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任务群实践的小学语文课堂重构

2022-12-28杨冬周舒悦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杨冬 周舒悦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以学习任务群重构小学语文课堂,遵循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单篇课文走向主题情境,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从碎片化走向任务群,以此理解课程组织的重构。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主题情境;跨学科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想。从整体上看,学习任务群充分协调与融通新课标精神、教学的设计、教材的运用实践这三者的关系,引领语文课程转型升级。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表述将学习内容直接指向核心素养,指导教师把“用语文做事”的核心素养融入课堂。

一、从单篇课文走向主题情境

(一)单元整合

立足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强调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找春天》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体裁各异,有古诗、散文,还有童话故事。课文表现了春天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尽显春天的美好。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找春天》课文为主,本单元其他课文为辅,补充学习资源《笋芽儿》。

根据对单元选文、口语交际、园地内容的分析,教师可以确定该单元的主题情境是“走进春天,观察春天”。这一单元的单元要素是“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古诗二首》“朗读课文”中渗透了“注意语气和重音”的要求。《找春天》出现了如“读下面的句子,试试怎样读更好”等侧重于重音的训练。《开满鲜花的小路》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读好语气和重音。口语交际中“注意说话的语气”这一要素,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交际需要练习说话的语气。语文园地一“字词句运用”第二题同样引导学生体会重音的作用。“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基础。教师可针对“朗读课文”这一任务,纵向贯通第一单元“春天”的选文,设计一个关于朗读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下页图1)。

(二)学科融合

教师可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如通过唱、画、演、写、做,把心目中的早春之景展现出来。

1.与美术绘画教学相融合

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找春天》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动态十足的早春画面,突出了春天到来时孩子们激动喜悦的心情。课文第4~7自然段用相同的句式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探”“一朵两朵”“吐”“叮叮咚咚”这些词语,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早春景象。课文以“眉毛”形容刚刚出土的草芽,以“眼睛”凸显野花的明媚,以小小的“音符”描摹树木逢春初吐的芽苞,以婉转、悠扬的“琴声”摹写初春溪水活泼而不张扬的特点,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瞬间眉眼含笑、轻歌曼舞、琴声飞扬起来。

《找春天》这篇课文描写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适合学生朗读,调动其感官来看、听、闻、触,感受春天的色彩、声音、气味,当学生对初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美术课堂融合,请学生把对初春之美的感受用创作表现出来。学完《找春天》这篇课文,学生可在美术课堂上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初春之美。当色彩、图像、语言、文字融为一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在读、画、思中得到了提高。

2.与科学实践教学相融合

《找春天》这篇课文还可与二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的教学融合。科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发现春天的小生命,引导学生给发现的生命分类并说出特点。在语文课堂上结合科学实践活動,教师可让学生选取一两个春天的“小使者”,模仿课文4~7自然段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语文与科学学科融合,既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敏锐的观察力,又能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

(一)走进“大自然”实践课堂

教师可将课文的“找春天”实践活动与学生校内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创设“三月的校园”情境,并据此设计“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大自然,感受早春的气息”“给予支架,小组交流”“仿写课文,师生互评”三个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自然”这个大语文情境下体会春之美,实现个体的创作表达。整个学习过程融汇了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实现了阅读与表达彼此共进、语文与生活互相融通的目标。

教师可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或校外的公园春游,让学生仔细观察,调动感官,用眼、鼻、手、耳感受春天,在这个如此美丽且富有生机的情境里开展文本阅读和创意表达”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语文课堂不止局限在教室里,还可延展到大自然中。学生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深入发现、感受早春的气息。这就遵循了语文课程理念中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内在逻辑。

(二)走进“小社会”生活课堂

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实践性的特点使得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跨学科融合、五育并举的天然优势。学生还可在“小社会”生活课堂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学生在室外参加“找春天”实践活动后,可回家与父母交流今日的所见所闻,也可参加社区活动:去公园植树,感受劳动的快乐,这是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交融。学生也可与父母外出观察大自然,探寻土壤中的动植物,从生活地点、习性等方面观察动植物,还可写一份观察日记,展示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三、从碎片化走向任务群

语文知识的碎片化与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一方面,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知识体系庞杂,可以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识记内容较多,如果不能构建健全完备、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学生可能拥有的只是知识碎片,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迁移能力。因此,开拓思维,引导学生关联、整合相应知识信息,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在《找春天》这一课中,任务一和任务六都是外出实践活动,任务一是无目的地欣赏春色,这是为任务六的“找春天”实践活动做铺垫。任务六外出实践“找春天”这一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迁移仿写时,教师先组织大家相互交流,学生在讨论中串联整合,形成自己的仿写创作,再进行互评修改。教师可观察寻找知识的切入点与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整合知识。任务二的“小小收藏家”除了让学生积累文中动词,还有助于任务四的朗读理解,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等短语都体现了孩子们找春天的兴奋和激动,带着感情读好任务四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感知课文。任务七“木”这个部首在汉字中的不同位置能让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感受汉字的魅力。任务三和任务五是对《找春天》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赏析,学生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深入赏析后,任务六的仿写就能顺利开展了。最后的任务八是一个拓展,也是单学科向多学科融合的一個突破。

《找春天》这篇课文中,八个任务活动相互关联又层层推进,既能使学生摆脱碎片化学习,又能突出语文核心素养。六个学习任务群组建了一个横向联系、纵向递进的课程系统。每个学习任务群下分学段明确了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提示及评价指引,既突出了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间存在多重对应关系的逻辑张力,又提供了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行动框架,引导教学设计围绕语文学习活动展开,增强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教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引导学生整合语文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摆脱碎片化知识,形成独立的思考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董小玉,李林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不变”与“新变”[J].语文建设,2022(5).

[3]刘飞,黄伟.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体系重建——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2(7).

[4]刘臻. 知识碎片化背景下的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2015(12).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建构
浅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高效教学
实验版与2017年版普高语文课标对比分析
“杜甫夔州心境”学习项目组教学研究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项目学习初探
植入红色基因 培育英雄情怀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