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领导人政治讲话中认同感的建构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2022-12-28徐魏钧

西部学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讲话听众语法

徐魏钧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成为研究热点。2021年2月25日,他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重要讲话,对于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讲话不仅是党的执政理念、个人领导风格的集中展现,也是我国对外传播中国扶贫经验的重要窗口。通过解读该讲话中的核心信息、选择词汇语法资源时采取的策略和技巧,对领导人公开发表政治讲话时如何激发听众对讲话内容的认同进行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以往研究大多数聚焦对习近平话语的英译,如窦卫霖、温建平[1],赵祥云[2],钟含春、范武邱[3]等。亦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习近平话语,但这类文献数量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文秋芳[4]结合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联大讲话中的语言三大元功能,相似研究还有黄国文[5],冯正斌、苏攀[6]等。但无论是从翻译角度还是语言学角度出发,从语料选择来看,还未有学者就习近平总书记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讲话进行过分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脱贫的经验同时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取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他在讲话中对词汇语法资源的选择来探讨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获得听众的认同。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次大会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里程碑,对中国贫困治理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个用于表达功能意义的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7-8]。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与其语境构成了五个层次的语言选择模式: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意义、词汇语法、音系或字系,层次之间是实现关系,即音系或字系体现词汇语法,词汇语法体现意义,意义体现情景语境,情景语境例示文化语境[9]。目前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如何选择和创造语义、如何选择语言资源,以取得融洽关系、影响对方的态度和行为、说服对方的效果还没有得到关注和研究[10]。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讲话中如何通过选择不同词汇语法资源来获取听众的认同,这里的认同感主要是由词汇语法体现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共同制约和决定的,因此,这里只介绍词汇语法、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词汇语法层面,体现概念意义的是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体现人际意义的是语气结构、情态、语调及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词汇;体现语篇意义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11]。文化语境指的是话语产生的全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12],讲话中文化语境的认同包括对世界的认知观念、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目标和理想等的认同[10]。情景语境指的是话语发生时的环境[8],在情景语境内的认同包括身份认同,情感、经验、需求认同以及话语方式认同[10]。基于情景语境的认同要建立在文化语境认同的基础之上,这两种认同互为补充,作用于受众。

四、“讲话”中词汇语法资源的选择

(一)基于情景语境的认同

“讲话”的语场是总结表彰在全国脱贫攻坚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以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讲话者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场的听众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和先进集体代表,场外的听众则是各国人民。基于上述语场、语旨和语式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就生活经验、身份、情感和需求方面与听众建立了认同感。

1.经验认同

在“讲话”中,经验认同主要是由及物性系统中的物质过程小句实现的,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13]。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脱贫攻坚战中的典型事例和自己的工作经历,表明自己懂得扶贫干部和脱贫群众的生活,显示了自己在经验上与民众同质。

在“讲话”的7—12段,习近平用了约41%的篇幅来讲述脱贫攻坚中的真实工作过程,让事实来说话,以事例来说明他充分了解在脱贫攻坚战中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在谈到扶贫干部时,他提到了李保国、张桂梅、黄大发、黄文秀、黄诗燕等的感人故事。除了扶贫干部的典型案例,他还提到了自己的经历,如“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14]等。这些扶贫干部和他自己扶贫工作的典型故事体现着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格,普通群众可以从中体会到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基层干部都和他们共同努力过。习近平在“讲话”中大量运用物质过程小句来体现真实的生活经验,用扶贫干部的事迹和自己的经历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使讲话更富有人情味。

2.身份认同

对听众身份的认同主要是通过群体性人称代词和关系小句来实现的。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8]。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使用群体性人称代词将自己、听众和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使用了归属关系过程,表明自己希望和普通听众携手共进的愿望。

“讲话”中第一人称复数“我们”出现了51次,而指代自己的代词“我”只出现了3次。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暗示共同的身份,大量利用这样的代词有助于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距离,增强相互之间的归属感。“人民”出现了44次,“中华民族”出现了11次,“广大群众/农民”出现了10次,而“党中央”出现了11次。“中华民族”这类群体性人称词汇的使用,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想要在语篇中强调自己与听众的共同身份: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隐蔽了其与民众身份的不同之处,把自己的命运与其他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让听众感到自己和总书记是在统一战线的,从而激起听众的身份认同。

