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2022-12-29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胡晓松宋静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胡晓松,宋静
作为鄂西北重镇的十堰,身处秦巴交汇之地、坐拥武当仙山、汉江灵水,有着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负担着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的重担,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紧抓绿色发展,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有着浓郁秦巴文化特色的新型乡镇、探索一条依托本地实际、符合十堰市情的乡镇建设路径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现结合十堰发展情况,就特色乡镇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作一些分析探讨。
一、十堰市特设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特色小城镇发展初具规模
据十堰市统计局2016年07月20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十堰市全市常住人口338.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79万人,十堰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9%,比2010年末(46.3%)提高了6.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在鄂豫陕毗邻城市(十堰、襄阳、荆门、南阳、安康、商洛)中排名第三位。可喜的是,我市在大力提升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发展的同时,各县、市、区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整体规划、统筹部署,因地制宜的开展并加强了特色乡镇建设。其中以郧阳区樱桃小镇为代表,建设了一批颇具特色的小城镇。如:丹江口的习家店镇万亩农业观光园、丁家营镇服装加工产业园、浪河镇清末庄园旅游、均县镇南水北调淹没遗址博物馆、均州八景建设、房县土城镇的黄酒村建设、尹吉甫诗经文化小镇、郧西上津古城、安家乡五龙河旅游、竹山上庸古镇、麻家渡总兵安,竹溪新洲镇,郧阳区安阳花谷、五峰乡古麋国等一批特色乡镇初具规模。
(二)小城镇产业特色打造方兴未艾
小城镇建设重在可持续发展,没有发展后劲只是徒有其表。而发展最重要的依托就在于适合小城镇的经济产业支撑。我市各县、乡政府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依托本地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多方面拓展小城镇的产业出路、在发展绿色农业、支持樱桃小镇建设的基础上,更是牢牢抓住“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发展观念,推进特色大棚种植,推进观光农业、定制农业,建设光伏电站,建设绿色家园、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种植为基础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农村特色餐饮、田园风光旅游和光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原有的蔬菜种植产业门路,更拓展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三)注重文化依托,小城镇特色建设别具一格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传承,更是一个地域独特的名片。十堰市虽然地处鄂西北山区,但文化的传承,从没有因为偏僻的地理环境制约而位居人后。不仅有在汉文化起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房县青峰的“黑暗传”、国人传颂的“诗经”和驰名中外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丹江口市的伍家沟中国民间故事村、吕家河中国民歌第一村;郧西的天河、七夕文化;竹山的古庸国文化,竹溪的朝秦暮楚、楚长城、古盐道,郧阳区郧阳抚治、“郧县人”头骨、青龙山恐龙遗址、辽瓦古人类生存遗址这些传承悠久的丰富历史人文。更有当前的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以及享誉国内外的汽车工业文明,这些都是十堰区别于他地的文化烙印、更是推介自己、发展自己的重要名片。
可喜的是,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有不少乡镇注重文化依托,如房县尹吉甫镇的诗经小镇、竹山上庸的上庸古国文化、郧西上津古城和郧阳区五峰乡的古麋国文化,这些乡镇在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小城镇特色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都注重了对文化历史的传承,在建设规划上紧密与当地历史悠久的文化相结合,以文化为载体,提升小城镇建设品味、提高小城镇的发展动力。
(四)发展休闲经济,特色小城镇旅游如火如荼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到原始的大自然之中,生态旅游、休闲农家乐成为人们的新宠。我市原有的大川、东沟、马家河、大西沟等传统的以农家餐饮为主的休闲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农业种植、农业体验、农业风光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新风尚,当前有一些集蔬菜、花卉种植参观、瓜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慢慢兴起,为人们带来了新的乐趣,成为城乡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场地。
