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郁热虚损”探讨情志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2022-12-28营在道阴永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阴虚情志脏腑

张 娜,付 星,营在道,阴永辉,杜 渐

(1.山东省运动康复研究中心,济南 250102;2.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北京 100020;3.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济南 25003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0.67%、1994至1995年2.51%、2007至2008年9.7%、2013年10.4%,2015至2017年增加到11.2%,近40年来增长显著[1]。根据其核心症状,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脾瘅”“消瘅”等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2]。糖尿病也是常见的心身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病、转归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学历来重视“形神”关系,强调情志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本文将基于糖尿病“郁、热、虚、损”各病程阶段的特征,探讨情志因素与该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

1 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根据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的典型症状,可认为其与中医典籍中“消渴”“脾瘅”“消瘅”等关系密切。早在《黄帝内经》即有相关论述,如《素问·奇病论篇》曰:“帝曰:有病口甘者……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痹……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嗜食肥甘厚味则脾胃蕴热发为消渴;《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情志内伤会引起消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典型多饮多尿症状。后世刘完素[3]在《三消论》中系统归纳了上、中、下三消,指出上消属“心移热于肺”,中消属“肠胃燥热怫郁”,下消属“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为后世沿用。朱丹溪[4]在《丹溪心法·消渴》中认为,燥胜伤阴是消渴的基本病机:“其热气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病属下焦,谓之消肾”,主张对三焦分治。喻昌[5]在《医门法律·消渴门》中指出,此病“始于胃,而极于肺肾”,认为消渴先因长期饮食不节、内热伤及脾胃,再“夫既瘅成为消中,随其或上或下”,讨论了消渴病机传变的各个阶段。历代医家从阴阳、脏腑、气血、三焦等不同层面对该病进行了阐述[6],可以认为“消渴”既包括“三多一少”的糖尿病,也涉及有口渴、多饮、消瘦等症状的其他疾病,如甲亢等[7]。

当代学者在“三消”基础上,对于糖尿病的病机进行了大量研究。如祝谌予[8]认为,糖尿病的常见证型有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气阴两虚火旺、阴阳两虚、阴阳两虚火旺、血瘀型等。吕仁和等[9]根据病程发展,将糖尿病分为隐匿期、发病期及合并症期,隐匿期以阴虚为主,发病期以阴虚化热为主,并将合并症期再分为早中晚三期,主要中医病机分别为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仝小林等[10]将糖尿病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郁”即糖尿病前期及早期的脾胃壅滞、肝郁气滞等阶段,“热”即糖尿病期的肝胃郁热、痰热互结等阶段,“虚”即糖尿病期的热盛伤津、阴虚火旺等阶段,“损”即糖尿病并发症期的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脾肾阳虚等阶段。

2 糖尿病的“郁、热、虚、损”辨证

糖尿病与先天遗传、生活方式等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明显改善,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征随之发生改变,如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患者老龄化、知晓率及控制率等有所提高等[1],对于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案也应随之变化。20世纪90年代前,受医疗水平、健康观念等影响,患者往往到出现典型“消渴”症状时才就医,辨证时多为以“虚”为主的中晚期;随着诊疗技术发展、健康意识增强,糖尿病的诊疗关口也逐渐前移,患者多见以“实”为主的中早期[10],其中早期往往表现为“脾瘅”“消瘅”,中晚期多表现为“消渴”。基于糖尿病的各阶段特征及临床诊疗实践,仝小林将糖尿病分“郁、热、虚、损”4个阶段,更符合当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仝小林将糖尿病早期到晚期的病程发展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早期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致病,病机以“郁”为主;中早期因“郁”致“热”,病机多以“热”“实”为核心,病情进一步发展后,因热伤阴耗气,“虚”象渐显;而后期阴阳俱损,并出现络损(微血管)和脉损(大血管)等并发症[5]。早中期郁热阶段多见脾瘅、消瘅,证候以脾胃壅滞、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胃肠实热等为主;中晚期虚、损阶段则多见消渴,证候以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等为主;而并发症可归为“损”这一阶段,兼夹痰、湿、浊、瘀、毒等病理产物。以“郁、热、虚、损”对糖尿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分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早中晚期患者的核心中医病机,提高遣方运药的准确性与个体化,目前已成为业内共识[1]。

