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
2022-12-28盛燕
盛 燕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 南昌 330008)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慢、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等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中小微型企业自身问题以及外部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传统形式的供应链金融很难让中小微型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因为传统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主要依赖的是交易主体自身的征信情况以及业务关系的稳定性,所以在具体的融资问题解决中就会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将其从人际信任模式转变为数字信任模式,让企业的业务及其行为都实现数字化,使其供应链金融的实际运营状况以及其中各个经营主体的实际能力得以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在此过程中,数字平台可以为在线社区中的综合服务以及信息体系结构提供支持,将其与核心模块服务以及互补实现接口相结合,为集体行动、协作以及信息共享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数字化构建,进一步实现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供应链金融与数字平台概述
1.供应链金融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已经从开始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发展到了现在的以产业核心企业新员工为主导的模式,也叫做“M+1+N”模式。在供应链金融的这一发展过程中,其基础始终是主体信用,主要目标是将人际信任为基础来进行金融借贷的建立。这里的信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对交易主体征信或相应信用额度的确定为基础。二是通过长时间的业务往来与合作来形成一种有效的借贷关系。
但是就目前的市场经济来看,和中小微型企业有关的人际信任并不能得以有效建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中小微型企业规模小、经营时间短、尚未实现稳定运营,不具备完善的财务数据,有价值的可抵押资产不足,不能与传统形式的征信条件相对应。二是此类企业的信用及其信用额度都比较好,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核心企业的配合与确权,这样的人际信任情况也不能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所呈现出的状态 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就需要让信用机制的建立得以转变,使其由传统形式的人际信任转变成更加先进的数字信任。
2.数字信任
数字信任就是让业务以及行为实现数字化,从而将供应链具体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中各个经营主体的实际能力加以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然后以此为依据,对金融借贷方面的决策加以制定。
在数字信任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把控的信息有四个:一是实时性,也就是在零延迟条件下进行供应链具体运营和各种金融活动信息数据的获取,避免任何数据信息反馈延迟所导致的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二是透明性,也就是利益方需要对供应链具体运营以及金融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任何信息数据进行获取和知晓,且保障其透明化。三是关联性,也就是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维度、每一个环节的信息数据都应该可以互相印证、互相映射。四是可溯性,也就是在供应链的具体运营以及金融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其信息数据都可以监测、追踪以及管理。
3.数字平台
数字平台是数字信任建立过程中必需的应用体系,通过这个应用体系,可以对综合型供应链的具体运营以及相应的金融信息数据进行获取。通过数字平台的应用,不仅可以让供应链具体运营过程中的局部业务实现数字化,或在其具体运营以及相应的金融活动中所应用到的某种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以对在线社区的信息体系以及综合服务提供支持,并与核心模块中的服务以及互补实现接口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机体行动、协作以及信息共享效果。
就具体而言,数字平台中的重要组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核心模块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产业供应链为中心而形成的核心能力与核心资源,其中的每一种服务都需要实现模块化与标准化,以此来为多变形式的服务以及金融诉求提供支持。二是良好的界面,也就是数字平台链接应足够良好,让内外各种产业以及金融资源得到有效聚合,确保构造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迅速性。三是高度互补,也就是对产业以及金融资源中所形成的巨大效能进行聚集,以此来实现产业供应链自身效能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平台才可以为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撑,尤其是对于其风险管理方面,更是能够作出有效保障,以此来实现金融活动效能以及效率的良好保障。
三、供应链金融中的数字平台主要建设需求分析
1.中台化建设
