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对俄罗斯科研活动和国际科技合作方式的影响

2022-12-29杨玉堃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俄疫苗新冠

杨玉堃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76)

2021年8月,俄罗斯遭遇第三波疫情,形势急剧恶化,疫情远未结束,而其引发的“蝴蝶效应”持续发酵。严重的疫情使俄罗斯经济与国家治理体系受到重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受到打击,并对科技交流与合作造成了空前的负面影响,干扰了正常的科技和人文交流,改变了国际合作模式。同时,疫情也助推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深刻搅动了科技格局。我国宜把握新形势和新机遇,推动中俄科技合作向更深更细更实方向发展,为中俄战略协作提供更大助力。

1 疫情对俄罗斯科研活动的影响

1.1 科研活动受到影响,线上交流广泛运用

面对汹涌疫情,俄罗斯政府实施了至少30%以上工作人员居家办公、65岁以上老人禁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人员聚集等一系列防疫规定,致使多数科研人员居家办公或采取远程工作方式,线下学术会议转为线上,以视频方式进行学术研讨、线上活动及远程交流[1]。一方面,这省去了线下交流方式的各种程序性消耗,交流效率得以显著提升;但另一方面,也因缺乏面对面沟通,交流效果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特别是需要现场参与的诸多科研项目被迫停滞,对俄罗斯学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

1.2 研发投入小幅提升,疫情相关技术成为重点

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冲击,俄罗斯政府不断追加对经济、卫生、生活保障等领域的国家预算,同时,对科研投入并未减少。对比2020、2021年联邦预算法案,2021年,原计划拨付的研发预算投入提高了5.23%,达到了5 635亿卢布[3],占国家预算比例由2.4%提高到3.9%。投入方向更倾向于与疫情有关的技术,生物、医学等与人类生命有关的学科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疫情前,在生物医药及生物技术领域,每年仅有2%的国家预算投入病毒学,而2020年,投入占比达到10~20%[2]。疫情冲击下,生物医药、数字技术等领域逆势而为,得到了空前发展。

1.3 疫情下新技术大展身手,展现“大考”智慧

俄罗斯依托较强医学生物技术实力,集全国优势科研力量,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预防和防控诊疗方案》,加快实施科研应急攻关。在中方公布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后不久,维克多尔病毒与生物技术国家科研中心即研发出病毒检测试剂,加马利亚病毒研究所等多家病毒学科研单位及时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出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几个月后俄罗斯研发出“卫星V”新冠病毒疫苗,多条疫苗研制路线同步开展。疫情也催生了新技术的产生,诸多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诊疗、防控中发挥了突出作用[4],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问诊和分析病情方面释放出巨大空间。莫斯科市建立的统一医疗服务平台等,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等新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1.4 疫情助推基础科学再启蒙,交叉科学再发力

疫情使俄罗斯高层和民众对科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与关注。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等重要场合指出,疫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科学与高技术的作用。2020年底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基础科学研究2021—2030年长期规划》,其目的是促进俄罗斯科研人才的发展,建立更加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提升科研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及需求满足能力,计划至2030年国家对基础研究领域拨款超过2.1万亿卢布。同时,疫情也使俄罗斯科研人员更加关注医学、生物及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与应用。

2 新冠疫情对俄罗斯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影响

2.1 线下合作受限制,线上交流活跃

俄罗斯自2020年3月采取紧急中断国际航班往来、收紧出入境政策等一系列防疫举措以来,国际科技交流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原计划举行的诸多线下科技论坛、研讨会及会面受到极大限制,不得不转为线上,“云会议”已成为俄罗斯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形式[5]。

2.2 合作项目受影响,科研实验陷停摆

受防疫要求所限,中俄两国都经历了“封国”“封城”、远程办公的情况,双方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得不停止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特别是那些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支撑的科研项目无法推进。多个国际大科学项目因疫情导致专家撤离、远程工作,部分项目处于“休眠”状态,欧洲核研究中心仅有部分负责设备维护测试的专家留下工作,新西伯利亚环形光子源(SKIF)同步加速器项目建设工期迟缓。

2.3 疫情相关技术成国际合作新突破口,开放共享空前高涨

俄罗斯科研人员同世界各国科学家在病毒检测、疫苗与药物研发方面深度合作,“卫星V”疫苗在阿联酋、印度、委内瑞拉和白俄罗斯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为该疫苗的注册提供了重要科研支撑。Covid19-preprints等俄罗斯疫情论文开源数据库对全球开放共享,论文发表更加迅速;抗疫相关企业之间务实国际合作越发深入,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4 疫苗研发成为大国竞争新高地,科技外交显成果

