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东港三道林子沈氏光绪户口册考释
——基于家谱、口述、地方志互构视角

2022-12-29胥乃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沈氏八旗沈家

沈 林,胥乃丹

丹东东港市三道林子①三道林子现属于东港市小甸子镇。东港市原称安东县,后来叫东沟县。三道林子在1949年前属于岫岩,1949年划到安东县,即今东港市。清代原为岫岩八旗驻防辖地,现保存有一部沈氏清代户口册。该沈氏在清代至民国曾是当地一个大家族。沈氏户口册虽没有记载纂修人,但有抄写时间,抄写人为沈世勋。户口册长21厘米,宽15厘米,共17页。从照片上看已经很残旧,封面写有“光绪三十二年新正月初四抄户口册”字样,纸张为粗糙宣纸,毛笔抄写。户口册保管人为沈家业,居住地为东港市孤山子屯。

八旗户口册实际是清代满族官修家谱。清代为加强对八旗兵员管理,对八旗兵员以家族为单位编籍户口册,由本家族上报进行登记,内容有族源、世系、职务身份、家庭人口、旗地占有等内容。大多数满族家庭将上报登记的户口册抄写保留一份,直接将其作为家谱,是不可多得的清代驻防八旗社会历史生活研究史料。沈氏光绪户口册,就是沈氏的第一部家谱。此后,沈氏在该户口册的基础上对民国以后的世系进行增添,辈分从光绪朝的第八代开始续修家谱,一直到现代,形成《沈氏族谱》。本文研究的是沈氏的第一部家谱,即沈氏光绪户口册。由于清末民初全国大部分地区八旗衙门的旗人档案遗失损毁严重,甚至整个驻防地区毫无存遗。而沈氏户口册因作为一部家谱得以私家幸存保留,又因为其官方性质,保证了沈氏家谱记载的史料价值。本文以沈氏户口册,即《沈氏族谱》的清代部分为中心进行考释。为了更符合当时历史,本文仍然使用“户口册”之名。

沈氏户口册主要由四方面内容构成:

一是家族来源、定居时间、落户地点。户口册自始祖那力突开始记载,共十七页:祖先“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由京兵拨往奉天省岫岩城南三道林子”。《东沟县志》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廷将满、蒙、汉八旗兵千余人由关内京畿一带调往盛京,次年拨派到岫岩、凤城一带实边,从事农田开垦。今东沟境内满族居民大部分是实边八旗兵后裔。”[1]19

二是家族世系。那力突有三子,即三他哈、二各和四各三支。三子之一的三他哈及后裔居住在三道林子。三他哈有五子:长支萨海记录九代,第二支五十六、第三支绵力突、第四支六十八和第五支佟柱均记录六代。那力突另外两个儿子,即二各、四各的后裔,户口册记载居住岫岩“城北门楼沟”,但又有资料称“门楼沟距城三十里,在城西”[2]。二各后裔达兰泰有五代,四各后裔西力太有六代。

三是旗地占有。户口册记载,“雍正四年原兵萨海领名首报册地七十五日①“日”,后金时期奉天地区土地度量单位,源于满语“inenggi”,1日为6亩。”,道光年续报“余租地三日半”,光绪六年续报“升科地二十八日”,光绪十八年续报“升科地三十日”。

四是家族范字。“继世延家德、承贤秉国恩、为善兴传大、廷献有一方、文明邦永贵、本立运恒长”。

一、户口册体现清代岫岩驻防旗人的社会生活特点

(一)原兵——八旗披甲特点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一次从关内调入满洲八旗兵千人,编入黄、红、白、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八旗。岫岩城内设有城守尉和八旗衙署。驻防兵携带眷属,圈地占产,以牛录(佐领)为单位聚居,实行兵农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以同一血缘姓氏聚居,以满族姓氏或者八旗名称冠以村名,满族人口逐渐繁衍,至1909年(清宣统元年)满族人口达46 83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8.7%。[3]128始祖那力突、儿子三他哈、二各、四各都是“原兵”。这个原兵与北京有旗地的旗兵当有一定区别。“原兵”依然是八旗兵,但已经很松散,甚至是卸甲但不是出旗。“原兵”在丹东、岫岩许多满族家谱中都有记载,例如与沈氏同期来岫岩(现东港市)驻防的《常氏族谱》记载:“一辈领催牙哈,二辈领催常四,……五辈原兵特生额、原兵买住,六辈原兵三音保、原兵阿勒锦、原兵阿明阿……”。又如参加同治朝科考的岫岩旗人恒春的试卷记载的履历“瓜尔佳恒春,始祖讳岳力贺吉原兵、太高祖讳多尼原兵、高祖讳阿哈布原兵、高祖妣氏沈……”[4]271,可见沈氏户口册的八旗特点鲜明。