中台属于一种数据、技术以及应用形式的框架,它可以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以及反哺能力进化提供支撑,以此来达到易融合、高复用、高可靠的效果,并为客户带来良好的应用体验。中台的主要特征是让供应链具体运营以及金融活动中的能力注册和负责制得以实现,通过不断迭代的形式为赋能前台化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支持。
此类中台的主要类型有三个。一是技术平台,也就是在供应链金融活动过程中所具体应用的技术,比如为资产和存货管理提供支持的IoT技术、可信数据建立过程中的区块链技术等。二是借助于技术中台所构建起的数字平台,也就是将产业供应链具体运营过程中的每一个主体以及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信息数据整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数据湖,并将这个数据湖作为基础来实现智能分析与供应链征信的形成。三是供应链具体运营和金融业务平台,也就是产业供应链以及金融服务中的具体服务子模块。
2.资源层建设
要想让供应链金融得以顺利开展,就一定要将产业中的生态资源以及供应链进行整合,这也是数字平台的一个形成基础。同时,要想确保供应链金融开展的有效性,还需要对金融生态进行合理建设。在此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可以将产业供应链作为立足点,为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融资提供,使其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仅仅通过资金借贷的方式还远远不够,而是需要通过各种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手段来为中小微型企业中的资金流优化提供帮助。比如,在面向农业产业所进行的供应链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融资决策来为农业生产者的良好经营提供支持,同时也需要配合保险的形式来让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得以有效规避。
3.控制塔建设
对于供应链方面的控制塔,其最早的提出机构包括凯捷咨询机构、埃森哲咨询机构以及高德纳咨询机构等,它指的是实现端对端形式的整体无缝可见性,可进行数据实时分析预测以及决策、及时进行问题解决,实现需求驱动协同一致等的供应链提供。借助于智能化的控制塔,不仅可以让资产以及业务的具体运行状况做到有效掌握,同时也可以让相应的异常得以及时发现,并对其根源进行分析,最终达到良好的风险预警效果;同时也可以对供应链和金融活动是否合规进行监测,让供应链金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得以良好保障。
四、数字平台赋能条件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对于当今的供应链金融而言,数字平台的构建以及数字信任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当今实践界所提出的N2N形式供应链的主要内涵。因为数字平台的应用程度不同,所以在具体实践中就会出现供应链金融模式差异化的情况。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数字平台在赋能的广度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在数字化供应链具体的应用范围方面存在差异。第二,数字平台在赋能深度方面存在差异,也就是数字化供应链和相应的金融业务之间的关系变化程度或数字化信息具体的丰富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对数字平台赋能条件下的供应链金融进行分析时,就需要将其按照不同的模式来进行划分。
就目前来看,我国正在通过数字平台赋能开展的供应链形式金融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传统的供应链形式金融模式,这种金融模式无论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十分有限。二是流转式数字供应链形式的金融模式,这种金融模式虽然具备较高的广度,但是由于其赋能维度比较单一,所以在深度方面依然比较有限。三是融合式数字供应链形式的金融模式,这种金融模式虽然不具有较高的广度,但是却有着较强的深度;第四是整合式数字供应链形式的金融模式,这种金融模式不仅具有足够的广度,也具有足够的深度,是当今最受重视且发展前景最好的一种金融模式。以下是对这四种通过数字平台进行赋能的供应链形式金融模式所进行的分析。
1.传统在线式供应链金融模式
传统在线式供应链形式的金融模式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供应链金融2.0”模式,该模式也是通过数字平台来进行赋能。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主要是借助于互联网来实现在线优化,让金融借贷中的自动化程度得以有效提升,让人为介入程度得到最大化降低,以此来达到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等的良好防范效果。但是,因为这种模式并不会将产业金融行为以及经营活动的实质改变,所以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2.流转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
该金融模式在最近的供应链金融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操作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对应收账款进行电子化和标准化处理,然后通过数字平台的形式来为产业供应链提供帮助,使其可以通过多级供应商的形式对核心企业中的信用进行拆分和流转,也可以将拆分之后的标准化票据作为依据,借助于再保理的方式,让中小微型企业达到良好的融资效果。在该模式下,最为典型的服务商包括欧冶金服中的通宝、中企云链中的云信和TCL简单会中的金单。在此种模式下,其建立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主体的信用程度实现凭证化,也就是借助于标准化票据的形式来达到核心企业采购业务的确权效果。二是让数字凭证实现链上化,也就是让所有债权以及债务关系都通过标准化、电子化的票据形式来管理。三是让流转信息实现透明化,也就是通过数字平台对标准化数据进行流转状况的实时追踪。