3 情志因素与糖尿病“郁、热、虚、损”各阶段的关系

3.1 情志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情志体验可引起气机变化并作用于气血脏腑,正如《素问·举痛论篇》中论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如情志体验程度过极、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气血运行甚至伤及脏腑。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所述。古代医家对于“消瘅”“消渴”等与情志的关系也有大量阐述,如《灵枢·五变》中明确提出“消瘅”的病因,即包括“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张从正[11]在《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中明确指出:“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而糖尿病患者也常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8%~25%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焦虑障碍,而糖尿病并发症期则高达40%~80%[12],相关精神障碍与糖尿病相互影响,增加了并发症和早期死亡的风险[13]。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不仅能引发情绪障碍,也会扰乱下丘脑摄食中枢引起糖代谢紊乱[14]。而糖尿病与抑郁症也存在双向关系,其潜在的交互作用机制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代谢变化等[13],可以认为情志不调与糖尿病存在交互关系,前者是其发病的诱因之一,也是其常见症状。

3.2 糖尿病“郁、热、虚、损”各阶段的情志表现

糖尿病中前期的“郁”既有食郁、气郁、热郁等气血瘀滞,也涉及情志郁结。情志之郁有怒、思、忧之分[15],因素体禀赋不同,体刚者易怒,性柔者多思,类似的情志刺激对于不同人格体质个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或因情志刺激较为强烈,或因个体多虑多思,若患者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往往因情志内伤、思虑过度引起气机不畅,进而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加重患者的食郁、热郁等气血瘀滞症状,甚者郁久化热,加速糖尿病的发展。

糖尿病中期以“热”为主,气郁、食郁等郁久化热,热邪波及脏腑,对于糖尿病“热”这一阶段的患者,多见易怒易躁、心烦不安此类以功能亢进、偏于阳热的情志表现,即心烦易怒、心中懊恼、卧寐不安、易激惹等偏于实热病性的情志症状。怒则气上,患者往往表现出机体功能亢进,气有余则生火,进而消灼阴津发为消渴。此阶段情志异常已逐渐从病因发展为既是病因也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糖尿病中后期的“虚”,多以虚为标,而往往虚实夹杂,既有气阴两虚的乏力懒动、失眠心悸,也有阴虚火旺的五心烦热、少寐多梦等表现。糖尿病“虚”这一阶段的患者气阴久虚伤及脏腑元气,心失所养,肾精亏虚,并可见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久病“消渴”引起的脏腑虚损,从脾胃波及肝肾,情志症状也表现为以虚为主,夹杂外实内虚的特征,如精神低落、机能减退等应责之于气虚精亏,心悸少寐多因阴虚燥热。

糖尿病后期“损”的阶段,虚极脏损,久病入络,病理产物如痰浊瘀毒等积聚,据并发症不同,症见神疲嗜卧、头晕耳鸣、语言謇涩等。糖尿病“损”这一阶段的患者久病伤及脏腑、络瘀脉损,可出现视物模糊、下肢浮肿、中风偏瘫等并发症,情志症状则因脏腑阴阳虚损,表现出精神虚、情绪低、功能损等特征。

4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郁、热、虚、损”各阶段体现了该病“脾瘅”“消瘅”“消渴”的发展规律,在因郁致热、气阴两虚、阴虚燥热、阴阳虚损的过程中,情志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病早期情志因素多为病因,即因“情志之郁”致“气血之郁”,而中后期则因久病伤及气血及相应脏腑,情志异常亦成主要症状。“郁”的阶段,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加重气血瘀滞甚者郁久化热;“热”的阶段,怒则气上,气有余则生火,患者情志亢进、耗伤阴津发为消渴;“虚”“损”阶段患者多见以精神虚、情绪低、功能损为主的情志症状。中医“整体观”理论强调“形与神俱”,诊疗中不但要考察疾病发展全过程,对具体阶段的心身关系也尤为重视。情志失调在糖尿病各阶段不但是重要的“内因”也是主要症状。患者对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自我调控对糖尿病慢病管理及疗效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糖尿病并发症与患者的焦虑抑郁呈正相关[16],而社会心理支持则有助于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17]。在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不同病情阶段给予以相应的情志调理方案,如早期应加强糖尿病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内容以如何避免长期应激、缓解心理压力等预防性方案为主;而中后期应针对焦虑、抑郁等常见不良情绪,以中医移情易性、顺情从欲等方法缓解患者情志症状。对于郁、热、虚、损各阶段糖尿病患者,结合各阶段心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情志干预,对于预防该病发生、延缓该病进程、预防并发症等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阴虚情志脏腑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自拟地芍龙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