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奏意识对演唱影响的探究
2022-12-29邢延青
◎邢延青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演唱的关键所在。演唱之所以难,首先难在认知上。演唱技巧只是身体的肌理协调运动,并不是歌唱的主要问题,学唱的人更多的是不了解演唱的心理。许多唱歌的人想追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于是感觉成了最重要的东西,却忘了节奏才是最根本的。演唱的节奏源自生活,连带着呼吸和力量的转化,是需要用心体察、感悟的。只有培养起正确的演唱节奏意识,才能引导正确的演唱行为,并赋予演唱以生命力,从而将作品的意韵真正演绎表达出来。
一、关于演唱节奏的再认识
节奏不仅存在于音乐中,舞蹈中有节奏,书法绘画里有节奏,体育运动中有节奏,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有节奏,节奏是一个有虚有实,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通俗地说,节奏就是变化,长短的变化、顺序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快慢的变化、高低的变化、强弱的变化。
(一)节奏与呼吸。初学演唱的人通常会认为,呼吸是演唱的基础,是习而后得的技能,然而却忽略了呼吸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众所周知,唱歌是有感而发,即感性的成分居多,是初级阶段;而演唱作为专门的技能,是声乐学科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声乐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基础之上的,演唱相比于唱歌,更侧重于生理、心理、技巧与表演的综合性。初学演唱的人会将这两种不同的阶段混为一谈,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因此经常出现为了演唱的呼吸而呼吸的现象,这样势必会忽略呼吸应有的自然属性。演唱时,声有高低之分,情有轻重缓急,力有大小之别,这一切都与呼吸的快慢相伴随,归结到一点就是节奏。初学演唱的人有时会过分强调呼吸的演唱功能,造成对呼吸的过分注意,于是“假装呼吸”。唱得好,是演唱者在情感的起伏、节奏的快慢中让呼吸结合了自然属性,驾轻就熟而变得有规律可循。实际上,没有什么演唱的呼吸,呼吸本来就是来自生命和生活,这是常识。
(二)节奏与时间。小到一日三餐,大到为人做事,都离不开一个“打理”。所谓打理,其实就是统筹,它贯穿在我们所做之事的先后顺序、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时间的规划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对结果的规划,对节奏的掌握。统筹能力实际上与数学领域统计知识紧密相关,学习演唱的人大多没有注意到,演唱从音符到节奏都事关数学,计算很重要。例如,对于一首歌曲,演唱者首先要看作品的体量,然后要看作品的调性节奏,叙事在哪,抒情在哪,高潮在哪,最高音在哪,作者名谁,哪个时代,甚至是起承转合的安排,等等,这些都与时间的安排和统筹有关,演唱者水平和能力的发挥更是与单位时间内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密不可分。实际上,风格的不同就表现在演唱者的不同而已。当然,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作为演唱者,也不是所有风格的作品都能胜任,这是觉识。
(三)节奏与情绪。“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感受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有高潮,有低谷,有欢乐,有悲伤。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演唱能引起共鸣,有的人只停留在自然歌唱的阶段,根本原因在于对生活理解的不同,导致对节奏的控制不同。演唱的节奏也包含在作品里,它记录的是曲作者的情怀,回答的是为什么唱,唱给谁听的问题。声音通过节奏的变化,会变得更加感性,有韵致,更加具有幻化的效果,能使创作者、演唱者、听众同频共振,实现沟通,让演唱穿越时间、空间,产生艺术幻化的效果。一首歌、一部歌剧的不同,总是会表现在情绪变化的强弱和变化的复杂程度上。作品风格、题材的变化,除了语言,还通过演唱声音的大小、强弱和音色的变化,实现将听众从一种情绪状态转化为另一种情绪状态。节奏的运用能让思绪有顺序、有层次、有规律地连接,形成情节、场景和故事内容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总之,只有明确节奏意识,熟练运用多种情绪的转换,才能实现最佳的演唱效果,构成完美的视听意象。
