说,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207“富而后教”[12],在提高民众经济生活的同时,能够教化民众。孔子主张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民众的道德修养,促使民众主动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孟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维护民众固有的私有财产,这集中体现在他的 “恒产论”中,也就是长期稳定地占有或者使用财产。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语言表达就是能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财产,这样就能够以家庭为单位满足生活,社会秩序才能稳定。荀子主张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13],为了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君主要节约用度,预先储藏多余的粮食实物,反对过度剥削民众。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价值,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主旨思想流传至今,这种民本思想的元素对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民情的不同变化,将先贤们对民本思想的阐述进行创造式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成了崭新的构筑,即 “人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础” “民富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这种崭新构筑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重变奏,凝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式和能力。

(一)人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心中装着人民,使得政府的决策既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又能获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吸收借鉴我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文明新建构的伟大创造,是与国家发展大局、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的民主政治理念。古代社会君与民的关系界定森严,呈现出上下等级的局面,君与民不是处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民是君主顺应天意的工具,民众的幸福生活完全依赖于君主的仁德,民众没有权利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政治生活中也没有保障他们利益的渠道。

不难发现,历史上无论从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到国家政权形式的嬗变,都离不开民众的力量。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大的目标,这也是新征程中党制定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正是怀着这份为民初心,才不断开拓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秩序安定的良好局面。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 “动态清零”总方针,紧紧围绕在群众身边,筑牢群防群控的严密战线,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更多患者生命,关心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这些无不体现出将人民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宝贵品质。

历史事实表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蕴在人民群众身上的无穷智慧和巨大潜能,与人民群众一道迈入更加美好的未来。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心中除了人民的利益别无其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这一优良作风,既看到百姓最迫切的需要,也听取百姓的个性化心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将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到实处,注重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时刻牢记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始终保有赤诚的为民之心,为人民谋利益是做好工作的最大目标。此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仅使政府工作报告更加透明化,也使政府工作报告有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将民心与政府对民众的承诺有效衔接起来。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创造奇迹、铸造辉煌的重要密码,更是新时代党心、民心融合在一起的助推器。

(二)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础

民生与民心紧紧相连,民心事关民力的聚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到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4],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中央在改革发展中的责任担当,逐步提高保证民生幸福的水平,逐渐完善一系列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民生保障体系。传统民本思想只是打着以民为本的旗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霸权的压迫感、专制的残酷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奋力铸就民生建设的新篇章,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无论是初心还是使命,无论是成就还是蓝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人民群众有整体联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福祉和助推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实现经济数据与民生幸福的双向提升。助推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前提基础,改善民生福祉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实践目标。基于此,一方面,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驱动两个抓手,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改善民生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来源;另一方面,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极大释放人民的即时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将改善民生福祉和推动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民生福祉更多更公平地覆盖全体人民。

为了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落地生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办实事,出实策,达实效。针对当前就业歧视问题、规模化职业化失业问题、机器替代人力效应明显等,党中央及早确定问题导向,开创出就业容量增大的新渠道,强化劳动力就业能力,使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形成有效衔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使用信息技术开设电子社保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走路、人民群众少走路,满足人民群众的查询、缴费和支付多项需求,推动社保服务、人才服务形成全国统一的民生服务应用体系。教育问题关乎每个国家的未来,在巩固教育普及化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党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解决校际发展不平衡、教师教学技能差异大的问题,为人才培养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对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优化生育政策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为建设健康中国提出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让民生政策优惠落地开花,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三)民富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民富与国强孰先孰后的问题,反映的是执政党对民与国关系的认识。今天,人民的诉求可以被直接表达出来,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得到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惠及全体人民观念贯穿始终,将公平正义贯穿全程,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5]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向往,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在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真干实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表现在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表现在要求获得更广阔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舞台,表现在更能满足自身需求多样化的期盼,表现在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 “国强民富”的初心本意,将共同富裕作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突出部分,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脱贫攻坚为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持续带领人民向贫困宣战,持续加大扶贫投入,不断攻克贫困堡垒,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生活水平问题。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也是得益于扶贫思路的精准,真正做到基数清、目标准、效果佳,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帮扶贫困机制,筑起一道道防返贫堤坝,让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可持续迸发。

质量是脱贫的生命,人民群众的反馈是最真实的镜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质量的要求和措施贯穿始终,以一鼓作气的决心,坚定必胜的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的意志,严格落实产业促脱贫制度机制,确保脱贫目标不变,靶心不散,确保脱贫工作扎实、务实、真实。让贫困群众深切感受脱贫成效,继续实施村集体经济、党建促脱贫等项目,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这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心怀人民,承担起为人民办实事的责任担当,饱含着党实实在在为人民的朴实民生情怀。