我市一些乡镇把握住这一契机,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种植,开展了农业观光旅游。这其中以黄龙斤坪黄龙壹号生态园、柳陂王家学村种植基地、郧阳区安阳乡的安阳花谷、丹江口土关垭镇武当花谷、习家店镇茯苓村万亩种植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种植园,既发展了特色种植,又开展了农业观光。在这些种植园里随水而动的大水车、唤起乡愁的传统农耕用具、让人称奇的特色果蔬类。让前来观赏美景的游客赞不绝口,在硕果累累的花果景观园里、在流水潺潺的华盖山飞瀑前、在立体无土种植蔬菜景观园里,拍照留念的游客随处可见。
还有以不少乡镇与我市本地旅游推介企业(当当旅游)合作,开展“美丽乡村系列游”。春到乡村观看满山花景、夏到乡村休闲消暑、秋到乡村亲身收获、冬到乡村购买年货并体验年味。以“赏乡村美景、品农家味道、购特色年货”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年货节”活动先后走进了张湾区西沟乡、房县尹吉甫镇、土城镇、竹山官渡镇、丹江口均县镇、凉水河镇。我市的“美丽乡村游”甚至走出了国门,据报道,2016年,马来西亚沙巴旅游部与我省旅游业界达成推广三条新品旅游线路合作协议,“神农架+竹溪美丽乡村游”位列其中。“竹溪美丽乡村游”将成为马来西亚游客旅游线路上的新选择。
(五)特色小城镇建设带动区域扶贫、促进精准扶贫效果明显
回顾我市城镇化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近几年来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竹房城镇带所在的秦巴山片区是全国、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2011年以来的5年是该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也是扶贫开发成效最显著的5年。特色乡镇建设在提升乡镇硬件的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乡镇的吸引力,资金、人员都有相应的回流和发展,农民大规模外出务工的情形逐年减少,当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已成为了新趋势,产业发展与劳务扶贫实现了良性互动。
(六)特色小城镇发展形势乐观
“十二五”期间,十堰市深入推进25个国家级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市级特色镇等项目的建设,为提高乡镇综合实力,大力推进郧阳区茶店镇和竹山县宝丰镇示范乡镇建设,特别是竹房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城镇建设成绩突出。全市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乡镇29个、市级生态乡镇39个。涌现出了一批集旅游、生态、茶叶、边贸、历史文化的特色镇,如郧县柳陂镇建成集旅游观光、果蔬采摘、花卉观赏、民俗娱乐、农耕体验、科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竹溪新洲乡以野生金丝楠木林为依托,打造环湖钓鱼岛、金丝楠木寨旅游;竹山上庸主推圣水湖、上庸文化,房县土城镇以“房陵皇酒”为名片。这些特色镇正以强有力的发展劲头迎势而上。
二、当前我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特色小城镇发展质量和速度不一
十堰市城镇化整体水平仍处于相对较慢的发展速度,近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左右, 2010-2015年间,十堰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2015年,低于襄阳4.3个百分点。
特色小城镇建设后劲不一。虽然我市各县市、各乡镇基础条件不同,但总体来说,除了以丁家营镇、浪河镇、六里坪镇等个别乡镇以工业产业为主要支撑,柳陂以现代农业种植和光伏发电为产业支撑外,我市大部分乡镇均选择农业特产和乡村旅游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发展路径。大部分乡镇建设存在着产业结构相似、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互补性较差。部分县域小城镇数量虽多,但是规模小且功能不全,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就业带动能力不够,不能有效地、大范围地吸纳转移农业人口。比如土城镇的黄酒村建设,虽然现有的几十户农户已经形成品牌效应,但继续扩大规模、争取形成强有力的有效产业链却后续乏力,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无法形成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再加上部分乡镇受制于地理条件和建设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集中在城镇中心,“骑路建设、沿河布局”“马路经济带”特征明显,这种“规划”几乎等于没有规划,不仅浪费了土地,更使城镇各个功能性板块无法科学配套,城镇的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制约了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和拓展的空间,在发展上服务乡镇经济、带动乡村地区的功能较弱。
(二)规划设施与小城镇特色不匹配
十堰作为贫困集中区和核心水源地,在特色乡镇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且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现有设施与乡镇特色规划建设目标之间的矛盾。