(二)族人姓名记录特点

1.早期名字完全是满语的汉字记录

户口册里祖先的名字都是满语名字,不讲姓只说名,如扎朗阿、木特布、吾林布、厄勒敦、宁珠布、哈芬布……。名字后缀多有“阿”(a)、“厄”(e)、“布”(bu)、“太”(tai)、“突”(tu)、“奇”(qi)等字,那是满语构词方法的汉字记录,如家族始祖“那力突”,满语“那力”表示“母马熊”,加后缀“突”,就是“捕熊者”或“像熊一样的”,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的大哥“德世库”的七世孙就有“那力突”,即德世库第三子尼扬古的长子瓦尔哈的五世孙[5]52。再如满语的“马”读“莫林”,“莫林阿”就是“骑马的”。“不同民族的姓名语言构件,从其意义上看,与该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生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6]425

2.汉语名字特点及满汉语名字并存

随着历史年代的演进,约同治朝之后,族人纯满语名字逐步向汉语名字演进。汉语名一般常用德贵、来福、长寿、喜子、双喜、福禄等等,包括满族官员同时期名字也逐渐转向汉语,如光绪朝盛京副都统“德裕”、广州将军“长善”、直隶总督“端方”、禁卫军第一协统领“良弼”等。从户口册记载的祖先名字来看,最初汉语名字也是有名无姓,其名字用字多为福、禄、吉、祥、禧、平、安、寿、丰、兴、昌等表示吉祥如意的汉字,这也是族人主动接近和学习中原文化的结果。

同治朝之后,虽然开始采用汉语文名字,但满语名字并非完全弃置不用,在部分祖先那里,存在着满语和汉语名字并用的情况,如长支七世“扎明阿”,同时还起了汉名“沈举”。再如光绪十八年申报升科地的八世沈继贤的满族名字叫永昌,沈继青的满族名字叫永坤。但晚近的家族末支已完全是汉文名字。

3.数字化的满语名字

用数字作名字是满族人起名的又一特点,沈氏户口册也存在。如纯数字的“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三”;还有序数的“二各”“四各”“七各”“九各”等符合满族名字特点的名字;还有满语的“孙扎奇”和“扎库奇”等都是满语数字叫法,“孙扎奇”是第五,“扎库奇”为第八,还有“吾云奇”。数字进入名字在满族取名的方式上很有传统,是满族名字的另一特点。

4.满语重名现象多

满族名字重名多。沈氏户口册中也有同名的,如萨海家的巴哈布和四各家的巴哈布、付保家的达林布和那隆阿家的达林布、五十六家的明德和四各家的明德、四各家的德喜和马隆家的德喜、六十八家的德令阿和哈芬布家的德令阿等等。

5.采用家族范字时间较晚

沈氏户口册记载的家族范字共有三十字:即“继世延家德、承贤秉国恩、为善兴传大、廷献有一方、文明邦永贵、本立运恒长”。沈氏家族第七代开始使用汉姓“沈”,自第八代开始使用范字“继”,成为有范字的第一代辈分,只是户口册记载各支不同。如长支第八代不标“沈”姓,但有辈分,且多数没有标注辈分“继”字,名字几乎都是吉利福祥寿、丰春坤昌盛、恒安兴平禧的喜庆汉字为名,如“永吉”“永福”“永禧”,而不是“继福”“继禧”,第九代开始有大量的“世”字辈分记录。第二支、第三支、第四支和第五支只写到第六代,也就没有看到使用“沈”姓和辈分的范字。由采用范字命名和汉语文名使用时间上看,沈氏家谱所体现的汉语文名字比爱新觉罗皇姓家族从雍正朝开始有辈分的时间晚。

(三)记录长支与末支满语名字转为汉语名字时间不同

沈氏户口册长支满语多音节名字写到第七、第八代,而末支的多音节名字在六代以前很整齐,以后几乎空白。长支转为汉语名字比末支要晚。长支第八代尚使用满语名字,而末支到第六代即已经转为汉语名字。

(四)体现旗人重男丁与妻室倾向

从沈氏户口册来看,只要是有男丁后代的都记录,同样是后代的女儿则不记录,八旗子弟重武力征战,当然重视男丁。但历代祖宗的妻室基本都记录。八旗子弟入关和出关回拨东北驻防都带着家眷[7]266,《驻粤八旗志》等清代八旗驻防资料对此都有记载。[8]82在沈氏户口册各祖宗名下记录着“那氏”“赫氏”“郎氏”“艾氏”“白氏”“关氏”“何氏”等妻子姓氏。娘家家谱不记录女儿,但如果嫁到满族人家,男方家谱中就会记录,例如,嫁给岫岩驻防旗人瓜尔佳氏恒春为妻的沈氏女性,在其家谱中记载为“高祖妣氏沈”。

