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2022-12-29欧阳月卞秋云王西耀

科学养鱼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苗种种养稻田

欧阳月,卞秋云,王西耀

(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陕西 渭南 714000)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陕西省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现已成为该省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确保水产品稳产保供、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一、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陕西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有稻田养鱼相关记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生产模式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影响下,陕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陕北无定河流域滩涂型、汉中盆地型、安康山区型”三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通过熟化集成和优化创新,大力推广可复制、易推广、效益好的“稻-蟹”“稻-鱼”“稻-虾”等多种共作模式,开发出满足陕西省自然条件、经济价值高、产业化发展前景好的河蟹、小龙虾、泥鳅等稻渔综合种养品种;扶持培育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300余家,创建2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类健康养殖示范场、13个省级渔业家庭示范农场、1个省级稻鳅综合种养扶贫示范点;开发“横山河蟹”“康源甲鱼”“陕汉泥鳅”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稻渔品牌;举办榆林市“横山稻蟹”捕捞节、安康市和汉中市“小龙虾”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有力扩大了当地稻渔品牌影响力。通过实施“稻-蟹”“稻-虾”等稻渔综合种养,带动陕西省各地复耕稻田面积4万余亩,解决了部分地区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等现象。截至2021年,该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近14万亩,水产品800万余千克,总产值近30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2.产业政策情况

为加快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工作,各地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9-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安排5 000余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稻渔产业发展。各市县累计引进或设立2.4亿元资金落实示范推广、渔种引进、设施建设等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注入发展动力,省、市、县三级政策扶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陕西省“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0万亩。

3.技术模式发展情况

陕西省坚持“增质提效、绿色生态、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总体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技术模式。按照“南虾北蟹”的总体布局,结合当地稻田生产技术条件,陕北地区重点开展稻蟹共作模式,陕南地区以稻虾、稻鱼共作为主要模式。

4.产业化发展情况

(1)加强政策引导,坚持市场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激励和调动各类主体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从土地规划到种养模式的选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地制宜选择种养模式,适度发展产业规模,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较为成熟的生产经营模式。

(2)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坚持规模化推进、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发展思路,鼓励农户将承包经营土地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入股等方式向稻渔综合种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稻渔综合种养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稻渔综合种养新主体,引导经营主体和小散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3)加强稻渔品牌建设。坚持产业化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品牌建设,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已发展榆林市“香草湾大米”“香草湾河蟹”“横山河蟹”、汉中市“康源甲鱼”“陕汉泥鳅”、安康市“五福鲜”速食瀛湖鱼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稻渔品牌,榆林举办“横山稻蟹”捕捞节,安康、汉中市举办“小龙虾”美食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宣传当地稻渔品牌,扩大影响力。

(4)加强三产融合发展。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为基础,大力推进渔业加工、品牌营销、休闲旅游等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健康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餐饮节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稳固群众增收基础。全省现有涉渔农家乐、休闲渔业、观赏园等2 000多家,渔业加工企业12家,逐渐形成“小产品大品牌、小产业大带动”的发展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是陕西省“十三五”“十四五”渔业规划发展重点,省农业农村厅和各市围绕生态渔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规划性文件,从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主体培育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做了安排部署。

2.因地制宜,优化技术集成

(1)根据各市农业气候和稻渔综合种养特点,在榆林、汉中、安康等地选育出米质优、分蘖力强、抗倒伏、适宜稻渔茬口衔接的“黄华占”等水稻品种。

(2)根据各市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经济价值高、产业化发展前景好、适合稻田环境的水产品种,榆林、延安主推辽蟹,汉中、安康主推小龙虾、淡水龙虾、长江蟹等名优品种。

(3)根据养殖品种生长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着重实施“稻-蟹”“稻-虾”“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其中榆林、延安主推“稻-蟹”技术模式,汉中、安康主推“稻-虾”“稻-鱼”等技术模式。

(4)优化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集成稻田种苗繁养分离、种养分离、田间高标准工程改造、精准控水控肥、病虫草害生态绿色防控等稻渔综合种养关键配套技术,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较正常稻田减少30%~50%、田间杂草减少40%、亩均稻米产量提高5%以上的目标,稻米、水产品品质显著提升。

3.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技术服务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坚持人员培训以现场示范为主、课堂授课为辅。坚持技术服务点面结合,生产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上门、下田,现场指导生产。近3年全省累计开展各类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300人次以上,发放各类技术指南10万余份,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科技服务、交流观摩6 000人次以上。

4.补齐短板,加强苗种繁育

随着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迅速发展,苗种供应问题日益凸显。全省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生产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蟹、虾、鳅等苗种培育,效果显著。榆林百川生态农业公司攻破河蟹繁育技术难关,实现陕西省(也是西北地区)首次引进辽蟹大眼幼体并培育成功,蟹苗成活率由过去的50%上升至80%以上。汉中市洋县创新繁育技术,克服泥鳅人工育苗出苗率低、规模小的问题,通过全人工繁育,实现泥鳅种苗规模化繁殖,有力推动了当地稻渔综合种养“稻-鳅”模式的发展。

5.示范引领,辐射带动

充分发挥榆林横山百川生态公司、旬阳县绿福地生态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技术、规模优势,按照“合作共赢、集体受益、农民增收、企业增益”发展思路,建立“公司+园区+合作社+订单+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形成“产、销、加”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和利益联结的稻渔生态综合种养产业化联合体,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2019年,陕西省才开始设立稻渔综合种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 000万余元,各地市相关专项资金较少甚至没有,且资金投入大多集中在大、中规模的种养单位,覆盖面有限,面对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势头严重不足。

2.规模化、组织产业化不够

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整体经营分散,小规模经营仍占绝大多数;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户独立经营,没有参加相关合作社或协会;规模化和组织化的不足,制约了该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全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发展不足,相关产业链不健全。

4.苗种供应短板突出

全省水产苗种场多为鲤、鲫等传统养殖品种,蟹、虾、鳅等名特优苗种需从辽宁、湖北、四川等外省购买,苗种成本高、质量良莠不齐。虽然近年在蟹苗培育和泥鳅苗种繁育上有所突破,但远远无法满足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需求。

四、发展建议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相关专项发展资金,扶持各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结合实际情况,争取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补贴范围,加大相关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发展范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鼓励规模化经营,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和相关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化经营,形成区域性的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组织优势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优势,引入市场经营企业,克服苗种培育生产短板,加快解决小龙虾等苗种繁育技术难题。联合农技部门技术攻关,筛选适合陕西省的水稻品种,推动全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发展“种、养、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接二连三”的作用,鼓励渔米产品加工业、餐饮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创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间。

猜你喜欢

苗种种养稻田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的公示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田里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