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研究探索*

2022-12-29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余京津

区域治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协同心理健康心理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 余京津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教育内容后(石变梅、马建青,2018),两者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及其结合问题等便成为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特点等,前者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增强个人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适、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而后者重点是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等,虽然具有共通的地方,但并不能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它们又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存在大量的交叉,两类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学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视多领域、跨学科教育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具有天然内在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创新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新思路。在提倡“1+1>2”的协同理论指导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在本质上是可行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处事态度,有利于其踏入社会后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使其在走出心理层面的迷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等方面做得更好,从而提高大学生涯的适应能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逻辑

(一)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专门就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课程思政”便是对二者关系的有效回应,它要求所有的课程都应深刻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成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有力抓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协同的可能性,它们都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在课程思政理念的统领下,共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双提升。

(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根据协同创新理论,目标一致是实现协同的重要前提条件。整体系统中的各元素、子系统统一于整体的一致目标时才能优化组合实现协同最优效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德育”系统中的不同元素,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点主要是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以规范、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政治意识、法律常识等为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倾向于关注个体的内心发展(朱韩兵,2020),主要以增强自我意识、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虽然两者具体目标和教育功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群体,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人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最终统一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共同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教育目标。

(三)教育功能的互补性

在当代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发挥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张科,20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只强调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的结合,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层面困惑,就是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工作基础。从学生个体层面看,思想层面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包含了心理方面的元素,解决思想问题也需要把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切入点,并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的学生教育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教育层面,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的思想意识在大学形塑阶段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

根据协同创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协同创新是指两者通过整合实现学科间优化创新和互动协作的过程。在做好两者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规划上,需要厘清认识误区、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又有哪些协同合作的重点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育目的的协同

为了构建有效的协同模式,首先就要协同两类教育的教育目的。整体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进而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是协同教育目的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在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当加入心理健康普及、人文精神关怀等内容,根据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引入适当的思政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规律,从课程思政的要求出发,在教授心理卫生健康相关知识的同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交等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心理困扰和问题,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整,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得到有效协同,那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理性处理人际交往、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格独立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心智健全的大学生。举例来说,对于笔者所在高校的大一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刚踏入大学时的节点特征针对性开展教育。大一学生来到新环境的迷茫、周围新的人际关系、与高中不同的管理方式等各种压力来源都需要得到重视,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还可以结合飞行员的职业特殊性引入民航职业道德和准军事化作风纪律要求的重要性,促使学生为接下来面临的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业要求做准备,尤其是做好独立解决困难、面对挑战的准备,在相应的教育工作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得到提高。

(二)师资队伍的协同

有了共同的教育目标,还需要创建两类教育师资队伍协同的良性运行机制。在很多高校,两者的师资建设过程中都会出现教学人员结构的交叉、重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思政教育类教师兼职承担。为了实现协同师资的目标,需要打造一支两类教育师资互补的相对统一管理的专兼职结合师资队伍。这样既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从事人员具备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心理学视角,从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也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使他们能从整体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把握其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偏“学术性”、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摸索的问题。只有在这种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建设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心理健康理论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提升两者的结合度,实现两者的协同创新,发挥应有的协同育人作用。

(三)教育内容的协同

其次,还要对两者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和协同。虽然它们的教育内容有所不同,但也存在内容上的共性、互补和内在的联系。人的思想和心理都属意识范畴,都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两者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社交、工作、情感等现实生活方面的困惑,寻找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内容。心理问题是一个人思想观念问题在心理层面的映射,大学生心理状态会受到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显著影响,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基础。同样的,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其思想观念的塑形,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条件。据此,在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上,要根据当下“三全育人”的教育大背景,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培养目标来展开。这就需要对两种教育内容进行整合规划,实现“知识共享式沟通”。具体说来,可以在前面提到的协调两种教育的主管部门规划下,将它们的学科理论基础、教育观念、教学技术、教学资源等相关内容共享给两类教育工作者,并组织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最终达成协同创新的共识。

(四)教育方法的协同

在协同教育目的、师资、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两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协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各具优势和特点,这些方法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都是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这就要求在实际学生教育工作中,两类教育工作者积极借鉴、整合双方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并灵活运用于教育实践。在协同教育过程中,首先找到两者都以课堂这一传统教学空间为主阵地且借助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共性,进行优势的相互借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心理剧、角色模拟、心理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得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中的人际交往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史济纯,陈玉民,2011),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借鉴这种模拟情景或创设情境的团队活动形式,鼓励新组成的团队成员之间打开心门,积极参与相关主题讨论,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氛围。另外,在学生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也可以分场合地合理借用心理咨询方法,在谈话、沟通等过程中运用专业技巧,让这类教育体现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设置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实践环节,再在其中穿插理论说教,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可以积极借助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解释心理健康概念,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干预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两种教育方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实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实践探索中,很早就有学者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德育系统中,即建立一种“双元结构”操作机制(詹小平、丁立平、黄任之,2011),把思政教育-心理沟通平台下沉到教学部门所属的二级单位,在每个二级学院或者系、部都建立“心理沟通室”。由于不属专业性的心理咨询,这些二级单位其中的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都可以参与这些相对不属于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和沟通工作,以此来解决学生的部分思想问题和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同时,各心理沟通室要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布局。

笔者所在高校二级学院就开展了类似的创新实践,以心理辅导站的形式。它的建立初衷旨在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充分发挥本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具有的教师资源优势(学院拥有心理学教研室),拓展本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渠道。心理辅导站由学院辅导员工作室来负责运营和管理,对本院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入学适应教育、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预防等工作,切实提高本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该心理辅导站以服务心理困扰学生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开展日常工作和心理活动。辅导站站长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负责统筹安排站内工作计划和实施;副站长由应用心理学专业辅导员担任,负责学生排查和心理报告总结等工作;成员10名左右,负责日常个体与团体咨询等工作的具体落实和执行,均由学院专职辅导员担任。心理辅导站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开展日常个体与团体咨询工作。为学院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同学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每学期在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组织2-3个团体心理工作坊。2.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工作。组织“团队建设”等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促进新生班级凝聚力形成,提高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结合学生中队对新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对需要的同学提供积极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对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按时回访跟踪;针对新生常见的宿舍关系不和、入学适应不良、厌学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和心理讲座。3.开展心理委员等培训工作和服务站队伍建设。做好对心理委员、心理学专业同学和部分学生干部的心理知识培训工作;组织辅导站工作人员定期召开案例分析会,聘请心理专家到校指导培训或组织到校外参加心理培训、学术会议等。4.各类心理活动组织开展的指导工作。为院团委、各学生大队、学生中队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方案或计划提供指导和建议。5.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实施特质学生每月排查制度,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并在学院内实施“辅导站—学生队干部—心理委员或学生干部”三级工作体制,辅助各学生队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工作;根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实际和要求,制定有学院飞行技术专业特色的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案;依据日常咨询记录和排查结果等形成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完整的飞行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报告。6.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方向的研究工作,力争实现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方向上较为系统、全面的描述。

从目前整体教学改革趋势看,课程思政理念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各类学科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而且在教育内容、师资、方法、目的等方面都具备协同的可能性和有效路径。在探讨理论路径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下沉到基层教学单位并与校级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紧密联系的心理辅导站等实践,是在考虑高校现实情况下的整体育人模式,此类实践功能的发挥和改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协同心理健康心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