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帮扶贫困生阻断贫困代际的路径*
——基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贫困生的调查数据

2022-12-29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黄丹华叶盛芳

区域治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生学业资助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黄丹华,叶盛芳

一、研究缘起

贫困代际传递指“贫困及其致贫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辈传递给子辈,并使子辈重复遭遇父辈贫困境遇的过程”[1]。而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教育起到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水平,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的作用。高校是大学生通往就业前最重要的教育阶段,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如何发挥岗位职能、解决贫困生所需、帮扶贫困生成长成才成为笔者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了解贫困生存在的困境与需求,强化辅导员与贫困生间的联系,探讨辅导员解决贫困生难题的方法与路径,帮助贫困生成长和蜕变,阻断贫困代际。

二、贫困生的困境与期待——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年3月,笔者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中的困境与期望。此次共发放9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94份,有效率为99.3%。贫困生的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家庭基本信息、个人消费情况、学习情况、业余生活、就业期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度、生活期待等方面,共计58题。在分析调查问卷后,随机抽取50名贫困生进行相关访谈,得出以下几方面数据:

(一)学业帮扶期待

学业是每位学生求学期间的重要内容,承载了学生和家长较大的希望。问卷中的学业涉及学业期盼、学习情况、学习压力、学习问题、求助对象等等。对于学业期盼,96.42%贫困生认为学业能改变家庭命运,50%贫困生认为学习好能实现就业。因此,学业与人生的命运和工作有着较强联系。因基础差异,近66%贫困生的学习成绩位于班级中等水平,40.72%贫困生认为学业存在困难,可提升空间大。针对学业不突出且诉求帮扶问题,在自我解决、求助同学和求助辅导员问题上,65.77%贫困生选择向辅导员请教。通过数据统计和访谈了解,贫困生认为学习能改变人生,但大部分学业情况不理想,存在诸多困惑,并更倾向于向辅导员寻求帮扶。

(二)就业帮扶期待

无论是本科、大专还是其他教育,就业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衡量教育效益的重要因素,成为改变贫困生家庭生活现状的一个重要方式。问卷的就业帮扶涵盖就业规划、就业方向、渴望帮扶内容和寻求帮扶对象。在人生目标问题上,大部分贫困生认为有明确的个人目标或生涯规划(81.1%)、明确的就业方向或职业方向(70.81%)。当职业生涯迷茫时,76.17%贫困生会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并期待不同的帮扶内容:就业岗位(38.81%)、就业技巧(30.98%)、就业信息(18.01%)、应聘需求(12.20%)等等。由此可见,贫困生需要就业帮扶,更趋向于辅导员为其提供就业指导,通过明确的就业规划和就业岗位改变个人现状和家庭情况。

(三)困境帮扶期待

根据问卷,贫困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和压力源于经济困难、学习薄弱和就业压力。经济困境体现在家庭收入低、生活费低和文娱消费少;学业薄弱体现在成绩处于班级中等行列和存在学习困难;就业压力体现就业信息和就业期望。面临困境时,82.21%贫困生认为辅导员能提供各方面关心和帮扶,生活主要体现在61.63%贫困生期望与辅导员解决人际关系,62.64%选择向辅导员求助解决受挫事件,66.22%学生寻求解决心理问题。显而易见,贫困生会遇到更多困境和压力,也希望辅导员能予以帮扶。因此辅导员应关注贫困生困境,解决学生问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为例,贫困生在学习、就业和生活上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他们期盼有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辅导员成为寻求帮助的主要群体。他们期待通过帮扶,提升学习能力、推动就业解决和解决生活困难,使自身有能力改变个人的人生和命运,进而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辅导员精准助力贫困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行性路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2]。因此辅导员要运用思政教育方法,借助思政教育规律,准确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聚焦学生的“潜能开发、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观念( 文化)转变、意识增强”[3],开展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根据贫困生存在的困境,在精准视角下,辅导员可从经济、能力和服务方面解决学生的学习、就业和生活困难,做到精准帮扶和精准育人,帮助贫困生改变自身和家庭困境,最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精准化经济资助,提供基础保障

作为贫困生,最大的挫折与自卑是经济困难。解决了基础的物质匮乏,贫困生才能全面提升自己,有能力改变家庭状况。辅导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精准资助与物质帮扶:第一,熟悉贫困生资助工作。辅导员认真学习和解读资助政策,了解不同类型资助政策的申请条件、资助金额、发放时间等,及时为贫困生提供咨询和服务,保障每个贫困生得到精准的资助。第二,精准开展资助工作。在了解资助政策后,辅导员“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整合贫困生数据库信息,实现贫困生数据的动态管理”[4],切实了解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为不同的贫困生提供不同的资助,保证资助工作的正确性。第三,培养经济独立能力。在勤工俭学和有偿兼职上,辅导员们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岗位锻炼平台,帮助贫困生有能力实现经济独立,增加经济收入。通过三大帮扶方案,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家庭的脱贫提供基础保障。

(二)精准化能力提升,增强向上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经济帮扶,辅导员可以帮扶学生提升学习、就业和可转移能力,提升贫困生的个人能力。