(四)节奏与文化。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生产生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存在于特定群体之间的共同意识,即精神财富。例如人们工作目标的选择,工作方式的决定,创新与守旧的行为等,都深受文化规则的影响。演唱作为艺术文化,衡量的标准既潜又显:潜表现在文化中,包括行为、习惯、制度;显则体现在节奏的统一性上。演唱作品的歌词里有文字,演唱歌词需要的是语言,语言是节奏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标识。有灵魂的歌唱就是通过节奏将潜和显、风格与文化特性相缝合,不断接受民族话语的影响,感受处于隐约、模糊状态,但却富有创新意义或普遍存在的精神高度。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的深入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特别是原生态演唱更显露出勃勃生机,它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审美境界都引起了世界各国音乐创作者的关注。以演唱为主的原始音律形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音乐活动规模的扩大,促使人们的数理思维和审美需要不断提高,这一切都使演唱艺术专业化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民歌不再停留在附和整齐的劳动节奏,使人们的步调一致上,而是越来越融入精神和情感世界,并越来越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创造。
二、节奏意识对演唱的影响
演唱最能反映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和欲望。自我意识混杂在由人类的文化精神所形成的载体中,或爱慕,或失落,或昂扬,或洒脱,都会夹杂着个人经验在演唱中突显出来。而流行歌曲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能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渴望、憧憬、希冀,表达出或焦虑、或失望、或悲伤的情绪。演唱之所以高级就是体现在既简单又复杂的变化中:简单在于直抒胸臆,复杂在于节奏将身体的协调、情绪的起伏、时光的淘洗幻化成歌。
在作品的文本里,节奏有逻辑节奏和自由节奏之分:逻辑节奏是固定的,是死的,是表现作品整体风格的路标。自由节奏却包含在整体节奏和片段节奏的变化中。演唱中的二度创作行为会因人的感受不同而有所不同。当一个作品从文本变成现实音响时,我们通常会在整体上、前奏里保持轻柔、舒缓的节奏,再铺垫变化节奏,在高潮部分把节奏拉到激发情绪需要的速度。片段节奏中的小节奏也需要不断地变化,从而达到用节奏表现作品的目的。这种转换是隐秘的,有生命的,这也是音乐不能被其他艺术形式替代的关键原因。对节奏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演员和作品之间、演员和乐队之间、指挥和演员之间、指挥和乐队之间、乐队和乐队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合作是有讲究的,讲究在于节奏的契合,这恰恰是了解人、了解作品、了解内心的媒介。
节奏之所以重要,还在于由此产生的影响和导致的结果,错误的节奏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中国传统戏剧里,鼓点击打如果错了位,会导致台上的武生出现失误;而合唱形式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追求的也是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节奏所产生的凝聚力量。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加强对节奏的运用,让听众用感官感受到这个节奏,使自己的情感得以最合适的释放。所以,节奏是演唱产生力量的基础,节奏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节奏在音乐美学中的解释其实可以很朴素,很直接,这应该是通识。
三、节奏思维的培养
大量具有强烈表现力的作品,节奏的变化都是不同的,目的是让演唱更具沟通意义,使交流的需求得以实现,也更贴近语言的特性,所以会有音乐语言的属性。比如民歌,作品中的节奏来源于当地的方言和生活节奏,表现得好,演唱得真切,地方特色就愈加浓郁和饱满。当音乐出现,声音的节奏就会凸显出来,节奏运用得当,声音就会更加流畅。比如一个高位置的长音,会将人的情绪代入高潮,最终获得释放潜意识的途径。