(五)旗人身份及生计方式的变化

沈氏族人的旗人身份皆为原兵,回拨东北后都能领取一定数量的科地。

沈氏户口册记录:祖先“由京兵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拨往奉天省岫岩城南三道林子”,“雍正四年,原兵萨海领名首报册地75 日,合户均分。道光年,原兵吾林布领名续报余科地三日半,坐落坎下,又续报升科地九日,坐落南北垄东西垄”。还有“光绪六年,原兵永禧领名续报升科地二十八日,坐落南北垄;光绪十八年,沈继贤领名续报升科地三十日,坐落南大滩”。此外还有“大清道光九年正月初居”和落款“大清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分新房身”。沈氏户口册的旗地使用度量衡以“日”为单位,全族共有旗地首报加续报共136.5 日,即819 亩地。与广州、荆州、成都和福州等关内驻防八旗生活靠领取粮饷相比,沈氏户口册体现出回拨东北旗人务农的特点,也就是说同样是八旗驻防,旗人的生计方式由完全依靠兵饷的“原兵”,转变成了依靠分配土地耕种自养的旗农。沈氏户口册“原兵”记载一直延续到第六代:

始祖原兵那力突。

二世一祖原兵三他哈,三世原兵萨海、原兵五十六,四世原兵马隆,五世原兵厄尔精厄,六世原兵吾林布、原兵哈芬布、原兵霍隆武、原兵佛力国春、原兵他力哈春、原兵固额春。

二世二祖原兵二格,三世原兵达兰太、三世原兵阿金太。

二世三祖原兵四格,三世原兵金成、原兵安突,四世原兵原保、原兵衣拉齐,五世领催令德、闲散明德,六世原兵色钦布。

二、家谱、口述及地方志资料对户口册的延展性补充

沈氏光绪户口册作为一部家谱尚有不完全之处,缺少八旗旗属(籍贯)、始祖、始迁祖居住地、重要人物以及坟茔等相关记载,这些都是完整的中国家谱的基本内容。以下根据家谱、口述及地方志资料作延展性补充。

(一)旗属和祖居地问题

关于旗属问题:

沈氏户口册记载:二世一祖居住岫岩城东南的三道林子,其后裔在三道林子范围由不断分散迁居,地点包括海清房、红旗沟、撅把沟、二道街、石崮子、后团山子。其中,三他哈长支人居住于红旗沟,而红旗沟正是岫岩八旗之红旗旗属驻扎所在地。可以推测沈氏的始迁祖居地应当在岫岩三道林子的红旗沟,旗属为红旗。沈氏家族口述也有相关证实。

沈氏“世”字辈的长辈沈世长口述:始祖那力突是八旗兵,顺治初年,随龙入关,驻守北京内城西,为镶红旗。

居住在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五道杠子村的 97 岁的沈延浩,生于 1925 年12 月,是第三支绵力突的七世孙,绵力突是三他哈第三子。沈延浩回忆说,小时候听他的姑姑说沈家祖先是镶红旗满洲。

沈氏于雍正四年领命报册地,沈氏户口册抄写及保管都由长支来做,所以,光绪三十二年沈氏户口册抄写者为长支萨海的后代沈世勋,保管者是长支的沈家业。据沈家业回忆,也曾听自己姑姑说,沈氏是镶红旗。

沈延维是三道林子的百岁老人,他的儿子沈家山也有八十多岁。据他说,自己小时候见过沈家家谱,写着沈家属于哪个旗、佐领名字是什么,祖宗那力突、三他哈等,这些情况和沈家业保管的沈氏户口册一样,从另一个侧面也证明沈氏户口册的旗属应该是镶红旗。

但也有沈氏族人认为沈氏旗属为镶黄旗,根据祖宗板上的布幔子是黄色。①持有这种说法的沈氏族人有:沈延满,家里现在还有祖宗板,两个立于西山墙,七个香碟子(即6大1小长方形木盒)分置左右。笔者的叔叔沈世云说祖宗板下墙壁位置挂有“样方”,祭祀时祖宗板前挂黄幔子,本族后人亦因此认为属镶黄旗。居住在小甸子镇三道林子撅把沟沈延和说,家族祖宗板有七个小匣子,用黄幔子绑着,逢腊月小年的时候就要扫灰。他坚持说,家族是镶黄旗。正因为这个黄幔子,长春沈延柱回家乡三道林子海清房重新立祖坟碑子,刻上那力突、三他哈、佟柱、那隆阿……的名字,写上旗属为镶黄旗。但这一说法,由沈氏姑娘嫁到相邻旗人的家谱证明,以黄幔子为依据确定旗属的说法完全是误解。沈家业的妻子赫秀芝,凤城赫舍里旗人,他的舅舅保管着凤城《赫舍哩氏宗谱书》,该谱书明确记载凤城赫舍里氏是正白旗满洲,祖宗板上挂的也是黄幔子。实际上,祖宗板祭祖时使用黄布幔子,是清代满族的普遍习俗,这样的实例很多,例如:丹东镶白旗《富察氏家谱》、新宾正蓝旗《乌苏哈拉家谱》、辽宁盖州盛京正红旗《关姓宗族谱书》、新宾镶蓝旗《萨嘛喇氏族谱》、沈阳正红旗《那姓家谱》、大连镶白旗《何氏(赫舍里)家谱》、山东镶蓝旗《瓜尔佳氏族谱》等等[9],都有使用黄布幔子习俗。