疫苗研发是一个国家的地位体现,标志着其科学水平和技术潜力以及生产基础。疫情以来,世界大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不是军事工业,也不是太空,而是新冠疫苗。2020年8月,俄罗斯加玛利亚中心研发的“卫星V”疫苗获得注册,成为世界上首款新冠病毒疫苗。此后,俄罗斯直投公司加紧了对疫苗的市场化运营,已在67个国家进行注册,并表示将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俄罗斯疫苗不仅展现了其科技大国的地位与实力,也是其外交政策成功的象征之一。

3 疫情对中俄科技合作的影响

2020年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进新时代的重要之年,也是中俄科技创新年的启动之年。疫情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中俄科技创新合作原定的诸多活动计划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冲击。中俄两国科技管理部门克服疫情影响,推动了中俄科技创新年开幕式以视频连线的方式顺利启动,逾千个项目构成两国开展主题年以来最长合作清单。双方科研机构及时调整科技合作内容、模式与方式,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科技创新领域互利合作有序推进,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对外释放出中俄交流互鉴、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

3.1 将抗疫合作打造成中俄科技合作新亮点

面对世纪疫情,中俄两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疫情初期,俄罗斯是第一个派遣防疫专家赴华的国家。俄罗斯境内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应俄方邀请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赴俄罗斯援助防疫,并向俄方提供了大量抗疫物资支持。双方在疫情防控、诊疗方案、检测试剂、疫苗和药物研发生产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抗疫合作,在中俄科技创新年框架下开展专题研究,商定共建新冠病毒联合实验室;设立新冠病毒专题合作项目,现已启动10个合作项目,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新冠病毒技术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征集并对4个项目进行支持;中国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俄罗斯Petrovax制药公司,在俄罗斯已完成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好试验结果,已具备申请注册条件;中方就“卫星V”和“EpiVacCoron”疫苗的在华联合生产、实验开展深入的务实合作;在抗病毒药物研发合作方面,中方应俄方请求向俄罗斯提供了新冠药物法匹拉韦的临床试验数据,为俄罗斯在本国迅速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及注册提供了便利;俄罗斯卫生部也批准了中方药物阿兹夫定在俄罗斯注册并开展三期临床的机会。在一年多来的中俄抗疫合作中,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展现出强大韧性,中俄组合“团结如山”,始终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3.2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俄科技合作新模式

中俄双方通过推进政府间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实施联合项目、深化地区合作等一系列举措,主动求变,以“在云端”实现了“线上+线下”模式,代替原有的以线下为主的合作模式,顺利举行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24次会议、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卫生合作分委会第20次会议、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环保合作分委会第15次会议等高层会议,确保了政府间双边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转;中国科技部与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正式签署了基于超导粒子加速器的离子对撞机(NICA)建造和运营协议,推动了中俄大科学装置的深度开放共享;通过“中俄科技合作圆桌会议”、中俄数字经济示范项目路演展示、“中俄科技创新成果展区”成果展示等多种合作形式,为10余个中俄地区合作搭建了桥梁,探索出中俄地区合作新路径。

3.3 引导高技术企业催生中俄科技合作新生态

面对西方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的围堵和打压,我国高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对俄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等合作,华为、科大讯飞、滴滴出行等创新企业将国际合作重点转向俄罗斯。华为公司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协调,深化在物理、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基础学科及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充分利用俄方科技智力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中俄科技合作新生态的形成。

4 后疫情时代中俄科技合作建议

当前,与新冠疫情影响相互交织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深刻重塑着世界经济生态和竞争格局。2020—2021年中俄科技创新年活动顺利开展,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5G、大数据合作方兴未艾,两国核能、航天等领域战略性大项目不断取得新成果。中俄作为世界大国和科技大国,应顺应时代大潮、把握发展大势,通过不断加强中俄政界、学界、商界、科技界的沟通联系,持续夯实中俄科技创新年合作成果,推动中俄科技合作深入发展,打造科技命运共同体。

一是深入推进多层级国际科技合作,稳步落实双边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中俄大项目合作,推动以基于超导粒子加速器的离子对撞机为代表的大科学合作顺利开展,加强双方在多边领域的互相策应,探索新型交流合作模式下的中俄政界、学界、商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人文交流合作,加强中俄科学数据信息开放共享[6]。

二是以俄罗斯两大科学基金会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及中俄数学中心为牵引,聚焦俄罗斯数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研究领域优势,推动更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参加基础研究合作。加强两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度合作,特别是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原理性研究,加强中俄在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7]。

三是紧牵核心技术创新“牛鼻子”推进中俄战略协作,利用俄罗斯受制裁和疫情双重打击、对华合作意愿与期待有所上升的趋势,锻造更多有利于我国创新竞争的“杀手锏”;推进高新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疫情催生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关注和支持;探索中俄科技创新合作新重点和新模式,加强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应用合作,取长补短,实现技术和产业合作模式的创新;利用中俄联合科技创新基金、启迪国际科技孵化平台及离岸创新中心等新型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俄罗斯科研机构和人才融入我国全球创新生态。

猜你喜欢

中俄疫苗新冠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