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教背景下教学反馈评价实施现状的定性分析〔1〕

2022-12-29王言之费娇娇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文献评价

王言之,费娇娇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2.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缔传统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就医学院校而言,输送新一代医护人才的社会责任也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一定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师生沟通度低等种种弊病,在此背景下,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巴林特小组教学[1]、督导式教学[2]、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3]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和实践。教学反馈评价是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一套信息传递系统,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接收的信息进行转化、归纳及回授,教师则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判断教学工作的状态,进而修正、调整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案[4]。近年来,教学反馈评价法已被用于临床、护理、康复等各个医学专业学生的带教中,展现出较好效果。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分析国内医学教育中教学反馈评价法的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以2016年1月—2021年12月为检索时限,以“教学反馈评价”“评价与反馈”“反馈式教育”及“teach-back”为主题检索词,系统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公开数据库的研究论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教学区域为国内,论述语言为中文;教学内容为医学相关主题;教学对象为临床、护理、预防、康复等医学专业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亦包括处于规范化培训阶段的住院医师;有明确的实施效果、观察指标及统计结果。

排除标准:教学主题与医学不紧密相关,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教学对象非医护专业,如来院患者及其家属;文献重复发表或不可获取;文献类型非实验性研究,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法和统计结果,如综述及述评等。

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分

根据主题词及纳入排除标准,由2 名研究者分别独立完成文献的收集和归类。应用Notexpress软件进行查重,排除与医学教育主题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对于纳入与否存在分歧的文献,借鉴所在科室高年资主任医师的意见做出一致决定。初步筛选完成后,2 名研究者进行后续的信息提取和资料整理,并互相抽查准确性。确认无误后,按以下标准对筛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分。第一,教学模式:有明确的定义及实施细则记2 分,仅有其中一项记1 分,否则为0 分。第二,研究方法:设立对照组进行教学效果比较记1 分,未设立对照组记0 分。第三,教学对象:学员人数(含对照组)达30及以上记1 分,否则记0 分。第四,反馈时间:对反馈评价有明确时间表述记1 分,实施时间或频率不详记0 分。第五,实施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考核成绩、学生评价、学生满意度等多项指标记2 分,仅含考核成绩或学生评价一项指标记1 分,观察指标表述不清记0 分。各项得分累加即为文献对应的质量评分,总分为7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梳理并归纳我国医教背景下实施教学反馈评价法的典型项目、教学对象、反馈频率及效果观察指标,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其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2 结 果

2.1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初筛得到相关文献868 篇,排除重复及无法获取的文献120篇,浏览题目及摘要后排除与医学主题无紧密关联的文献389 篇,阅读全文后排除综述类文献及其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46 篇,进行质量评分后排除低质量文献2 篇,最终纳入研究文献11 篇。其中,7 篇的教学对象为临床专业学生或住院医师(含中医),4 篇教学对象为护理实习生/实习护士;采用教学反馈结合微课或视频模拟教学模式者2 篇,其余为单一的教学反馈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均不低于5 分(见表1)。

2.2 教学反馈评价法教学模式的优势

2.2.1 交互性

传统填鸭式教学中,“教”的主导地位被过分强调,“学”的主体地位则被相对忽视。当教学被简化为单方面的灌输,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滋生和教师教学热情的消减。而教学反馈评价法中的“反馈”即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以马慧娜和刘洁[13]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开展师生双向反馈评价教学实践,在带教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就带教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沟通,提升了配合度与理解度。教学反馈评价法构建了一种友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交互性对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

2.2.2 兼容性

有别于传统的PPT讲演,教学反馈评价法的信息传递可有多种表现方式。张德春等[7]、吴州丽等[15]将教学反馈评价法与微课及情景模拟结合,即体现出教学反馈评价法的兼容性。以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例,教研组预先为学员准备体格检查及无菌术微课视频,学员通过微课了解教学重点并回答相应问题。一方面,教师团队可以及时通过学生的回答获知其掌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重复播放微课视频以便理解。教学反馈评价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组合具有协同效应,良好的教学设计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此外,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2.3 灵活性

