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后缺乳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22-12-29李华霞来玉芹

光明中医 2022年22期
关键词:缺乳乳汁乳房

李华霞 来玉芹

产后缺乳(Postpartum hypogalactia)指的是产妇于哺乳期内,乳汁较少甚或全无,也叫“缺乳”“乳汁不下”或“乳汁不行”。多发生在产后第2~3天至第7天,严重者整个哺乳期乳汁均不足,婴儿的哺育需求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成长更为健康,母乳营养全面能够为婴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提升智力以及减少婴儿患病几率,还可以促进妈妈与婴儿产生情感共鸣,加深母子间的情感互动。

据统计,在国内产后1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在47%~62%,产后4个月下降至16.0%~34.4%[1],下降趋势明显。究其原因,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是纯母乳喂养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剖宫产率上升、产后应用药物、营养不足、产妇乳房发育异常、精神紧张等均可导致母乳分泌不足[2],因此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西医对产后缺乳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母婴同室,早吸吮,乳头刺激,排空乳腺,食疗配合调护。补充营养,充分休息,按需哺乳。刺激催乳素分泌的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如舒必利、泰必利和留必利等)、催产素、甲状腺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氧氯普胺及维生素类等[3]。但此类药不良作用较大,疗效不甚满意,产妇存在担忧心理,依从性较差,故西医治疗产后缺乳尚未有疗效满意的措施。

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为后世留下大量宝贵经验。随着中医药发展潮流不断壮大,国内对产后缺乳中医药研究如雨后春笋,百家齐放,且中医药具有绿色安全,不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特点,颇受产妇青睐。众多的治疗方法不外乎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如食疗药膳与中药内服,各种各样的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耳穴、中药外敷、刮痧等。

1 病机

乳汁不下与人体气血津液、脏腑气机、痰湿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有云:“既产则水血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故无汁也”。《景岳全书·妇科》总结:“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可见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俱虚,津液匮乏,无法化为乳汁。其次,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乳房,故肝气的疏泄不当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影响乳汁的化生及运行。产妇精神紧张、情志不畅可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乳汁运行受阻。产妇素体肥胖或进食肥甘厚腻,导致脾失运化,聚湿成痰,精微物质无法化生乳汁。总之,此病发病机制可归纳为3点:①气虚不足,无以化源乳汁,多属虚证;②肝郁气滞,疏泄失职,乳络不通,乳不得下,多为实证;③营养过剩,脾失健运,脾气不能生清,反聚湿成痰,壅塞脉道,而致缺乳,多属虚实夹杂。

2 中医药疗法

2.1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论治,张灿菊[4]对于气血虚弱型的产后缺乳,采用通乳颗粒(人参、当归、黄芪、桂枝、麦冬、穿山甲、王不留行、寇脱、益母草、猪蹄等)治疗,乳汁分泌量明显增多,临床有效率达95.31%。刘佩珊[5]将56例产后缺乳产妇(气血虚弱型)按随机盲选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组予4个疗程的中药内服——补益气血通络下乳方(四君、四物、路路通、黄芪、王不留行、桔梗、佛手、炮山甲、漏芦、通草等),随症加减,治疗4个疗程后,对照组的PRL水平、乳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晚于治疗组(P<0.05)。朱颖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针对肝郁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患者,治以补益气血、补肾疏肝,予经验方催乳汤(桔梗、当归、路路通、柴胡、煅钟乳石、漏芦、小通草各10 g,王不留行、益母草、麦冬、鹿角霜、天花粉、黄芪各15 g,猪蹄2个),连服3 d,收效甚佳,复诊3次,奶量充足[6]。韩冰教授认为产后缺乳的病机其根在肾,其源在脾,其行在肝,虚者补而通之,以通乳丹调补冲任气血,健脾胃以滋化生之源;实者疏而通之,以下乳涌泉散疏肝解郁,通络下乳,如痰湿壅盛者可加法半夏、苍术、制南星、陈皮等燥湿理气消痰[7]。

2.2 中药外用中药外洗治疗产后缺乳气血虚弱证也可获得良好疗效,曾钦兰等[8]运用补气养血洗剂(黄芪、当归、益母草、艾叶、防风、丹参、荆芥、桃仁、川芎、红花、香附、炙甘草等)水煮泡脚,补益气血,健脾生乳,1次/d,2周为一个疗程,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总显效率显著升高,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韩艳荣等[9]运用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产后缺乳,中药内服予中药以下乳涌泉散,配合芒硝敷于两侧乳房,中药内服可养血活血,疏肝解郁,通络下乳,芒硝外敷可消肿散结,通络下乳,两者用药相得益彰,可兴奋脑垂体使其分泌更多的催产素和催乳素,刺激充足的乳汁排出。

