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西湖环湖道路行道树调查研究

2022-12-28王新茹南歆格晏海杨凡吴仁武包志毅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环湖悬铃木行道树

王新茹,南歆格,晏海,杨凡,吴仁武,包志毅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行道树为道路注入活力,形成具有自然韵味的通行环境,从而构建城市的绿色框架,是城市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诸如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和日本东京的银杏大道,正是由于良好的行道树的选用和栽植,才得以成为城市的景观名片。除了观赏之外,行道树还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包括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滞尘、截留雨水、吸收转换CO2等[2],随之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诚然,行道树的诸多作用令其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也会因为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不当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产生负面效果。因此,系统性地掌握行道树的应用与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未来城市景观的建设和优化大有裨益。

杭州是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3],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最主要的城市符号和重要发展驱动力,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瞩目,在2011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更是涌现出大量针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和报道,涉及景观、文化、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4-7]。但在目光聚焦于景区内部的同时,容易忽略西湖外部环境及其对西湖的影响,尤其是对环湖道路的关注较少。作为游人进入西湖的必经之处,环湖道路既可展现杭城风貌,又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涵养[8],其两侧行道树更是重要的景观和文化的载体。杭州园林绿化处曾于1997年对西湖景区的行道树进行普查[9],但对于树木动态生长变化的数据亟待更新。近年来也有学者研究了西湖环湖道路行道树的生态效益[2],但未见树木生长情况的详细报道。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西湖环湖道路行道树的情况进行更为全面的调查,分析其现存的问题及对西湖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旨在为未来西湖外部道路绿化的改善和内外环境的融合提供指导和借鉴。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环湖道路发展历史及特征

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主城区西部,地理坐标120°13′E,30°27′N。其年均太阳日照时数在1 800~2 100 h,年均气温16.2 ℃,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外部主要为南山路、北山街、杨公堤、湖滨路共4条环湖道路(图1),亦即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图1 研究场地区位

因为西湖的疏浚治理,环湖道路于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就已显现雏形。在1912年脱离清朝统治后,杭州开始拆除城墙,兴建公共基础设施,这一举措改变了一千多年来形成的杭州古城与西湖山水的轮廓线,同时也打破了西湖景区与城区的界线。得益于此,环湖道路的建设迅速推进,并经历了数次行道树的种植与更新(表1),迄今已形成不同风格的道路景观。

表1 环湖道路概况

南山路北起解放路,南接虎跑路,环抱近半个西湖,是杭州老城区的核心地段。道路于民国8—15年(1919—1926年)分段陆续建成,民国17年(1928年)时栽植白杨、枫杨为行道树,至新中国初期共有行道树179株。历经数十年发展建设,在2017年G20峰会时,南山路已成为杭城独特的休闲风光道路。

北山街因位于北山脚下而得名,新中国初期种植有悬铃木和白杨,共413株。现今的北山街是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悬铃木为特色的西湖山水风光带,同时又是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10]。

杨公堤地处西湖西侧,最早是明代郡守杨孟瑛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疏浚西湖时用淤泥堆筑而成,1952年冬天道路两侧种植枫杨,后因冻害致死,次年3月改植悬铃木699株,2002年杨公堤完成路堤重建。现今的杨公堤林荫浓郁,形成由悬铃木构建的森林隧道。

湖滨路建于民国5年(1916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有行道树524株,1951—1952年统一改种悬铃木;2003年10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着力将湖滨路打造成历史风情步行街,路面铺青石板,城市交通功能转换为休闲游览功能。道路的改造也使得行道树数量及种植年限发生了变化。目前的湖滨路作为城市街景与西湖风景区的过渡地带[11],充分展现城湖合璧的风貌。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每木调查法[12],于2020年对4条环湖道路及其行道树进行调查,收集树木表现稳定的夏季生长数据,调查道路总长度约为11.6 km。运用的手段和工具包括百度卫星地图及街景功能、卷尺、胸径尺、激光测距仪等,最终汇总道路形式和长度,行道树的种类、数量、生长情况与树池情况等数据。通过分析不同道路之间的差异,总结各自优势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道路及行道树现状