该模式的实现不仅可使供应链中的中小微型企业实现运营资金的有效获取,同时也可以借助于核心企业信用穿透的形式实现资金清分结算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为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标准化形式的电子票据和区块链技术作为依赖,以此来实现票据以及流转单证的科学管理。但是该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根源是数字平台具有比较单一的赋能维度,也就是只能实现单据的数字化,而如何让单据能够和实物资产之间达到有效对应,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融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虽然供应链中仅仅有一部分的链条实现了数字化,但是数字平台却可以对其局部实现了深度赋能,也就是多方面、多维度的数字化,这样就可以将局部供应链中的物流、交易以及相应的资产情况做到全面把控。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理解为将线上信息和线下资产的良好融合作为基础来进行的管理。在此种模式下,其建立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让资产管理实现透明化,也就是对供应链中的资产进行透明管理,并进行可信形式的资金池建立。二是让交易数据实现互联化,也就是将产业交易中的每一个维度信息作为中心来达到互相映射的效果,并进行可信形式的数据池建立。三是让合作关系实现价值化,也就是将特定交易主体之间的业务关系作为核心,使其关系价值得以清晰刻画,并使其得以动态反映;第四是让线上和线下实现互审化,也就是让线上可信形式的资产池以及数据池能够和线下实际交易以及供应链中的资产做到一一对应。就技术角度而言,要想实现上述目标,该模式下的数字平台需要同时进行线上活动以及线下资产的数字化管理,这就需要将区块链技术、AI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作为支撑。
就目前来看,这种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有两个:一是需进行可信资产以及可信数据的建立,而如何对企业数据隐私以及数据交互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平衡,是一项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二是因为该模式下的数字化供应链和金融都只是局部形式,所以如何在全周期、全流程上实现资产和交易的良好管理也是一项研究难点。
4.整合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
该模式是供应链金融在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对各个交易主体以及交易环节实现广度覆盖,同时也将供应链具体运营中的每一个维度作为中心,从深度上对其交叉融合进行管理。通过该供应链形式的金融模式应用,便可让供应链综合性征信得以真正实现,也就是对供应链中的实时运营数据以及外部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并结合主体以及债项评级的方式,来实现信用质量的科学确立。在此种模式下,其建立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让伙伴管理实现生态化,也就是将供应链具体运营过程中的各个交易主体在网络中有机嵌入,以此来达到一种有序、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共赢效果。二是让交易物流实现多级化,也就是将各个阶段中的交易以及物流进行标准化和整合性的管理。三是让数字信息实现可溯化,也就是对公共数据以及以供应链具体运营活动为中心的数据加以整合,使其达到透明化、可见性以及可追溯效果。第四是让运营规则实现共识化,也就是让所有的物流、交易以及资金等活动都具备明确的运营规则,并实现参与方的共同认可与执行。对于供应链形式的金融而言,该模式的主要价值是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平台的形式对产业端以及金融端中的各个参与方进行综合赋能,这样不仅可以让相应的运营资金在融资方面的利益诉求得以良好满足,同时也可以实现资金清分效率以及证券化资产管理质量的显著提升。就目前来看,在我国对这种金融模式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最为经典的一个实践者就是普洛斯企业,该企业借助于内部合作数据、产品数据、企业之间的交易数据和外部公检法数据、工商数据、征信数据等的全面整合,对各个实体和实体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梳理,普洛斯供应图谱便由此形成,并在普洛斯企业的金融业务流程中得到了良好应用。
就技术层面来看,要想让上述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就需要将当今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IoT技术等作为支撑。具体实施中,共识达成是该模式可能会遇到的一个最大挑战,尤其是在数字平台对广泛主体以及多维度状态覆盖的情况下,技术共识以及商务共识可能会成为其实施中的巨大挑战。基于此,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跨链整合是一项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五、以数字平台为赋能条件的供应链金融信用和风险管理分析
无论在何种金融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金融信用以及风险管理都是必须重点考虑的一项关键内容。尤其是在将数字平台作为赋能条件的供应链形式金融模式应用中,相关企业和单位一定要对其金融信用及其风险管理做到足够重视,并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实现金融信用的良好保障和金融风险的有效规避。在此过程中,相关企业与单位一定要对三项内容做到足够重视,一是供应链结构与运营要素。二是主体数字评级。三是动态信用风险管理。以下是对这三项内容所进行的分析。
1.供应链结构与运营要素