2.3 针刺针灸是中医疗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备沟通脏腑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阳等作用,且具有安全性高、不良作用小、疗效显著、操作便捷等优势,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产后缺乳的治疗。针灸通过特定腧穴直接刺激相应的神经纤维,可调动神经递质兴奋性,进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机体发出良性的双向调节信号,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最终增加乳汁的分泌量[10,11]。具有通乳作用的穴位很多,如膻中、少泽、乳根、足三里、 中脘、期门、三阴交、太冲、气海、涌泉、肝俞、脾俞、下脘、肩井、关元[12],可根据辨证加减变化取穴。运用一些特殊方法如调气和胃针法治疗产后缺乳,从脾胃论治,调气和胃,此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13]。腹针运用引气归元法,针刺双天枢、双大横、双滑肉门、双气旁、双气等穴,治疗后乳汁分泌量、乳房充盈度及人工授乳量的积分变化均有明显变化[14]。陈枫[15]采用针刺联合自拟通乳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对照组治疗方案是单纯的中药内服(自拟通乳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后观察组乳房充盈度、产妇泌乳量、乳汁质量及婴儿排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临床上对于产后缺乳产妇予针刺联合自拟通乳汤加减治疗的疗效令人满意,既能提高其泌乳质量,还能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

2.4 推拿推拿疗法在产后缺乳的外治方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气行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有效改善缺乳的症状。通过经络辨证及穴位辨证,运用揉、按、推、点等手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乳房,通过刺激局部经络腧穴,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减少泌乳素抑制激素的释放,可显著提高产妇血清催乳素水平,从而促进乳汁的合成与分泌,并能降低产妇乳房胀痛发生率[16]。循经推拿并重点刺激特定穴位有助于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理脏腑虚实,主要经络如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冲、任脉。胡蓝等[17]通过乳房按摩护理联合艾条悬灸和常规护理疗法对900例产后缺乳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观察发现按摩联合艾条悬灸相比单纯常规护理,治疗后始动泌乳时间更短,泌乳量更多,子宫复旧情况更佳,奶粉喂养量及次数均减少。李淑女[18]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针药结合按摩手法对产后缺乳及相关症状的影响,对照组予中药口服 +手法催乳,治疗组予中药口服+手法催乳+针刺,2个疗程后(14 d),治疗组治疗气血虚弱型和肝气郁滞型产后缺乳的治愈率均高于治疗组,可见联合应用中医疗法对增加产后缺乳的泌乳量有理想的疗效。

2.5 耳针根据全息理论,全身的经络脏腑组织在耳部均有反应区,耳部与十二经脉密切相关。耳穴压豆可通过调控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刺激激素分泌,而达到疏通经络、通经下乳的功效,也因其无创无痛、操作简单等特点产妇接受度高。邓修绚[19]采用耳穴压豆治疗产后缺乳,在耳部胸、肝、内分泌、脾、交感穴等反应区上贴王不留行籽,嘱咐患者每个部位按压1 min以上,每天按压3~5次自觉酸胀痛即可,可有效改善产后缺乳情况,提高泌乳量及PRL水平。李梅芳[20]运用耳穴压豆治疗产后缺乳也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首先在耳穴上寻找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酸胀痛明显的位置,保留3 d,每天上下午由患者自行轻压药籽各1次,以施压部位轻度微酸痛感为宜,此疗法患者满意率较高。

2.6 刮痧刮痧具有活血化瘀、益气扶正、疏肝理气的作用,故治疗产后缺乳肝郁气滞型效果颇佳,可疏通经络气机,减轻乳房胀痛,缩小乳房硬块,促进产后的乳汁分泌,保证新生儿营养供应[21]。林丹等[22]在局部穴位如膻中、乳根、脾俞、肝俞、肾俞、少泽、合谷及足三里等部位进行刮痧,或者配合低频脉冲电治疗法疏通乳腺管,有效增加乳汁分泌[22,23]。

3 讨论

中医药在产后缺乳研究方面,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①临床研究设计不够合理,样本较少,研究对象未区分剖宫产和顺产产妇,对研究结果产生了一定偏倚性。②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尚不统一,观察指标繁多,没有统一标准。③缺乏后期或远期随访,无法了解疗效的持久性。④缺乏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动物研究以及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对于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因此,中医药学者应更深入地探寻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作用机制,规范临床和实验研究,掌握科学的统计分析,建立健全诊断分型标准,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标是医者共同的愿望。

猜你喜欢

缺乳乳汁乳房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汁点目需谨慎
五行音乐疗法用于剖宫产术后缺乳的可行性探析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牛奶是从哪里来的?
长着乳房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