关于祖居地问题:

沈世长回忆,他小时候看见的祖宗板的板架钉在西墙上,左右各一块,左边三块香碟子②满族烧香祭祖使用香碟,木制,长方形,香使用杜鹃科的达子花晒干碾成面,烧香时均匀撒在香碟内,释放香气,这是满族烧香的特点,与汉族圆柱香有区别。,右边四块香碟子,左边的代表努尔哈赤,右边代表佛陀妈妈。香碟子长方形,几个香碟子就代表来自长白山几道沟,七个碟子代表来自长白山七道沟。其实这个几道沟在东北山区很普遍。《奉天通志》记录的岫岩就有“半截沟、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五道沟、六道沟。”[10]1410-1412满族认同长白山为祖居地,清乾隆时期编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洲源流考》载之甚明,岫岩、凤城八旗满族人都有沈氏家族的类似说法,即祖居地为长白山。

(二)祖坟与望海寺

满族传统习俗实行火葬,普通族人不设置家庭茔地。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发布《旗民丧葬禁令》①“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以便随身捧持,聊以遂其不忍相离之愿,非得己也。自定鼎以来,八旗、蒙古各有宁居,祖宗墟墓,悉隶乡土,丧葬可依古以尽礼。而流俗不察,或仍用火化,此狃于沿习之旧,而不思当年所以不得已而出此之故也。朕思人子事亲,送死最为大事,岂可不因时定制,而痛自猛省乎?嗣后除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族长及佐领等隐匿不报,一并处分。”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241页。,从此,满族旗人开始土葬设置坟茔地。

关于沈氏坟茔地选址。据沈氏族人口述,祖坟在小甸子房身村之“沈茔”,占地约30亩,南到丛家窑,北到庙下与牌楼交界处,东至“庙山”下,西到徐家堡子。整个茔地像朝廷官员坐的椅子,旁边还有扶手,正面望可见远近十几里地,乃风水宝地,故选为茔址。此处地形开阔,风水学上叫“前案”。

关于沈氏坟茔地设置时间。据沈世长辈讲,一世祖那力突并不在祖坟里。沈家业说,始祖那力突和三他哈的坟都是影幛坟,说明二祖没有到岫岩,可能埋在北京或者其他地方。

二世祖三他哈的影幛坟的墓碑碑文分别是汉文和满文字样。按照昭穆顺序,萨海、五十六、六十八、绵力突、佟柱等先人的坟整齐排列。沈家群家里仍保留名字叫“伯成厄”的祖先墓碑。与沈氏户口册对照,“伯成厄”是第三支“绵力突”的次子“牙保”的儿子。依此看,沈氏坟茔设置时间与雍正颁发《旗民丧葬禁令》时间相吻合。②根据沈氏光绪户口册记载,该沈氏始迁徙那力突于康熙二十六年拨来岫岩驻防,按照20-25 年为一代人推算,二世祖也应当为康熙朝人,但二世祖三他哈与一世祖那力突都是影幛坟,说明他们生前沈氏还没有修建坟茔,葬在外地,遗骸也无法寻找,沈氏墓地修建后为完整坟茔世系,才给他们修建象征意义的影幛坟。康熙朝之后到雍正朝完结,三十几年时间,即三世祖时期,正值颁布《旗民丧葬禁令》,故后正式葬于沈氏坟茔,或许沈氏坟茔修建之后迁入。但总体上看,沈氏坟茔修建时间与《旗民丧葬禁令》颁布大体吻合。

岫岩城东南三道林子原来有个望海寺,老人说先有祖坟,后有寺庙。沈家业,沈氏清代光绪年抄写的户口册保管人。据他说,自该地成为沈氏家族祖坟地后,相传这里有地气,将来能出一斗二升芝麻粒儿那么多的大小官员。老“沈”家也确实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官。因惧之,故要建庙压住地气,遂在那里盖“望海寺”,故此山称“庙山”,祖坟所在地称“庙下”。但据《东沟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元年“新建望海寺碑记”也叫“毛文龙碑”[1]1190,说明明朝时已建有望海寺。