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风险控制与管理可对其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就传统形式的资金借贷而言,因金融机构不能了解借贷方的真实信息,所以就会出现怕贷甚至是拒贷的心理。但是在以数据平台为赋能条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结构便可直接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借贷方信息的全面获取,并借助于供应链具体运营过程中的交易来实现交易信用的良好形成,让资金具有更高的流动效率。同时,因为供应链在具体运营中所形成的信息分享以及合作关系等都可以让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有效避免,以此来实现融资风险的良好控制。通过这样的方式,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实现金融服务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可以实现各种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与规避。
2.主体数字评级
数字评级是一种和债项评级对应的风险管理模式。在这种风险管理模式下,其风险控制主要基于对参与者进行属性定义的方式来实现全方位扫描。伴随着当今机器学习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风险控制模式已经在商务智能领域中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种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尤其是在当今的金融领域中,因为大多数的中小微型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可抵押资产都并不健全,所以就需要通过该方法对用户进行画像,并对其具体状态及其信用程度进行科学刻画,从而为相应的金融服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在对中小微型企业进行信用画像的过程中,标签集合是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描述形式。在此种形式下,可以将税务数据作为标签数据的主要来源,以此来实现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良好反映。同时,在对标签进行设计时,也需要将法院和工商局等部门以及相关的网络数据加以有效结合,以此来确保画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使其信用状态得以科学、全面反映,从而为借贷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提供足具科学性的依据。
3.动态信用风险管理
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信用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动态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关键内容。就本质而言,此项管理就是在时间轴维度上对用户信用进行分析与管理,它指的是通过数字来源以及数字分析的方式对用户信用及其风险进行分析。在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传统方法是将用户的历史数据作为基础对其信用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风险刻画。比如,通过对中小微型且中的历史经营数据源以及财务数据进行挖掘的形式来实现其经营能力以及经营质量的判断。但是这种风险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首先,商业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仅仅通过历史数据并不能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及其质量变化作出科学判断;其次,此类静态形式的信用度刻画并不能将中小微型企业正在运行的业务情况及其运营行为实现实时反映。
而通过数字平台的合理应用,便可让上述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比如,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中小微型企业实际运营数据的实时获取,或者是通过可信数据加密以及分布式区块链来实现信用与管理风险机制的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可对中小微型企业可能存在的运营状况及其可能会进行的经营行为作出科学预测,让金融活动的开展与操作更具针对性。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可通过数字孪生的形式进行供应链实际运营以及相关金融活动的模拟,将传感器更新、物理模型以及各种其他的数据类型加以充分利用,让整个的仿真过程实现多概率、多尺度、多物理量以及多学科的集成,这样便可对供应链运营与金融活动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模拟预测,以此来及时发现相应的金融风险,使其得以有效规避。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供应链金融业开始逐渐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而要想让供应链金融在数字平台的赋能条件下实现良好的模式构建,就需要对其实际的数字化平台构建需求做到全面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为实现此类金融模式的良好应用与发展,也需要对其信用以及风险管理进行科学分析,让先进的技术在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发挥出充分优势。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用情况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使其融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同时也可以为金融结构业务服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及其收益的进一步提升提供良好保障。这对于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金融企业的发展乃至于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