从实践来看,小城镇特色鲜明且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的郧阳区柳陂镇、竹山上庸镇、丹江均县镇,这些乡镇都是抓住了整体新建的重要机遇,在确定乡镇的发展方向后,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从乡镇布局到建设格局再到产业发展都科学化、系统化地开展了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格局。郧阳区柳陂樱桃小镇则是在原有建筑布局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投入大批资金进行了全面的改建、整体装饰,整个小镇风格焕然一新、别具风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而对于其他的老牌乡镇来说,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有建筑格局和原有规划,难以突破。想要大手笔推进城镇格局建设,就必然面对土地资源匮乏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即便开展旧城改造、集中迁建,也会面对拆旧地块零散、拆旧复耕、房屋拆迁、征地补偿、土地供应集中的诸多问题,致使城镇化建设、移民安置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相对突出。再加上原有乡镇建设中公用配套设施的缺位,导致现有特色乡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城镇规划与特色建设不匹配。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制约并阻滞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三)同质化建设严重、差异化建设不明显
从我市现有的乡镇建设来看,我市各县、乡、镇特色建设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相邻、相近乡镇之间的差异化建设、差别化发展不明显。一方面影响了乡镇建设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也导致乡镇特色不明显,很难形成品牌效应,更难以成为后期乡镇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比如,仅以发展花卉种植、开展农业观光为主的乡镇,围绕十堰城区2小时车程以内就有张湾区的黄龙镇、茅箭区的东沟乡、郧阳区的樱桃小镇、安阳乡、鲍峡镇、丹江口市的土关垭镇、习家店镇等7个乡镇。虽然种植花卉略有不同,但主要还是以郁金香、菊花、桃花等花卉种植为主,无论是建设风格、发展品种,还是主要推介产品来说,都存在重复和雷同。相互之间缺乏互补,形成了同质化竞争,除了樱桃小镇、黄龙产业园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其他的诸如鲍峡镇胭脂谷、安阳花谷、武当花谷等,都存在着极强的季节性特点,缺乏有效的、持久的经济驱动。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小城镇特色路径选择因地制宜
合理的小城镇发展布局,既要符合各个乡镇客观的实际情况,又要从全局出发。要充分挖掘乡镇特色资源进行发展方向的科学定位,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带动城镇化发展。
规划的空间格局方面,可以在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沿革和产业发展环境,进行整体规划,便于提升规划的可行性。
思路方面的规划,一定要考虑本乡镇的地理格局、空间位置、产业发展方向等多面综合考虑,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业、商贸、居住、行政管理、绿化休闲等城镇功能合力安排并留有发展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与山水地利结合,顺应地理环境,量力而行。
规划的内容方面,要以各个乡镇的固有产业特色和历史人文传统为基础,从农、工、商、旅游等各个方面进行差别化设计、差异化发展,使乡镇资源可以得到整体的优化配置,即有利于经济的科学配置,更能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设施规划与特色建设要匹配
在特色乡镇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性、整体性和可行性。对那些缺乏整体迁建条件的乡镇,应该根据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建筑布局,将整体风格进行规划改造,不要盲目投资。对现有乡镇进行改造前,也需要在对土地使用率和建筑状况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对旧城镇进行战略性的规划研究和有目的的改造,在道路交通、绿化美化、公共服务区域设置、公众活动空间等系统性设施进行整体规划,保证系统协调和整体格局统一。
而那些已经有着明显建筑、居住特色的乡镇,也完全可以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的格局和形象、原有的绿化环境,突出其原有的特色,不至于让其论为格局、面貌基本相同的模式化城镇,避免最易泛行的“同质、同类化”现象,利用差异化、新鲜感及发展后劲来吸引适合的投资人及城市游客。
(三)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应当注重区域统筹
虽然我市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山地居多,大多数城镇被山水间隔。但在一些特定的区域,仍然存在着一些相邻、相近的乡镇,而且这些乡镇有着大致相同的人文环境、基本相同的资源环境,完全可以在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中进行区域统筹,形成合力,共促发展。这方面比较突出有丹江口市浪河镇、丁家营镇,这两个集镇原本就是地理相邻的工业镇,在当前发展中完全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和可能,尤其是现在武当山至土关垭一级路的贯通,在交通上将丁家营和浪河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将来浪河镇工业园区与丁家营工业园区沿土武一级路连续贯通完全可能,这就需要这两个乡镇在工业发展规划上打破行政区划的分割,提前进行科学统筹,资源互补、相互配合、共谋发展,力争将两个甚至多个临近乡镇的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并对周边龙山、盐池河等乡镇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这些相邻相近乡镇,都有统筹规划、协作共赢、抱团发展的可能,一方面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特色乡镇建设中的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