沈族老人曾说,老祖宗们“一南、二北、三望海”。可能是康熙十九年(1680 年)平定“三藩”之乱后,始祖那力突的大儿子到江浙为官,是为“一南”。其余儿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拨奉天岫岩城后,“二北”就是户口册记载,居住在岫岩城北门楼沟的“二各”“四各”。1949年的岫岩县志确实有“门楼沟”且属于“大营子”,大营子来自“鞑子营”,所以原来的“门楼沟”确实属于“鞑子营”[3]44。“三他哈”部分后代留在三道林子,是为“三望海”(在三道林子望海寺附近)。

(三)家族人物

1.族人口述中的家族人物

沈家业口述家族人物:

(1)睿智正直的伙隆武

家族有传说,西沟里的沈家成员每年正月十八那天,都到火神庙烧香,祭祀的是他们的祖先、见义勇为的伙隆武。

伙隆武是长支萨海的后代,住在三道林子的西沟里。伙隆武的阿玛是德成,他的弟弟是八十三,他是长子。阿玛(父亲)与额娘(母亲)去世后,家里的重担就由伙隆武来承担,16岁就开始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伙隆武读过书,天资聪明,会写诉讼卷子。20 岁与妻子结婚后,离开西沟里到岫岩城。遇上镶黄旗的富氏家族,因为霸占沈氏家族远亲的土地,被受害者告到了岫岩官府。因为是满洲旗人之间的官司,在当地造成很大影响。富氏仗着有钱有势,一次又一次影响法官断案。伙隆武听说后,找到受害者,调查了原因,分析了失败的教训,巧妙地在原诉状上改了一个字,使富氏输掉了官司,为沈氏族人争回了土地。

(2)伙隆武救人的传说

某日,族人世良在望海寺放骡马,突遇雷雨天,附近没有可以遮蔽的地方。这时来了个老人拿着伞,世良刚钻到伞下半个身子,一声惊雷炸响,那骡子居然被雷劈死了,世良在伞下躲过了一难。老城隍说,是伙隆武救了世良,那老人就是伙隆武。

(3)柳树下老六份

萨海儿子付保有三个儿子,其中老二付令阿有六个儿子,即吾林布、付申布、付林布、达林布、宁珠布、哈芬布。住在三道林子偏岭的,就是这六个弟兄的后代。因偏岭长有大柳树,俗称柳树下老六份。

(4)农业专家沈家丰

沈家丰,长支永昌的重孙子。永昌汉名沈继贤,光绪十八年最后一次领旗地的人。长支代表家族领土地,家境殷实,为其读书学习提供良好条件,家里本来打算送他去广州黄埔军校,但他自己对农林畜牧感兴趣,后毕业于东北农业高等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家丰成为农业专家。

沈世长对讷讷(妈妈)的记忆口述:

我的讷讷是凤城蓝旗堡人,实际出生在岫岩砖瓦窑。汉姓王,满洲镶白旗人。从我记事起,我讷讷就穿着天蓝色的旗袍和青裤子,一双鸭蛋青的布鞋在其脚前绣着小花。旗人天足,从不裹脚,即使在农村也如此。讷讷手勤,她经常用破布“打格巴”。把布一层层用浆糊粘起晾干,用来做鞋底。讷讷的头发挽在发模上,称为“称子”。虽然生活在乡村,讷讷爱唱歌和打秋千,玩得最多的是猪嘎拉哈。我家有50 多个嘎拉哈,可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讷讷说,“鼓起来的一面叫抱,就是抱窝的老母鸡。翻过来叫‘坑’,可装水不漏呢。平的一面叫驴子,翻过来就是‘汁管儿’,就是小燕子”。讷讷爱唱歌,最爱唱的就是悠车催眠曲:“悠悠卓,巴布卓,悠悠卓悠悠哩巴布卓……悠悠小孩睡着了。”那是满汉语的歌曲。

2.地方志对沈氏族人的记载

《丹东满族志》[11]355《东沟县志》《岫岩县志》里面有很多沈姓满族的人名,如革命烈士沈延兴、沈延英、沈德福等。

沈延兴,1917 年6 月生于小甸子三道林子村,四野战士。1948 年辽沈战役中牺牲,在《丹东满族志》烈士名录中有记载。

沈延英,1931 年出生于小甸子三道林子村,16 岁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调海南当海军。1951 年牺牲在海南岛,在《丹东满族志》烈士名录中有记载。