1.聚焦成长,精准帮扶提高学习能力。面对学习成绩中等的贫困生,辅导员应做好贫困生学业帮扶,帮助其成为动力强、成绩优、能力强的学习型学生:第一,提升贫困生学习驱动力。辅导员工作重在积累,辅导员可将往届贫困生的励志故事融入始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以“同伴”榜样激励贫困生的学习动力;开展学风讲座,引导贫困生制定学习目标、落实学习计划、反思学习成效;设立专项贫困生奖学金、进步奖和表彰会等,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升贫困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第二,建立贫困生学习动态库。根据贫困生数据库和考勤表,辅导员建立学习动态反馈表,统计每位贫困生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出勤情况和上课情况,及时掌握和关注贫困生的学业状态,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习帮扶提供可行性路径。第三,设立贫困生学习助力圈。高校辅导员应发挥党建引领、榜样力量和专业优势的作用,建立以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党员、奖学金获得者和贫困生为主体的学习助力圈,“成立班级互助小组,实施学习标兵、学生党员、学生干部”[5]的一对一帮扶制度,指导贫困生学习,提升学习成绩;邀请贫困生参与专业技能比赛,增强专业竞争力。通过学业帮扶,提高贫困生的学习成效,为提升学业成绩、保证更好就业和改善家庭状况奠定基础。

2.聚焦安稳,精准帮扶就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6]。综观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辅导员更应关注就业大军中的“重点对象”--贫困生的就业情况,实现全面化和个性化、阶段式和全程式的帮扶:第一,结合课程提供就业知识。辅导员担任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二的就业课兼职教师,为贫困生提供就业类知识,帮助贫困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给予精准的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第二,搭建平台提升就业能力。大三阶段,辅导员利用分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各类群,及时发布实习和就业渠道。联动教学部门,为在校生提供精准、适宜的实习单位和就业岗位。基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建档立卡、“滴灌”帮扶”[7],根据贫困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精细和个性化就业帮扶,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总之,辅导员通过给予就业知识和提升就业技能,“由‘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换”[8],切实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3.聚焦发展,精准帮扶可转移能力。根据百度百科,可转移能力是“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如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创造力等等。辅导员应创造机会和设立平台,依托不同的思政工作内容,培养贫困生的可转移技能:鼓励贫困生参与活动,锻炼和提高个人;鼓励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通过任职与锻炼提升贫困生的沟通力、组织力、管理力,为今后的就业和人生打下基础;鼓励参与专业技能竞赛,提高贫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真准备活动的能力;鼓励参与志愿服务,加强实践锻炼。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可转移技能,提升个体竞争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添砖加瓦。

(三)精准化服务育人,实现内涵发展

在实现经济和能力的外在帮扶后,更需要内化的、持续的、有效的精准帮扶。

1.品德服务育人。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大背景下,辅导员的精准帮扶不能停留在经济与能力帮扶上,更应融入养德育人;不仅扶贫,更要扶心、扶志。在高职教育中,辅导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和勤俭向善,应将榜样育人、感恩教育、品德培养、“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志愿服务”[9]融入思政教育中,引导贫困生强信心、能自强、有自立。生活中,开展谈心谈话,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表扬鼓励,让贫困生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增强努力改变命运的意识。建立互帮互助,鼓励优秀的励志贫困生帮助其他同学,增加个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利用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榜样评选等活动推动感恩教育,肯定个人价值。

2.心理服务育人。因家庭经济情况,部分贫困生极易产生“焦虑与敏感、偏执与仇富、自卑与虚荣、妒忌与自暴自弃”[10]的情绪和心理,辅导员更应关注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关怀。辅导员需掌握丰富的心理知识和谈心谈话技巧,及时开展心理工作;发挥学生干部作用,更好地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早干预与疏导;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建设,以心理特色活动引导贫困生养成乐观、自信的品质,融入群体并形成积极心态,例如心理建设月、团体辅导、个体辅导、心理趣味活动、心理美文推送等。通过辅导员实施的心理服务育人,锻炼学生的不成熟、完全的心理品格,使贫困生能勇于面对困境,锻炼学生优秀品质。

3.就业服务跟踪。就业服务精准,体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在大学生毕业前期,辅导员应及时关注贫困生的就业状态与动态,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全方位跟踪指关注贫困生不同状态下的就业辅导,提供持续的跟踪帮扶。对于未就业的贫困生,辅导员可根据贫困生的情况,开通绿色通道帮助就业,开展就业工作指导,实现一生一策的精准帮扶。对于毕业后的贫困生,辅导员们阶段性地联系学生,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关注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对于毕业几年又处于待业的贫困生,辅导员应为他们提供相应帮助,实现贫困生的再次就业。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服务跟踪,切实保障贫困生的稳定就业,提高学生的经济能力,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四、结语

资助和帮扶是一项有爱的育人工程。辅导员要发挥个体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要以全新视角不断思考和进步,提升个人的资助和帮扶工作水平;要洞察贫困生的各方困惑,实现精准化的经济资助、能力育人和服务提升。通过开展精准的扶贫、扶智、扶志一系列工作相结合,辅导员力促保障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提升各方面素养,推动稳定就业,保障家庭的经济稳定,最终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猜你喜欢

贫困生学业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35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