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与培养路径

2022-12-28樊宝敏沈瑾兰张德成

自然保护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园生态国家

王 枫 樊宝敏 沈瑾兰 张德成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2. 中国林学会,北京 100091)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经过2015年以来的试点建设,2021年10月12日,国家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5处国家公园。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标志着国家公园体制这一具有全局性、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也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阶段转向了建设阶段。国家公园不仅仅是自然生态保护和物种基因的保存库,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保留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提出:“培养国家公园文化,传播国家公园理念”[1]。那么,培养什么样的国家公园文化,如何培养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文化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国家公园文化的兴起及动因

“国家公园”概念首先是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面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提出的[2]。1872年,美国建立了全球首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旨在保护“美国最负盛名的自然奇观”,以及“最为杰出的自然特色和生态资源”[3]。美国的国家公园从建立初期就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作为新大陆,美国独立以后受欧洲传统文化和现实境遇的影响,美国主流社会对荒野普遍持厌恶与征服的态度。然而,随着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荒野尤其是壮美的荒野景观被美国知识精英塑造成为彰显美国独特性和构建国家认同的工具[4]。在国家公园中保存的广阔风景和不受拘束的土地象征着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是美国历史与文化的核心”[5]。与国家公园配套出现的探险、登山、野营、极限运动等活动,也被视为自由、冒险、开放等美国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公园理念的创造,代表了美国不断发展的价值观,特别是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了美国人的文化自信,成为美国人发明的最好的理念[6]。1872年出台的《黄石国家公园保护法案》强调了黄石公园是出于“人民的利益与愉悦”而被批准成立的公众公园及游乐场地,奠定了国家公园的公益性特点,成为了国家公园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美国创造的“国家公园”概念一经诞生便被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新世界国家迅速采纳,随后被瑞典等部分旧世界的欧洲民族国家所接受,进而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传播[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等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在推广国家公园理念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国家公园能在全球实现扩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公园那吸引人的名号[9],国家公园作为唤醒民族意识和国家身份认同感的文化符号[10],成为世界多数国家设立国家公园的重要原因。国家公园运动在不同国家发展时,又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每个国家独特的国家公园理念和国家公园文化。就美国国家公园而言,随着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主义、游憩实用主义的兴起,国家公园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出现了“荒野区” “自然实验室”等多种面相[11]。

回顾国家公园运动的实践不难发现,国家公园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国家公园在塑造公民的国家身份认同感、唤醒民族意识和自然保护观念等方面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国家公园运动在各国发展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形成过当地特色的国家公园文化。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既是国家公园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公园建设的理念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同时,注重加强自然教育和共建共享,正在形成独特的国家公园文化[12]。因此,进一步挖掘中国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探讨其培养路径,对于推动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国家公园及其文化相关研究回顾

我国学者早期的研究以国外的国家公园借鉴为主[13-16],部分学者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念和方案[17-18]。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国家公园的特征、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规划与设施建设、体制试点的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关于国家公园的特征,杨锐认为实践“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必须强化国家公园公有、公管、公正的“三公”属性[19]。陈耀华提出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这三大特性是国家公园的根本特性[20]。关于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吕雪莉提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相比,中国国家公园的时代背景、建设规模和建设难度明显不同,要走出中国自己的国家公园建设之路[21]。唐芳林等系统梳理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的建议[22]。苏杨提出依托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率先配套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3-24]。关于国家公园规划与设施建设,唐小平等提出了我国遴选国家公园的原则、设立条件和认定指标体系[25]。唐芳林提出了国家公园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绿色营建的理念和工法[26]。蔡芳提出了国家公园建筑生态仿生设计的策略[27]。针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学者针对10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试点的成效和问题,并提出建议[28-33]。臧振华等全面总结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经验与成效,指出体制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管理机构参差不齐、法制不健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空间范围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34]。也有部分学者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文化遗产、文化建设及生态文化服务价值进行研究,但没有揭示国家公园的文化内涵。如王根茂等认为南山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体育、苗族歌舞”五个类别[35],王辉等总结提出国外的国家公园文化建设体现在保护土著文化,支持环境教育与娱乐,保护国家公园重要的文化景观,对10个试点国家公园的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做了描述[36]。杜娟认为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37]。袁邦尧从宣传推广、旅游项目建设、文创产业、活动展演等方面总结了大熊猫文化品牌建设现状[38]。张颖等对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其中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和游憩价值、美学价值[39]。周国文等从环境哲学视角对国家公园建设进行哲学解读,提出环境营造时要充分考虑各地区自然与文化因素[40]。蔡登谷等从新时代文化视角分析国家公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挖掘、协调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必须用文化创造性转换,赋予国家公园文化以传承感、厚重感和时代感[41]。但并未对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关于国家公园的研究广度不断拓展,对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涉及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与功能分区、管理体制与管理原则、法律体系和资源权属等重要理论层面和特许经营制度、收支与门票管理、志愿者服务、社区参与等关键性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当前的研究还需在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度挖掘国家公园的文化内涵,推动国家公园文化、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坚持以文化人,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然而,当前关于国家公园文化的研究较为罕见,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需要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文化的支撑,本文从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和特色出发,尝试对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进行凝练和挖掘,并探讨了培养国家公园文化的路径。