沈延兴、沈延英都是三他哈第三子绵力图的后代。

沈德福,1924年出生,四野班长。1949年牺牲在海南岛。《东沟县志》记载沈德富是“小甸子镇三道林子村人,1949年9月在辽宁省潮南杨家桥牺牲,是第四野战军班长”[1]1157①沈德福是绵力图后代,1924年出生于小甸子三道林子村,1947 年参加革命,《东沟县志》记载牺牲地点有误,辽宁省没有潮南杨家桥,而海南岛当时属于广东,说明牺牲地点在广东,广东只有汕头市的潮南区有杨家桥,海南岛没有潮南杨家桥。据考察名字也有误,应该是沈家福,他的儿子沈德山居住在三道林子二道街。。

(四)岫岩小甸子三道林子变迁与旗属

祖先于康熙二十六年到达三道林子时属于岫岩城,根据《奉天省岫岩县乡土志》:“团山子距城一百里,在城东南。三道林子距城一百二十里,在城东南。西上坡子距城二十五里,在城东南”[2]48。

东港市前身东沟县,再前身为安东县于“光绪丙子设治”[12],光绪丙子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此年沈世勋抄录“户口册”。其实小甸子在光绪和宣统年仍还属于岫岩,保持到民国时期。根据《岫岩县志》:1923 年岫岩县行政区划,全县分八个区,“三区驻红旗沟(今属东沟县),原属红旗沟的村:小甸子、三道林子、二道街、红旗沟、西上坡、团山子……”“六区有门楼沟”等[3]41,说明三道林子在红旗沟。1937年岫岩县行政区划表:“后团山子驻地团山子,原属屯名:西上坡、红旗沟、三道林子、团山子、小甸子、房身……”[3]42,说明三道林子与红旗沟在一个地方,因之祖先旗属相同。

(五)小甸子其他姓氏旗人及其他沈氏相关旗人家谱

沈氏祖先由“京兵回拨”,定居岫岩小甸子三道林子。与此同时,在小甸子还有其他旗户,如,后迁居小甸子西上坡镶蓝旗常氏。《镶蓝旗常氏家谱》序言:“康熙二十六年迁居奉天府凤城县大梨树,四世祖苏各公时,再迁至岫岩县洋河岸边的西上坡,即今东港市小甸子镇西上坡村居住至今”。西上坡与三道林子、红旗沟、海清房、撅把沟、二道街、后团山子相邻,始祖牙哈,满语意思“黑炭”,常氏家族妻室也有沈氏,如六世福宁娶沈氏、常海娶沈氏。该家族祖先也是多音节名字,如撒凌阿、丰生额、扎坤宝,同时也有数字名字如八十一、六十、八十,也有四各、二达子、四达子、十达子,也有汉化的吉利名字,如七世的“官福、官禄、官寿”和“福宁、福海”。该家族也逐渐采用辈分,从十一世常裕铖自述该家族辈分“永世龄裕春……”来看,“永”应当是第八世,因此开始出现“永寿、永福、永泰、永良、永吉、永喜”等等,实际此时还有多音节名字,并非很严格取辈分,但从其第八代开始范字,与沈氏第八代开始使用“继世延家德”相同。

沈氏在满族中并不多见,笔者曾遇到白山满族沈姓,其提供谱单是用毛笔写在毛边纸上的,录入于下:

白山镶蓝旗沈延良家谱:

始祖洼尔达(领催)

二世祖麻色(领催)、大受、代钦;

三世祖七各、珠尔汗、多力浑(兵)、七十九、乌里;

四世祖:丰阿拉、福力登、生宝、福寿、撒力突、和尚、大小、二各、元代、宏乌代、拖乃(兵);五世祖:四格、西禁阿、巴哈那、巴哈布、巴奇布、巴羊阿、咬住、宝成、包得、乌哈那、三柱、巴伊那、白英、黄英、八十三、花桑阿、永昌阿、六十五、永住、八十四、六十七、黑英、奇成额;

六世祖:满仓、巴成阿、巴令阿、束章阿、束明阿、束令阿、得升额、得令阿、六十九、得楞厄、满柱、得明厄、丰升厄、朱令阿、朱成厄、何楞厄、依成厄、宁朱布、阿昌阿、福青;

七世祖:六十四、五尔、四尔、六十八、六十六、六十三、甘生、得贵、得来、庆禄、永禄、来福、增禄、福禄、福喜、福春、福隆阿、乌里滚讷、乌力滚那、小五、小六、扎拉芬、扎尔京阿、音朱、福兴、福宽、庆禄、庆德、沈喜、沈财、沈玉、沈禄、沈福、福永、福贵、福禅、扎布扎那;

八世祖:忠奎、忠海、立文、致文、致和、立武、立荣、立恒、宝祥、宝恒、立顺、立富、得凤;