结合现场调研和百度地图街景照片查阅两种方法,针对4条环湖道路及其行道树布置形式进行研究,共观测到一板两带式和两板三带式两种道路断面类型。其中,一板两带式分为中间板车行(A)和中间板人行(B)2种形式,而两板三带式分为中央分车绿带种植枫杨(C)、中央分车绿带种植二球悬铃木且近湖侧种植二球悬铃木或香樟(D)、近湖侧布置行道树且另一侧无行道树(E)3种形式(图2)。南山路主要为形式A,在东南转角处存在约300 m的形式C;北山街近湖滨路一侧为形式D,其余均为形式A;杨公堤全段为形式E,中央分车绿带和近湖一侧种植二球悬铃木,另一侧人行道无行道树,但其西邻包括杭州花圃、茅乡水情等知名景点在内的路侧绿地;湖滨路现为步行商业街,全段为形式B。

图2 道路及行道树布置形式与分布

实地调研结果显示,4条道路现有行道树树种分别为二球悬铃木、枫杨和香樟。其中,南山路全长约4.1 km,行道树共826株,含二球悬铃木779株、枫杨47株;北山街全长约3.0 km,行道树共550株,含二球悬铃木533株、香樟17株;杨公堤全长约3.4 km,487株行道树,均为二球悬铃木;湖滨路全长约1.0 km,共187株行道树,同样只种植二球悬铃木(图3)。4条环湖道路行道树的数量同比1997年的统计数据[9]有所下降,可能是调查区域和行道树的界定标准有差异。如本调研中,湖滨路未计算路侧绿地的二球悬铃木数量;同时,近20 a的道路改造、树木死亡等原因也造成了行道树数量的减少。

图3 西湖环湖道路行道树树种及数量

2.2 行道树生长情况

胸径、冠幅、株高、枝下高等均能深刻反映树木生长情况。由于4条道路的二球悬铃木均占行道树总数的90%以上,为了更好地比较不同道路之间的差异,故将枫杨和香樟剔除,只针对二球悬铃木进行分析。

南山路的南北向路段树木种植时间较久,胸径普遍较大,而东西向路段行道树的树龄偏小,因此,其全路段树木胸径呈正态分布(图4)。相较之下,北山街和杨公堤的分布情况有所后移,其二球悬铃木的胸径基本大于40 cm,分别占到总数的91.4%和95.5%,前者更是有96株树木的胸径超过80 cm。湖滨路二球悬铃木的平均胸径与另外三条道路差距较大,约为42.1 cm,占总数约90.4%的树木胸径处于20~60 cm,仅9.1%的树木胸径超过60 cm,其原因是湖滨路及湖滨公园的改造扩建使得较大的二球悬铃木被纳入公园内部,较小的苗木被移栽至道路两侧。

图4 环湖道路二球悬铃木胸径及比例情况

冠幅直接影响城市树木覆盖率,从而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祉[13]。冠大荫浓的落叶行道树夏季提供遮阴,冬季又不遮挡阳光,利于营建舒适的城市街道空间[14]。随机抽取样点,测得4条道路行道树平均种植间距约为8 m,以此界定冠幅最小层级,即认为,冠幅8 m以上就满足人行道树荫全覆盖。图5反映出南山路和湖滨路仍有较多行道树冠幅在8 m以下,其中南山路东西向的玉皇山至虎跑路段和湖滨路因扩建和整改,行道树冠幅普遍较小,也致使南山路全段二球悬铃木冠幅相差较大。北山街和杨公堤的行道树冠大荫浓,后3个冠幅层级比例高达86.9%和90.3%,冠幅接近,大多是树木自然生长、新老更替以及不同的外环境导致的差异。平均冠幅方面以北山街最大,达12.63 m,其后为杨公堤12.32 m、南山路11.65 m和湖滨路9.81 m。

图5 环湖道路二球悬铃木冠幅及比例情况

由图6可知,就树高分布而言,南山路上较为平均,前3个株高层级的树木均超过总数的20%,这与其经历数次树木更换有关;北山街和杨公堤的株高分布极为相似,集中于中间3个层级,株高在14~18 m的占50%以上。湖滨路行道树普遍较矮,树体间差异较小,基本处在最低的两个层级区间内。平均株高梯度依次是杨公堤>北山街>南山路>湖滨路。一般而言,同种树木的胸径与冠幅和株高呈正相关,但由于道路走向和宽度、种植间距及树木不同时期生长速率等内外因的差别,杨公堤的平均树高略高于北山街,同时人工测量的误差也将影响其数值。

