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三峡》品“四美”“四情”

2022-12-28范钦玲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7期
关键词:郦道元景象三峡

⊙范钦玲(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其经典诗篇《醉翁亭记》中谈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国历代文人总相约于山野林间喝酒,其实他们不是在品酒的美味,而是“品”山水之趣味,所以历代文人都有一种山水情结。他们始终钟情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钟灵毓秀、风情万种。在他们的笔下,山野溪流融合自由美丽,青葱百木荟萃灵气馨逸,楼阁亭台充满智慧趣味。古往今来,古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和诗词歌赋,于是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名言。山水的美,让人不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在青山绿水中忘却自我,流连忘返;山水的情,更是“情满于山,意溢于海”,让人在鸟鸣水涧中,自我抚慰,怡情悦性。无独有偶,郦道元的《三峡》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其美,让读者叹;其情,让读者感。

一、追本溯源

《三峡》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注》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作者的“无心之作”,因为郦道元本身并不是想作文以传世,他总是跟随父亲出于朝廷的统治和管理的需要去访求水道,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当朝统治者考察河道沟渠,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朝廷提供了很多经济、文化、政治、人文的素材。郦道元特有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手法,让《水经注》不但成为地理巨著,也成为散文巨著。这里务必说明的一点是,郦道元本身终其一生只在北魏做官,而当时南北朝的政治、军事是对立的,郦道元没有出使过南朝,这一篇《三峡》是否为郦道元所作是有争论的,一般认为它是郦道元改写了袁山松(东晋文学家)和盛弘之(南朝宋文学家)的作品而写就的文章,为当朝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便如此,《三峡》这一篇清新秀丽的山水之作影响了后世的山水游记和小品文。就文章内容而言,它不但简洁精练地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更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三峡特有的四季风光,如一幅栩栩如生、挺拔隽秀的山水画;就文章结构而言,这篇不到200字的短文中,作者精心布局,将科学性和文学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其言简意赅,情感流露自然,情景交融,生动传神,是写景散文的上乘之作。

二、品《三峡》之四美、四情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位于今四川、湖北两省之间,向来以奇峰陡立、水流湍急、风光壮丽而闻名遐迩。本文是作者的联想、借鉴、听闻之作,其描写的三峡有非同一般的美的景象。

(一)雄峻巍峨之山峦——赞美壮丽山河

作者首段就以山为核心来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者联想自己驾一轻舟游历三峡,那么作者“看到”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首先是写山峦的广度。三峡两岸的群山绵延七百里,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全程只有高低起伏的态势,像一个又一个猛兽的尾脊,而途中没有中断的地方。置身这样的群山环抱中,你会感觉自己的渺小,正如苏轼所言的“渺沧海之一粟”。然后,作者写山峦的高度。作者直接写层层叠叠的高山简直把太阳和天空都遮住了,只有中午和半夜,才能看到太阳和月亮。在作者的笔下,两岸的山峦就像盖子一样盖住了周围,只有头顶上方透出一点缝隙,呈现三峡特有的峡长山高的雄伟景象。

(二)湍急驰掣之夏水——凸感惊心动魄

俗话说:“山高水急。”高峻挺拔的悬崖峭壁为古往今来的侠客、文人雅士所倾慕,而水流之清且急也为他们所追慕。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群山之间,我们伟大的长江就像一条碧绿的玉带曲折延伸、奔流东去。作者的笔下,夏季的长江水浩浩荡荡、一往无前:“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夏季,江水满溢,甚至漫到山陵当中。这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会受到阻断,不能通航了,体现水势之大;如果军情紧急,也只能冒险航行,但只需一天的工夫就能从白帝城到达江陵这个地方,连乘奔马、御风飞行都不能比,真可谓是“日行千里”。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体现了夏季长江水流猛且急的特点,充分展现了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如果在这样的河流上航行,除了勇气之外,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否则,任何人都难以驾驭这种突如其来的惊心动魄。

(三)清秀斑斓之春冬——享受平和宁静

郦道元并没有选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三峡,而是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写秋,这种写法别具一格。作者提及“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冬春这个时候的三峡呈现清秀斑斓的景象:

1.水的多样。这个时候水流依然还是湍急,但是飞溅着白色的浪花;在河水平静之处,水较为清澈,倒映着两岸的景象,多了一份幽静之美。更有悬泉和瀑布飞流而下,呈现出极致的动态之美。

2.植物多样。作者用“怪”来形容两岸柏树的样子。我们可以猜测,山间的松柏应该是水分充足,由于正面的阳光不足,所以只能往有光处疯狂生长,呈现出“奇形怪状”的特点。作者的笔下,将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综合陈述,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观赏到一幅静谧、雅致的山水画,与夏季的惊心动魄相比,多了一份沉静之感。

(四)萧瑟凄凉之秋景——感悟秋日悲凉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其《观沧海》中吟诵“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刘禹锡也提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也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说,秋季会引发人的淡淡愁绪。秋季天气渐凉,草木凋零,常常会给人一种衰败的感觉。郦道元笔下的秋日三峡也有这样的感觉:

1.清冷寂静。作者提及“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当初晴之日,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都呈现出一派肃杀、寒冷的景象,给人一种冬日凛冽之感。

2.猿声凄凉。《与朱元思书》中写到猿不是悲凉的,而是赞美声音之辽阔——“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却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在一个萧瑟凄凉的季节,作者漫步在高山密林之间、驾舟于冰冷水流之上,心情又泛起了淡淡的愁绪,心情低落。这时候耳畔忽然传来悠长的猿的叫声,在空旷的山谷里悲哀婉转地回环传响,久久不绝,一股悲凉之意便会油然而生。可能是作者结合自身的实际而发出的感叹:江山如此多娇,恨不能一展身手,真是悲凉!这是情景交融的心理写实,既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心理由豪迈到婉转的反转,也可以看出作者细腻的情感。

曾几何时,相约登高山、涉溪流,去感悟大自然的美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欢快的、喜悦的。但应当承认的是,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情感可能有所不同。这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及的“迁客骚人”登楼时会有一悲一喜的情怀一样。但不管是何种情感的引导,我们去登山涉水、漫步山林、极目远眺,总有“望尽天涯路”的激动。这种激动源自于我们内心对自然、对自由的向往。我们身处美妙的大自然之中,当中的一花一草一木带来的是无尽的生机,一山一水一鸣皆是自然的乐趣。面对这样的美景,何不驻足欣赏之?《三峡》描绘的是绝美壮丽的山河,奏唱的是慷慨悲凉的山歌,但带给我们的是不绝如缕的清澈溪流。它晶莹剔透、细水长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也将继续流淌下去,润泽我们的民族。

猜你喜欢

郦道元景象三峡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冬天的景象
黑白键
春到三峡
文人反腐遭报复
《三峡》不是郦道元写的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