为了调配任课人员,突出学习重点,各教研组往往在课程开始前明确教学进度表,对每个章节的课时分配作出固定安排。国内医学课程普遍呈现内容多、课时少的教学困境,受课堂时间的限制,部分章节可能被划分为自学内容不予讲解,为学员日后的诊疗工作埋下隐患。而教学反馈评价法的反馈是动态反馈,学生提出疑点后教师可实时调整教学计划,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二次整合,宏观调控教学进度,使其与学生接纳能力形成良好的匹配。

2.3 医学教育中教学反馈评价法的发展趋势

2.3.1 评价渠道多样化

软件技术的完善为教学反馈评价法提供了更多可能的渠道,除了传统的纸质问卷和面对面访谈外,各院校自主研制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微信小程序及问卷星App等均不断被投入使用,后者相对前者而言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的保护。将学生意见传递给教师也有多种路径,可根据不同教学团队的倾向性及个人习惯选择短信、邮件[5]或专用系统。

2.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一般概念上的教学评价在师生间双向开展[13],而随着国内医学教育步入正轨,近年来全方位反馈评价法[11]被提出和应用。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规范化培训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实习护生或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过程需要参与的团队相互协作,部门主管、上级医师、同事及患者均是规范化培训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以多元主体实施的评价取缔单一的自我评价或师生互评,可综合反映教学效果并增强师生的社会认同感。

2.3.3 评价指标系统化

为方便学生评价教学满意度,教研组往往自制教学反馈评价量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教学评价。鉴于量表的科学性与评价的有效性存在明显关联,“设计”“内容”“方法”“特色”“效果”等多个指标被引入,以丰富评价维度。此外,以朱磊等[9]为代表的团队将教员同行的评价得分与学生评分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的方法检验,从统计学角度完善了实验设计。

2.4 教学反馈评价法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4.1 教学双方不重视,无效流程走形式

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方法,教学反馈评价法一般不与学生分数或教师绩效直接挂钩。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或忽视其重要性,与教师零交流,甚至参与问卷调查时存在一定的糊弄心理,不能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此外,当教学团队不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出相应调整时,同样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鉴于教学反馈评价法的有效开展需要师生双方的协作配合,院校在实施教学反馈评价模式前,应对其意义进行讲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4.2 通道开放不及时,意见传递有迟滞

以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其本科教育可分为三年的在校教育阶段和两年的在院教育阶段,前三年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通识课程及生理学、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后两年则以见习和实习为主。通识课程是有固定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小班教学,而临床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分配给各个见习医院,由在职医师轮流按课时开展授课活动。部分院校在教学进度全部完成后开展反馈评价,但由于学生存在回忆偏差,难以将各个课时与任课教师一一对号,导致评估反馈的准确性降低。相对而言,在授课过程中及每节课后开展的及时反馈评价[10]可规避此类问题,但对师生双方的响应度都提出了一定要求。

2.4.3 评价系统不智能,信息筛选耗时间

一般而言,以问卷调查形式开展的教学反馈评价法最终由教学秘书进行汇总统计,虽然统计软件及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能实现对学生打分的数据处理,但对于文字形式传递的反馈意见,仍需教学督导逐条归纳核实。此外,部分学生与授课教师或存在个人矛盾,导致在评价阶段恶意打分。为提升工作效率、排除个别干扰因素,抓取词云、合并重复意见、剔除恶意评论的功能模块有待添加。

3 讨 论

教学反馈评价法既包括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动态调整,也包括师生双方及其他主体的评分。“反馈”强调形成良好互动、优化教学的效果;“评价”则突出评估实施效果、建立多方认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学员或因接受度低、落后于教学进度而陷入越学越吃力的负反馈困境,而在教学反馈评价模式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表达的信息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教学模式迭变的背后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以教学反馈评价、巴特林小组模式、督导式教学等研究热点为切入口,反观全局,可见国内医学教育从搭建框架的初级阶段向提质增效的高级阶段发展。此外,医学教育的对象也不限于医学专业学生,来院患者、患者家属、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的健康宣教均可被纳入医学教育的宏观范畴。郝娜等[16]采用教学反馈评价对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干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并可缓解其负面情绪。在确保实时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教学反馈评价法在医学教育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等软件技术的更新,教学反馈评价的开展有望走向常态化。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文献评价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