九世祖:沈会彬、沈会云、沈会霖。

辈分“会林延奎昌、广济振华邦、守纯庚世纪、成朴尚田方”。

从取汉姓沈和使用辈分范字看,分别从第八、九代开始,已经到了清朝晚期。

三、田野调查对户口册的延展性补充

(一)笔者对家族情况的调查

笔者去过牡丹江市穆陵市八面通镇,收集家族资料,遇到三支的沈家运。从没见过面的沈家运拿出自己整理的第三支“谱单”,他的谱单很多人名,但始祖写的是“绵力图”,二世祖存住、牙保,三世祖是存住儿子德京厄、牙保儿子伯成厄,四世祖是德京厄儿子多隆武、德隆武和讷隆武,伯成厄儿子莫力根、太安、九宁太、佛力国春和永清,采用汉姓沈的后代排列在后。他们如果续上来,一世祖是那力突,二世祖是三他哈,他们家的“伯成厄”的墓碑在第五支的沈家群那里,说明沈氏家族离开祖居地,去更远的吉林和黑龙江,但也在关注自己的根,不忘来源。

(1)户口册最早记录族人到黑龙江双城子的情况。老大萨海的大孙子扎郎阿的后代都去了双城子,后来家族又有人去了牡丹江、穆棱、东宁、绥滨、宝清、安达、尚志、哈尔滨、鹤岗、白城、白山、通化、柳河、四平、本溪、抚顺、沈阳、凤城、宽甸、岫岩、大连等地。

(2)三道林子老堡子还有不少人,支脉分别居住在三道林子的海清房、二道街、西沟里、撅把沟、红旗沟、房身、团山子等村屯。不少先人都在岫岩衙门里当过差,80 多岁的沈延满家里还留了祖先在清朝地方衙门工作时的顶戴花翎(官帽已经丢失)和骑马的马镫子,保留着祖宗板,沈家业保留了光绪朝本家的八旗F户口册。

(二)沈家阳对自己祖先的调查

沈家阳在丹东市交通局工作,只知道八世、九世和十世祖,一直想知道自己祖上六世和七世究竟是谁。当时居住吉林柳河的沈延苏八十多岁,是没有出五服的本家姑姑,沈家阳估计她应该知道一些事,所以去柳河调查咨询,掌握了可靠资料:

沈家阳爷爷沈世金、太爷沈继承都是单传,家庭富裕,是撅把沟数一数二的富户。沈继承早年到“边外”了,爷爷沈世金智商低,过日子靠奶奶。祖上没有买卖人,太爷沈继承的父亲是哥们三个。

沈家阳认为祖上既然不是买卖人,就应该是做官的,做官的有俸禄,也才有可能留给后代较多的财富,并得出很多人都认可的“富户”结论;在马隆的孙辈中做官的只有他力哈春和固厄春是原兵,是否就是固厄春的后代呢?若固厄春是我们的祖上(六世祖),他的下代(就是沈姓单字的那辈)(七世祖)老哥们三个,其中哥们中两个人的财产(两个院的财产)被笔者太爷沈继承一个人“承受”了,单传了两辈——沈继承、沈世金,到后来……。

东港沙坨子沈世功爷爷的父亲叫沈继续,爷爷是沈宁,沈世功爷爷又说沈家阳和他家近,能否沈宁就是这哥三个其中之一,他有两个哥哥,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哥哥的后代,但是我们太爷沈继承(不知什么原因)继承了沈宁两个哥哥的财产,传给唯一的儿子沈世金,我们这支又两代单传,所以就“富裕”;而沈宁只有一份财产,又分割给两个儿子(沈继传、沈继续),又有多个孙子继续分割,这才造成我们爷爷“数一数二”的富裕。如果这个分析站得住,我们和沈世功爷爷家在延字辈就是没出“五服”的近亲,也符合沈世功爷爷说我们两家近的说法。

(三)沈家业、沈德旭、沈家阳对岫岩其他沈姓旗户考查

三道林子原来属于岫岩,那么岫岩应当还有沈姓满族,如二格和四格后裔。沈家业、沈德旭、沈家阳通过实地查找,得到了以下的情况。

1.岫岩大营子沈氏。岫岩大营子名称由来是,“鞑靼族沈姓跑马占田,居于此地,俗称鞑子营,后谐音大营子”[3]59。可见,这个地名与沈姓满族来此占地有关。当地人也把岫岩大营子称为“北大营子”,那里有不少沈姓满族人。当地人说有满族“沈氏老谱书”线索的沈成义是当地富城修车厂的修理工,他又介绍到有家谱的沈成富,他们这支的辈分排序是“永庭纪义成、祥庆万年青、常守纯正学、昭吉春寿永”,和我们家谱不一样,在回答我们问到的“为什么首字和尾字同为“永”时,他们说祖上说过20 代一个轮回。