图6 环湖道路二球悬铃木株高及比例情况

现行标准并无明确的行道树枝下高的规定。参考上海市《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中描述,即机动车道行道树净空高度应在3.6 m以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行道树的净空高度宜在2.6 m以上[15],因此,将枝下高量级的中间值定为2.6 m。二球悬铃木枝下高在3.6 m以上的层级比例最高的是杨公堤(图7),能很好地满足交通通行需求,也成为西湖边交通疏导能力最佳的道路。湖滨路约91.4%的行道树枝下高为2.6 m以上,少数低于2.6 m,其树木规格更为统一,因此,平均枝下高也略高于杨公堤,完全符合步行街的需求。南山路东西向路段与湖滨路类似,行道树枝下高均超过2.6 m,但南北向路段有17.5%的二球悬铃木枝下高在2.6 m以下,北山街有22.5%的树木枝下高在2.6 m以下。尽管有部分植株种植在抬高的树池内,但总体枝下高仍低于另外3条道路,会给行人通行造成一定的困扰。

图7 环湖道路二球悬铃木枝下高及比例情况

外业调查还对行道树的健康状况做出评判,这也是城市森林的重要指标[16]。参照成夏岚等[17]研究,按枝叶密度、植株倾斜程度、病虫害及树根裸露程度,划分为5个健康等级:1级长势状况良好;2级长势较好,需稍加养护;3级长势一般,部分枝干枯萎;4级长势较差,枯枝较多,部分树干倾斜严重,需要支撑;5级长势极差,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如图8所示,湖滨路的树木健康状况最佳,南山路次之,这与其存在较多新栽树木有关。同时湖滨路为步行商业街,受机动车影响较小,且养护相对方便。在杨公堤观察到的健康问题主要是病虫害,而北山街由于栽植时间较久,并受沿街建筑影响,少数大树枝干倾斜严重。

图8 环湖道路二球悬铃木健康程度及比例情况

运用Origin软件绘制出了环湖道路二球悬铃木的总体生长情况(图9),从图中可以看出,4条环湖道路共1986株二球悬铃木,其生长与健康情况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但因种植时间长,有近11%的树木长势一般,位于3级以下,需养护改善。超过70%的植株胸径分布在40~<80 cm区间,处于壮年期及以上。行道树冠幅基本大于8 m,已形成连续的绿色隧道。树高主要集中于14~<18 m,而枝下高大部分位于2.6 m之上,能较好地满足交通安全要求。

图9 环湖道路行道树生长情况概览

2.3 树池情况

树池也是行道树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植物生长,也关乎道路的通行功能和美感。树池的形状包括各种几何图形,可分为单体式和连体式两种形式,后者又称树带式,依是否与地面等高又可分为凸起式和齐平式。4条环湖道路现有树池均为矩形,但在形式、覆盖物和材质等方面有所区别(表2)。

表2 环湖道路行道树树池情况

与其他城市道路相似,环湖道路常见单体式树池;除中央分车绿带以外,连体式仅出现于北山街和湖滨路部分路段(图10);形式上基本为凸起式树池,齐平式较少;北山街和杨公堤的沿湖侧部分路段有结合座椅布置的树池形式,利于游人驻足休憩。

图10 西湖环湖道路树池类型

树池覆盖物以沿阶草、卵石和陶粒为主,中央分车绿带及湖滨路外侧树池内还种植了杜鹃、茶梅、南天竹、大叶黄杨等灌木。同时,北山街沿湖侧部分行道树由于树根凸起严重,采用金属树篦进行覆盖。树池材质方面,南山路、北山街和杨公堤大多为石质材料和混凝土,自然朴素,与周边景色和西湖的山水意趣融合度较高;湖滨路还运用了不锈钢材质的树池,对于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商业步行街而言恰到好处。