3 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辨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国家公园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关于国家公园科学认知、伦理价值和管理制度的总和。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最高等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集中体现。建设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广泛收集并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及文化的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初步的理论观点,之后通过召开小型学术讨论会、专家访谈等形式,与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研究、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不断挖掘和凝练国家公园的文化内涵。研究认为,“万物和生、全民共享、国家名片、世代传承”是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3.1 万物和生

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对我国自然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进行大尺度的整体保护。“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 。通过严格的保护,规范人类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一批设立的五大国家公园,保护面积23万 km2,虽仅占陆域国土面积2.4%,却涵盖了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国家公园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1]。生态保护第一、实行严格保护是国家公园最核心的特征,“万物和生”,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文化最显著的内涵。国家公园建设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稳固的生态基础。

3.2 全民共享

坚持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管理的又一重要理念。国家公园也是人民的公园,从资产的角度,国家公园以国有资产为主体,因此它的建设成果理应归全国人民所共同享有。首先,对全国人民而言,国家公园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发挥着自然教育、生态体验、休闲旅游和科学研究等社会文化功能。国家公园的一般控制区将对国民免费或者以低廉的门票开放,满足公众进入自然、亲近自然的要求。其次,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国家公园边界内外的人口密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关系,积极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开展生态旅游、资源管护、自然教育等活动,在特许经营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及居民的权利,通过国家公园建设推动生态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公园建设成果与社区居民共享。

3.3 国家名片

国家公园是国家的名片,是美丽中国最鲜明的代表,是集中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区域。设立国家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公园选择的是中国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或中国特有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集聚区,且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自然景观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区域[42]。国家公园的设立和管理具有鲜明的国家主导性。无论是中央直接管理,还是中央委托地方进行管理,在国家层面上都有非常明确的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对国家公园的管理权[20]。国家公园建设的经费来源也应以国家财政为主。国家公园的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建设和运营国家公园,增强全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3.4 世代传承

国家公园保护着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宝贵财富,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生态资源和自然遗产的世代传承,让子孙后代尽享生态福祉。另外,每个国家公园内特有的民俗、民风、地标与自然体系联合起来,共同构成了国家公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国家公园的一个突出特色便是,不仅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作为一个整体加以保护,而且将这些自然区域所承载的文化遗产、人文要素、民族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统筹考虑保护传承。如三江源国家公园有着悠久的崇尚自然的文化风俗,“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传统文化和藏传佛教相结合,形成了敬畏生命、天人合一朴素的自然保护理念。武夷山国家公园具有丰富的儒、道、佛文化和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通过文化传承和弘扬,彰显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光辉历程,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

4 培养国家公园文化的路径

国家公园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家公园建设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深入挖掘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为建设国家公园提供精神动力,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推动设立国家公园节(日)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最高等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设立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通过国家公园建设,逐步构建新时代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更好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国家公园是国家的象征,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家公园文化和建设理念,推动全民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识、保护和参与,建议我国积极推动设立国家公园节(日)。日期建议选择在我国宣布设立首批国家公园的10月12日。在国家公园节 (日)围绕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举办各类宣传、纪念、研讨和全民参与的活动,让国家公园节(日)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节日。

4.2 完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和建设标准

国家公园是国家公园文化的根本载体,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园。尽快完善国家公园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对已经建立的国家公园,要进一步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创新运行机制,要全面提升园区内生态系统保护水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不断提升国家公园的建设水平。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完善国家公园设立、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全面系统分析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生态功能格局,按照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和管理可行性的原则推动筹建一批新的国家公园,逐步形成完善的国家公园体系。使国家公园成为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域,促进国家公园文化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3 推动国家公园文化研究与创新

要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凝聚林业、生态、文化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国家公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国家公园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总结典型经验,丰富发展国家公园建设理念。要加强国家公园文化的挖掘,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现有的国家公园保护理念、方法和制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不断挖掘各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民族文化、社区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举办国家公园论坛,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积极培养国家公园文化,加强国家公园生态学、生态史、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社会学等学科建设,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国家公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创新发展。

4.4 加强国家公园文化传承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世代传承与不断发展。国家公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传承国家公园文化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国家公园文化的宣传,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各类媒体资源对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核心价值、表现形式等进行广泛传播,充分利用各类节庆活动开展宣传,制作相关短视频、文艺作品,推动国家公园文化深入人心。推动国家公园向全民开放,在国家公园园区内大力开展科普、自然教育、访学等科普宣教活动,完善国家公园的标识系统、解说系统、步道系统和场馆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和条件能力建设,让进入国家公园的访客切身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生态保护的成效和文化的洗礼。

4.5 推动中国国家公园文化走出去

国家公园是我国珍贵的国家名片,集中展示了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典型成就,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推动中国国家公园文化走出去,充分利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全球性的多边交流平台,大力弘扬“万物和生、全民共享、国家名片、世代传承”的中国国家公园文化,讲好中国国家公园故事,为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 结论与讨论

随着首批国家公园的设立,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载体,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的使命。挖掘国家公园文化的内涵,培养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1)我国国家公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万物和生、全民共享、国家名片、世代传承”;2)应从推动建立国家公园节(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和建设标准、推动国家公园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加强国家公园文化传承和推动中国国家公园文化走出去等途径不断培育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

鉴于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刚刚起步,本文对国家公园文化内涵的挖掘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探索。我国国家公园文化内涵丰富,未来相关研究应深入挖掘国家公园文化内涵,以及国家公园建设理念与每个国家公园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而形成当地特色的国家公园文化,以不断丰富和培养我国的国家公园文化。更加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公园生态国家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在公园里玩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一见如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