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控方法
2022-12-29马得梅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泉沟台畜牧兽医站
文│马得梅(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泉沟台畜牧兽医站)
在养殖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发关注牦牛养殖效益,尽可能减少疾病等不利因素对牦牛生长的影响。但牦牛包虫病作为一种危害严峻、程度复杂的常见寄生虫病,可在降低牦牛肉制品质量的同时阻碍牦牛正常生长发育,还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为从根本上降低牦牛包虫病的发生率,就要在贯彻落实相关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强化牦牛包虫病的防控力度,进而为牦牛提供安全健康的养殖环境。
一、牦牛包虫病
1.流行病学。有调查表明,包虫病常见区域牦牛染病率可在35%左右,其中以新生14天内牦牛感染率最高,并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细粒棘球绦虫会在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寄生并发育,之后随肉食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并对周边水源及牧场造成严重污染。牦牛在放牧过程中,一旦吞食受污染的饲草,六钩蚴就会侵害牦牛脏器,6个月后逐渐发育为包囊。在屠宰牦牛的过程中,受污染脏器一旦被肉食动物吞食,又会在其肠壁部位生长发育,最终出现循环感染等不良现象。
2.临床症状。对患病牦牛进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牦牛相继出现精神状态不佳、食欲降低、精神状态异常、视力下降、共济失调等诸多症状。由于不同牦牛受包虫侵害程度不同,其表现症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其一,急性型,牦牛感染此类型疾病后,就会呈现间歇性发病,癫痫症状可持续8分钟左右,同时,还可表现出其他精神性疾病,身体状态越发不如从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在发病40天后死亡。其二,慢性型,牦牛感染此类型疾病后,约每隔24小时发生一次癫痫症状,病牛会围绕被寄生虫寄生一侧转圈、生长发育不良、体重明显降低,慢性型与急性型相比,病程较为缓慢,通常会在90天左右出现死亡现象。
3.诊断要点。在开展临床诊断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患病牦牛精神状态、呼吸和体温情况做进一步确诊工作,同时,在确诊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周边是否有肉食动物的出没,之后经实验室诊断确定。除此之外,由于棘球绦虫寄生部位的不同,病牛表现症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可根据病牛转圈方向判断寄生部位。寄生在大脑半球,病牛会表现出原地转圈症状;寄生在小脑部位,病牛可表现出共济失调现象;寄生在大脑额叶,病牛则会表现出无目的仰头或低头奔走。
二、牦牛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在治疗牦牛包虫病的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根据发病程度确定治疗方法,倘若病症轻微,可选择药物治疗,按照每千克体重50毫克的剂量对病牛投喂喹诺酮,具体用量可根据牦牛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另外,也可按照每千克体重15毫克的剂量混喂阿苯达唑,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7周以上,直至病牛症状有所缓解为止。另外,也可对患病牦牛静脉注射黄色素溶液,每次用量在25毫升左右,每日注射一次,连续用药三次为宜。在治疗牦牛包虫病的过程中,应格外留意囊泡是否破裂,以免对牦牛神经造成压迫和影响。倘若牦牛出现体温异常、精神状态不佳、饮食量减少等症状,就要采取针对性疗法,例如肌内注射1500毫升甘露醇,尽可能降低大脑内部压力,预防继发感染现象的发生。
2.手术疗法。经过以上药物治疗后,倘若牦牛无明显好转迹象,加之牦牛受包虫病影响严重,就要采取手术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来讲,待骨质松软后相继开展剪毛、消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以U字型切开手术部位的皮肤和组织,之后做好相应的固定工作。在手术过程中,要做好牦牛骨膜的保护工作,借助工具将骨质开孔,此时脑膜会暴露于外,需借助注射器吸取虫囊液体,并注意保护周边血管,直至囊泡变小后取出注射器。完成以上操作后,要在其内部滴入少量青霉素,进而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之后缝合皮肤并用碘酊消毒,按时涂抹磺胺软膏。手术结束后,养殖人员就要将牦牛安置于舒适干净的养殖环境内,并做好其日常护理与保护工作,促进牛体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牦牛包虫病对其健康生长和养殖有着巨大的威胁,是牦牛养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为此,养殖人员要提高对牦牛包虫病的重视度,在了解此类型寄生虫病危害程度的基础上规范疾病诊治流程,掌握良好的疾病防控方法,做好日常防护与养殖工作,尽可能降低牦牛包虫病发生率,确保未来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