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的发展观,在融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目标、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时代征程中,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其价值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站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成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时代人民观,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始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为了人民发展,始终依靠人民发展,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居住、就医等问题摆在关键位置,并提出切实的解决措施,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发展源源不断的来源。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口罩等医疗物品就成为人民群众迫切购买的必需品。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应对防疫的需要出发,生产过程中保质保量,并且不提高任何价格的情况下提供给人民群众。这与资本逻辑下生产的 “虚假需要”不同,资产逻辑下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利益,整个社会狂热地奉行金钱至上,资本逻辑下生产的 “虚假需要”是以压迫、奴役劳动者为特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实地走访倾听人民群众的 “点单”,按照人民群众的 “订单”诉求去进行服务,着力完成人民群众需求的 “订单”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质量高的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由于阶级立场等的不同,不肯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反而强调个人的英雄史观,试图抹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从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人民的立场作出决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赴贫困地区考察,面对面倾听人民群众心声,将人民群众困扰的问题放在心间,对人民群众许下的承诺,一定兑现。我们党广泛动员群众投身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行动中来,搭建与群众有效快捷沟通的平台,对于新形势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创造发挥群众智慧的空间,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寻找突破口。

实现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通过多种渠道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将治国理政方针与群众观点紧密结合,将人民主体论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全体党员的素质,提升党员了解社情民情的能力,提升党员化解群体利益矛盾的能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以解决难点、重点问题的成果汇聚民心,培养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径、新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当代开辟出全新境界。

(二)站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16]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愿望与我国发展实际的差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地承担了这一时代课题,将这种差距转化为奋力向前的动力,在为民的具体实践中一点点缩小差距,建立起群众利益长效保护机制。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还要不断激发人民群众自觉承担起历史重任,特别是身体力行引导群众发挥实践主体的力量,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中,而是要真正应用在惠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实践中。创新发展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进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发展,就是要激发社会各领域内在的活力和创造力,让创新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点,不断使得人民群众从创新发展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绿色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最根本的是社会发展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这项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是为了将良好生态产品的收益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协调发展事关整体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流程、各个因素,推动分散的局部整体化、系统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实现区域、领域、社会的全过程平衡发展,更是在人民群众关注的公共领域迈出大步,为人民群众圆梦铺路架桥。开放发展的道路只会越走越宽,必将实现开放型大国质的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开放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以更开阔的胸襟和更广阔的视野让世界人民共享发展盛果。

推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破除束缚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在转变思维中挖掘发展的巨大潜力,释放生产要素的活力,特别是让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的政策上。发展不仅仅是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更是通过人民群众的感受表现出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价值取向,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的提升。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的多层次变化和对新时代方位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要求开拓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吸收古代民本思想传统,在充分考虑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过程,正是坚持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7]的重大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凸显出来,用优势和特点应对风险挑战,用优势和特点凝聚广大人民群众。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结合具体现实进行民主实践。民主协商的实现和协商民主的实现,推动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稳稳落地。政党之间非竞争合作的关系,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团结。协商民主的特点就在于,凡是重大的议案一定经过充分讨论和事先协商,使得协商的结果能够在决策前、中、后得到落实。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得人民群众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完善群众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渠道,用真实的案例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实效展现给人民群众,增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的参与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还要激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内生动力,持续汇集来自基层的力量源泉,从各层次各领域保障人民群众的话语权,畅通体现人民意志的民主渠道,以先进的民主理念推动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使本国各族人民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将本国利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融汇在一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地缘紧张形势、气候危机、全球互不信任、全球增长动能不足,你死我活的博弈关系、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等问题。尊重各国的民主政治形态,共同谋求新的发展利益共通点,友好协商而不是一手遮天,坚持深化合作的主旋律,共同为全球治理注入动能,开拓出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新疆域,使每个国家和民族地区的人民都能够有心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人人都能真正成为富有安康、享有平等的国际社会一员。

结 语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过持久的影响,其思想精华积厚流光,滋养着中华民族内蕴的精神特质。尽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巩固政权统治的工具,但其 “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仍然有其合理之处。因而,推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新时代内涵注入民本思想的精髓之中,使优秀传统民本思想能够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部分保留下来,并提升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质上就是实现传统民本思想中具有当代意义和借鉴价值的新时代阐述,就是基于当代以人民为中心实践需求和现实要求的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吸取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不断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关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将人民作为物质生产、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用实际行动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揭示出最广泛、最真实的社会主义民主,凸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使全体人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能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党中央民众群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