整体而言,南山路两侧树池样式在城市中多见,北山街树池样式丰富多变,杨公堤沿湖侧是常规树池以及结合木质座椅的树池交替出现,湖滨路在树池材质上有所创新。

3 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

3.1 树种选择单一,适地适树更替

悬铃木凭借其生长迅速、叶大荫浓、抗性强等特点成为我国城市行道树之王。杭州于1913年兴起行道树建设,从南京采购悬铃木并广泛种植,而后由于城市道路的增加及适宜树种的匮乏,至1959年悬铃木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目前的城市行道树格局,西湖环湖道路上的二球悬铃木亦是在此背景下生长至今。从功能角度考虑,悬铃木具有极高的普适性,但作为环绕西湖的通道,应更注重特色的营建,而不应局限于不同环湖道路上形形色色的景点,也应在行道树类软质景观上有所区分。如杨公堤作为路幅较宽的林荫道,其主要起到疏导交通和提供市民林下游览和健身场所等作用,使用冠大荫浓且叶片较大的悬铃木类植物非常适宜;但在北山街狭窄的历史建筑路段,行道树生长空间受限,容易出现顶根和枝干倾斜现象,而粗壮、净空高度较低的二球悬铃木将严重影响行人的通行。相同的行道树也会导致游人在远观时,映入眼帘的植物景致趋于雷同。同时,过于同质化的树种也面临同类天敌的侵害,如二球悬铃木就要全年防治天牛、5月防治白粉病和方翅网蝽等,一旦病虫害暴发,将可能导致行道树大面积死亡。因此,恰逢环湖道路部分树木老化衰败之际,不同道路或部分路段应进行适当的行道树更新与替换。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日新月异,城市道路也有了更多的树种选择。如悬铃木每年4—5月的飞絮不仅污染路面和空气,还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过敏等问题,园林部门也一直在探索“治絮”方案。2021年1月,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市花木公司合作研发的法桐新品种“华农丽风”将大幅缓解法桐飞絮问题,已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查,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此外,无患子、黄山栾树等落叶乔木能起到四时景异的效果,枫杨、南酸枣等乡土树种是凸显杭州地域特色的绝佳选择。通过合理的树种更替,将有利于形成更具特色且更适宜的环湖道路景观,强化其吸引力,为历史氛围浓郁的环湖道路上增添时代新意。

3.2 树木枝干混乱,加强养护管理

环西湖行道树是杭城乃至全国少有的城市森林道路景观,为了更长久稳固的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部分行道树因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剪,枝桠错杂,树形杂乱无章,影响整体效果。高空分枝虽然与步行无关,但对于环湖道路内重要出行方式公交车而言,刮擦枝叶的情况时有发生,易造成枝干断裂坠落;过于茂盛的树冠还会遮挡招牌、指示牌和红绿灯等,也会形成“绿色隧道”,使得道路上方汽车尾气扩散难度加大。基于这种情况,可进行抽稀疏枝,对树冠浓密、枝叶重叠处进行修剪,若上方无电线穿过且道路较窄,可修剪为“开心型”树冠,如南山路东西向路段和湖滨路等。新植树木可适当增加种植间距,或通过短期内以较小种植间距栽植,至树冠成形后撤除中间树木,同时保证道路遮阴和植株生长空间,避免冠层之间交错过多。部分行道树可能横向生长空间受限,形成树体过高,因此,对行道树的高度也需进行控制,避免“头重脚轻”,发生大树倾倒事故。可将树冠高度修剪维护成与周边建筑相近,降低树冠重心。株高还应具备一定变化,以优化远观视觉感受,因为过于扁平的林冠线会产生压抑感,通过改变树种同样能起到林冠线起伏的效果。

南山路东西向路段、杨公堤和湖滨路的净空高度较为良好,但南山路南北向路段和北山街一些行道树因初期修剪忽视了主枝的选留,影响树冠开张,导致其主枝分布不均匀,向一侧倾斜(图11)。同时,枝下高较低,且部分分枝角度过大,严重影响车辆与行人安全,这类情况在北山街尤甚。其紧邻历史文化建筑群一侧的道路宽度狭窄,行道树分枝不仅给通行造成阻碍,还与建筑外墙相冲突。此外,在环湖道路中取西湖之景是人们热衷的行为,而过低的枝下高也会遮挡远眺目光和拍摄镜头。故建议对树干分枝较低的树木进行适当修剪,尽量将第一分枝点高度保持在2.6 m以上,对一些分枝角度较小的植株可酌情降低高度。相近的枝下高也能形成整齐序列,产生统一美感。加强养护管理的另一方面是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杨公堤而言需重点改善。

图11 树木相关问题

3.3 生长空间受限,完善树池应用

图12展示了环湖道路中现有树池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树木因生长空间限制而出现根系裸露、破坏路面等情况,影响通行,不仅大幅增加维护成本,而且“打补丁式”修补令新树池在整体环境中略显突兀。杨公堤沿湖侧因忽视立地条件而导致树池蔓延至车行道,对交通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北山街外侧运用大量凸起式树池,使得原本狭小的步行空间更加拥挤,容易发生行人磕绊事故。此外,隆起的树池还可能引起根系环绕树池壁畸形生长,导致浅根分布[18],降低抗风能力,对夏季时有台风侵袭的杭州地区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0世纪的“88”台风和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就使得环湖道路行道树遭受巨大破坏[19](图13)。前述实例常出现在一些早期种植的行道树中,如今进行大树移栽不仅成本高昂,更可能导致树木死亡。因此,应引以为戒,着眼亟待更换的植株,优化树池样式,包括其形式、覆盖物和材质等,最大限度地改善环湖道路风貌。