(一)正确把握节奏,要用好三种思维,即:整体思维、叙事思维和悬念思维。整体思维,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把握整个作品的框架。在我们拿到作品时,要了解作品的体量,用视谱演唱来确定整个作品的呼吸和力量分配。初学者一般使用的是整体思维,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但正确的做法是,先确定整体风格,甚至可以先通读乐谱,按照情绪的变化来感受节奏的变化。叙事思维,就是根据曲作者在谱面上的情绪提示,做到作品与演唱风格的一致性,讲好故事。在创作时,曲作者使用文本,而演唱者使用音响,因此,节奏需要通过开端、发展、高潮、结束的音响来对应文本内容,做到起承转合。悬念思维,就是如何引发听众的好奇心。使用呼吸的强弱、长短、快慢,时刻保持音乐逻辑关系的悬念。通过节奏在每一个小结中构建悬念,通过不同的片段,不同的歌词,只透露极少的动机给听众,时刻吊住听众的胃口。可以说,歌唱家都会时刻保持着呼吸力量的悬念。所以,掌握了演唱思维,就掌握了演唱的节奏,也就掌握了演唱的灵魂。
(二)正确把握节奏,要注意在咬字、呼吸和情绪中的隐性节奏。咬字中的节奏,演唱作为人声唱出的带有语音的音乐,确定了这一音乐形式的依存性和独立性,它的依存性在于它要紧密结合语言的特性,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地来显示它的独立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语言就是说话,说话就是动作。有动作就有节奏,这种动作在节奏的控制下才能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咬字的动作和习惯,对歌唱与发声有突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不同语言的民歌演唱当中,对地方语言节奏习惯的把握直接影响演唱的韵味。所以,字好比是形,声好比是影,因为形影不离,故字、声也不能分离。呼吸中的节奏,由歌词而来,歌词是由词组、乐句、乐段组成,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连接全靠逻辑节奏和自由节奏来组织,又不乏灵活变化来实现作品的表达。声断气不断不仅包含语言的节奏,还有画面的节奏。字里有声,字里还有气,歌词读不好,呼吸就很难把握。实践证明,每一个气口的形成,都在语言节奏的意识里,只有掌握气息节奏,才能使演唱形成高、中、低音区声音的统一。情绪中的节奏,心理的控制能力,就是演唱的能力,它的隐秘性包含着对音准的控制、音量的控制、速度的控制、气息的控制,这些都属于音乐的动作,又属于音乐的智慧。有动作必有节奏,对情感表达的温婉、浓烈、慷慨,都与节奏的快慢相关,节奏慢就深沉,节奏快就轻盈。
(三)正确把握节奏,还需要高度关注生理和心理问题。节奏感是人类长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节奏感是建立在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的。对于教唱的教师来说,正确的演唱观念、科学的教唱方法、善良的内心应该是不能被忽视的基本条件,而对演唱心理问题的掌握则是解决演唱技巧问题的法宝之一。有的教师虽然唱得很好,但是对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解决演唱中的问题却略显不足,原因就在于此。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都要建立在健康情感的基础上,而非跳过心理和生理的和谐,只注重技巧训练。对于学习演唱的人来说,演唱涉及感受性的相关概念,容易产生主观臆想,而忽略阶段性的成长。比如对节奏的认识,不能认为演唱只要把咬字、呼吸、情绪问题搞清楚就可以了,其实有很多看似演唱技能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节奏问题而造成的。同时还要了解个人的生理条件,做出正确的选择,特别要避免出现违背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以及在效果上要求过高,在作品上求大,在声音上求响等急功近利的现象。
四、结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用来形容演唱技艺之精湛、感觉之精妙的悠然境界。然而现在演唱出现的问题是,很多学习演唱的人因为认识不足,而忽略了演唱技艺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发展,想直接获得余音缭绕之效果。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演唱赋魅已然成风,电声效果、话筒运用等无所不用其极,消解了人们对节奏的重视,对演唱技艺的重视。实际上,演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专业。年轻的时候有嗓音、有体力,技艺不过关可以喊上去;年纪大了就倾向于演唱体量较小、文化意蕴比较突出的作品;等进入老年,对抗声带老化的问题多体现在年轻时演唱方法的科学与否、文化底蕴几何、人生经历是否丰富、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等方面。艺术家的产生十分不易,还是应该以除魅之力,回归常识世界,这对演唱者来说是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