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爱凌 与偶像饥渴症

2022-12-28曹林

青年文摘(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谷爱凌滑雪偶像

毋庸置疑,北京冬奥会让谷爱凌成为人气顶流。铺天盖地的文章从各种角度阐释她成功的原因,“兔妈”教育方式、海淀补习、10小时睡眠……面对很多父母拿谷爱凌说事,孩子们的反应却很冷淡:要不你先努努力,学谷爱凌的妈妈考上北大?

怼得也不是没有道理。朋友圈里那些膜拜、揭秘和阐释谷爱凌成功的文章,没有一篇是孩子学习的视角,无一不是家长规训的角度,带着浓浓的爹味、妈味。“谷爱凌热”可能并不是年轻人的热烈,而是家长的热烈。焦虑的家长随时发掘着“别人家的孩子”,当成“鸡”自家孩子的成功学资源。

一个学生的吐槽很有意思:就不能好好看一场比赛吗?就不能把她当成一个优秀运动员去赞美吗?谷爱凌最后那一跳多么美、多么惊心动魄,为什么非要把她变成一个教育其他孩子的“别人家的孩子”?

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无奈地对我说,他很不喜欢这种感觉——自己考上北大,成了整个家族其他孩子的“噩梦”。每次有父母教育孩子,必然会把他抬出来——你看人家如何如何。不知道谷爱凌会不会有这种“成为其他孩子噩梦”的不自在感,我知道的是,起码作为孩子,在听到“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训话时是很排斥的。

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了一篇评论作业,一个学生为了训练写作能力,也因对几个热点都有表达欲,交了三篇评论让我点评。她交作业时特别附了一句话,让我千万别在课堂上说她超额写了三篇,她就是想“多写多被修理一下”。我理解,她是担心那种表扬会加剧给别人带来精神负担的“卷”,就像如果表扬了作业字数或论文长度,会带来字数之卷一样,容易让别人反感。

教育是什么?记得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说过,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可我们很多家长却热衷于寻找各种偶像,盯着各种“别人家的孩子”,努力把孩子塑造成“最好版本的别人”,这可能正是很多孩子反感大人谈谷爱凌的原因。

大人不关心成长,关心的只是成功,成功就是一切。成功成为一面美颜滤镜,美化名人过去的每一段经历,用庸俗的苦难辩证法过度阐释名人经历的失败、奋斗和努力,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看作成功的铺垫。以“努力就能成功”这个简单而虚假的因果关系,遮蔽对个体成功起重要作用的偶然性因素,比如,运气和贵人相助、特殊情況等,从而在“幸存者偏差”中忽略了个案后的普遍规律。

问题就在于,这种成功学主导的偶像饥渴症——不断寻找偶像,不断被成功所困,困在被他人所卷的焦虑系统中,会让人迷失自我。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这种教育需要去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掘其兴趣,陪伴孩子成长,尊重孩子所爱,给每一个进步鼓掌,在他眼神中闪出兴趣之光时给一把推力。

美好的教育场景,不是父母给孩子推送谷爱凌多优秀、多值得学习的文章,而是跟孩子坐在一起看比赛,听他讲自由滑雪那一跳多酷、多优美,讲做自己热爱的事多美好。让孩子自己去喜欢谷爱凌和自由滑雪,敢于去挑战和突破,而不是家长在那儿说“你看人家”。

孟南平//摘自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微信公众号,小黑孩/图

猜你喜欢

谷爱凌滑雪偶像
赞谷爱凌
我的偶像谷爱凌
谷爱凌:“自信是可以学来的”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冬来啦,滑雪去
偶像报
嘿,一起去滑雪吧!
滑雪,冬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滑雪
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