岫岩大营子沈姓说“三道林子的沈是我们近亲,是祖先在康熙二十六年到岫岩时丢失的那一支人。”他们说故乡也是长白山,康熙二十六年祖上来到岫岩跑马圈地,先走到沈阳,又到岫岩,路过三道林子时,丢了一支人,这就是和三道林子近亲的原因,因为祖先同是从长白山来的。康熙年间来的鞑靼族看来就是满族,沈成富听他爷爷说,祖先在康熙年间“跑马圈地”,在这占的地东起五大哈、西至石头岭、南到黄花岭、北到吴家岭,东西约五六公里,南北约15 公里多;现在沈成富住的房子还是当年祖上坐地砍的树、坐地建的房,房柁、檩子还是康熙年间的,只是四周墙翻新了。他家门前原来有康熙年建的大影壁墙,现在已经拆掉了。他们家谱在沈继庄(庭增的下辈是长支后代)家,但是“文革”期间都烧毁了,“文革”之前老祖宗使用过的盔甲、战袍、铁弓在沈庭增家都有,文革时因为家庭是地主成分,怕抄家,把这些东西埋在猪圈里,等挖出来时都烂了。但他们保留了康熙时代的满族祭祀用“神龛”、满文祖先名字的木牌子和八旗马刀。他说他的祖先和我们三道林子的祖先名字叫“巴里呼”,估计老人说话不清楚,或者年轻人听错也不问,以后就把“那力突“说成“巴里呼”。

2.岫岩的石灰窑沈姓。岫岩石灰窑有满族沈姓的辈分排序是:“奎敬海国宝流通”。沈敬涛、沈海江等说他们的老祖先满语叫“祖上呼(音)”。但根据丹东市原方志办主任张其卓先生考察,石灰窑沈姓祖先是云南人罗中阳,明朝末年因在家乡打死欺负老百姓的陈太守儿子,被通缉而逃到李自成起义军里,后来被后金虏获,因作战勇敢而受到重用,改名李沈阳,再后成为汉军八旗成员。

3.岫岩中沟村沈家堡子。中沟村沈家堡子沈姓满族沈吉泽说,他祖上是从长白山三道沟下来的,他们的沈姓行辈范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老姓为爱新觉罗氏,满洲镶黄旗。这些沈姓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东大营子,部分后代移居到岫岩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这些资料在岫岩政府网站上可以查阅到,从时间上看与三道林子沈姓不是一家。

4.岫岩城西南的前营子镇沈姓。前营子镇有门楼沟,《岫岩县志》记载那里“乡政府驻地在清代曾安营驻兵”[3]62。实际上,前营子、大营子、鞑子营、蓝旗营这些名称都与旧军营有关联。沈氏族人沈家业、沈德旭和沈家阳前去查找也有姓沈的,名字叫沈永安,家谱排辈范字是“世福德永显”。详细调查后得知,这家沈姓最早祖先叫沈华言(音),来自山东莱阳,是朝廷里的什么大夫,到沈永安这辈已经是第九代“永”字,再问他们祭祀祖先的牌位在哪里,回答是北山墙,这样看来应该是来自山东的汉军八旗后代。

三道林子沈姓满族家谱记载三他哈的弟兄二各、四各在岫岩的“城北门楼沟”定居,这个门楼沟是岫岩城西南,与三道林子不是一家,沈家业、沈家阳和李颖查找城北没有门楼沟这一地名。

5.岫岩县城的沈姓。居住在岫岩县城的沈德华,自称家族祖先有人定居三道林子,说他们家辈分范字是“继世延家德,长廷立汉江”,前面五个字和笔者家族一致。他说他的叔叔沈家清告诉他,他们属于镶红旗,姓“塔坦哈喇”,祖先有三弟兄,有一支居住在三道林子,所以就来找我们相认,但他们的祖先名字与三道林子对比还是有一些不同。

岫岩的几支沈姓,大营子的“鞑靼族”沈姓、岫岩街道沈姓和三道林子最接近,但祭祀的一些用品上,他们用的是佛龛,笔者家用的是“样方”,沈家业的奶奶和妈妈都姓艾,蒙古八旗后人,也使用佛龛。二各、四各及后代下落无法寻找,即使还有后代健在,不知道遗失在岫岩的二各、四各的家谱辈分是否与三道林子的三他哈的后代家谱所排辈分相同。

四、结语

三道林子沈氏户口册,作为家谱的一种形式,记录康熙朝时期从京城回拨岫岩驻防八旗的人口、迁徙、报领土地、习俗变迁等情况,有一定代表性。结合家谱、田野调查、口述史、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对研究东北八旗驻防屯垦史有一定资料价值。

猜你喜欢

沈氏八旗沈家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什么是八旗?八旗盔甲是作战时穿的盔甲吗?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My Mother’s Birthday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外卖那些事儿
等候袁世凯
猜字谜
清代八旗世家子弟的选官与家族任官问题初探
清初达斡尔族编入八旗起始时间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