图12 部分树池使用不当

图13 台风对环湖道路行道树的破坏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中提到,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 m[20],出于路幅受限和交通便利的考量,单体式树池仍是环湖道路的基调。但可移除部分位置不当的行道树并提高周围树池的规格,即通过加大种植间距的方式扩展单株树木的生长空间,达到“以质换量”的目的。适当增加连体式树池应用,利于树木呈现更好的生长态势,并兼备休憩设施的功能,如南山路的南北向路段就具有较多空间可进行连体式树池布置。

高度方面建议增加齐平式的使用,尤其在南山路东西向和北山街外侧这类狭窄路段。齐平式本质为树池的下凹空间通过不同覆盖物,在保证生长空间和良好渗水与透气性的前提下,对裸露泥土进行覆盖,与地面保持简洁平整,达到便于人车通行、节约空间、美化环境的效果,对路面的起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此外,为防止大树倾倒,可适度增加树池的覆土厚度,以加强树木的抗风能力,并对处在风口和十字形岔道口的行道树筹备更完善的应急预案。

小型的单体式树池建议使用树池盖板和草坪砖等固定式手法,提升整齐统一的观感。南山路、北山街、杨公堤不建议使用金属材质的树池盖板,因其会降低与西湖自然山水的融糅,一些光感十足的金属材料还可能产生反光,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陶粒、鹅卵石等不固定覆盖物使用需慎重,避免基质外漏影响交通。较大的单体式树池或连体式的种植带中,建议适当增加色叶花灌木和观花草本地被等,形成更好的共生关系和景观效果。现有材质选用较为合理,建议在保持当前风格的前提下,适当更换一些透水性、透气性和承载力更好的材质。

3.4 过去连接未来,强化景区联系

杭城的西湖记忆不仅是旖旎的自然山水和两岸的亭台楼阁,也包括环湖道路上那些逾百年的树木。根据走访调查发现,西湖周边管理机构尚未掌握翔实的行道树生长情况,仅对部分古树名木或特定景点前的树木做过调查,而杭州现阶段致力于构建各方面的大数据体系,打造智慧城市,因此,对于环西湖道路的上千株行道树,其生长数据库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可通过植物铭牌结合二维码的方式,向市民展示树木的生长信息,包括树龄、胸径、冠幅、株高等参数,并普及相关植物知识,借此强化人们对于西湖历史文化的归属感,此举也将助力古树名木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行道树电子地图,联动包括共享单车、休憩服务设施以及景点位置在内的数据库,为游客提供最舒心便捷的游览体验。此外,行道树建设还需重点考虑与其他景点的关系,提升游览体验。如在郭庄、西湖博物馆等景点入口处,通过树种变化,引导游人进入;在狭窄地段或特殊赏湖点位移除行道树,不阻挡通行和赏景。

4 小结

环西湖道路行道树建设已取得斐然成果,形成风格鲜明的道路景观,但尚存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行道树栽植年限普遍较久远,由于早期园林树种的匮乏,导致过于同质化,这也是当下我国城市行道树建设的通病。现状树木总体生长情况良好,但要进一步加强养护工作,包括冠层修剪疏枝、净空高度的提升和病虫害的防治等。还需注意植株寿命情况,及时补充小径阶的树木,促进行道树径阶的均衡分布。对于树池的管理更新也有待改善,并强化行道树与西湖景区的关系,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掌握了目前行道树生长情况,以推动更及时有效的树木管理,从而改善西湖边界绿化景观情况。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只测量平行道路方向的冠幅、对于健康程度的评判带有一定主观色彩、人工测量存在误差等。同时,也未明确行道树与沿路各景点的关系,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环湖悬铃木行道树
悬铃木树
行道树
弯道
悬铃木
洱海环湖截污把好了源头关
弯道情结
芒果行道树,宾川亮丽的風景
深冬的悬铃木
武汉市中心城区环湖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评估
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