3.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主要是通过心理过程小句来实现的,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8]。习近平总书记用大量心理过程小句来表达自己与民众共同的愉悦心情和对脱贫攻坚楷模、对全国人民的赞扬,来获得与听众心理认同,拉近与听众的情感距离。

在“讲话”的第14段中,总书记提到脱贫攻坚楷模:“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14]他向脱贫攻坚楷模们的付出表示敬意,这里的情感表现者先是自己,后是“党和人民”,最后又上升到“共和国”,这样的表达将楷模们所做出的付出的意义一步步升华,让参与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人员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对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引发了和在场听众的情感共鸣。在第25段中他强调:“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4]把人民放到了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主体地位,赞扬群众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一次激发了听众的情感认同。

4.需求认同

对听众利益需求的认同主要通过“列数据”的修辞方法和高值情态词体现的。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脱贫攻坚战给普通群众往来带来的好处,其中包括29次“列数据”以及在32—35段承诺尽更大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他对民众的需求认同。

在第7段,他提到“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14]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了大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清晰明了的数字来证明正是因为有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才给贫困人民带来了一系列福祉。除了提到现有取得的成就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承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14]“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14]“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4]……他在32—35段连用8个高值情态词“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把普通群众关心的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让群众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激发了听众在利益需求方面对讲话的认同。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了物质过程小句来表明自己在工作、生活经验上与民众同质,使用群体性人称代词和关系小句表明自己和普通群众处于同一战线,使用心理过程小句来显示自己和普通群众在情感上能够产生共鸣,使用特殊修辞和高值情态词表达了认同和维护民众利益需求的态度,从多方面增强了民众对该“讲话”的认同感。

(二)基于文化语境的认同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使国内受众产生了同一感,也在对人类社会共同理想的追求上与国际受众产生了共鸣。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领导人讲话的重要主题之一。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表示赞美、肯定态度和情感的词语揭示了场内外听众的行为体现出的价值观:爱国、敬业、民主、和谐。在赞扬毛相林等扶贫干部时,他说:“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14]表示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和克己奉公、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在强调人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里发挥的作用时,他说:“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14]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目标。在谈到全社会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的合力时,他提到我们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14],这体现了中国人民互帮互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观。这些话语既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是在宣扬和巩固这些价值观。

2.对人类共同理想的认同

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理想,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讲话”中,习近平也强调了这一点,他通过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小句揭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表明中国谋求共同发展、推动减贫事业发展的诚意,有利于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在“讲话”的第2段,他提到了“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在“讲话”的第11段,他强调“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14]。这些关系过程小句将摆脱贫困归类在全球发展事业中,将中国摆脱绝对贫困的成绩纳入世界成绩中,说明中国与国际社会目标的一致性。随后他通过一系列物质过程小句谈到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所作的贡献,如“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14]中国做的这些工作表明,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绝对贫困问题,同时还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样本。通过归属关系小句和物质过程小句,他将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融入了全世界共同追求消除贫困的理想追求中,营造了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从而争取国际社会更广泛的接受与支持。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了大量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词汇对我国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了认同,同时利用关系小句和物质过程小句表达对人类追求消除贫困的共同理想的认同,突出双方的共同点,消解了差异,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五、结语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为例,分析了他在“讲话”中为激发国内外受众的认同感而选择词汇语法资源的策略。研究发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物质过程小句、群体性人称代词、心理过程小句、关系过程小句、高值情态词等方式分别在经验、身份、情感、需求、共同价值观等方面对听众表示了认同,这些词汇语法资源提升了交际效果,使这篇讲话被国内外受众较好地接受和认同。由于个人时间和能力限制,本文的概括性还不够,未来的研究应该通过语料库等方式涵盖一定数量的习近平讲话语篇,使研究国家领导人如何通过词汇语法资源的选择来提高认同度更有说服力。

猜你喜欢

讲话听众语法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注水”讲话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