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路

2022-12-28

华东纸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程思政

许 赛

(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 江苏 徐州 221008)

0 引言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入新时代,各种思想的交融和冲突愈发明显。2014年,上海各高校率先探索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对于何为课程思政,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论述,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应该是“课堂”,不是哪门课,而是所有的课堂;内容应该是全面的,是有关“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方法应该是“融入”课程,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共同育人的效果。

当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语文课作为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开展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应有之义。

1 高职语文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与其他学科相比,高职语文课在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文课与思政理论课的根本任务一致,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古诗词、文言文等篇目,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延续的重要途径,士人的伟大品格,词句的精巧华丽,无不在无形地影响着学生;与此同时,语文教育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在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之前,语文教师就已经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开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1]。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相通性,二者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功能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2],这都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的天然优势。

因此,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应该充分挖掘高职语文课程的思政元素,利用高职语文课程的天然优势,充分发挥语文课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2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开展高职语文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不能想到哪里是哪里,而应该注意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即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在挖掘时应注意做到四个结合。

2.1 与历史结合

与历史结合,即从中国五千年的悠久绵长的历史中,寻找思政元素,如从文豪苏轼面对人生起伏变化而始终旷达乐观的襟怀中体会中国士人的气节,如从杜甫自身漂泊坎坷却仍心系君主、心忧百姓、心爱天下人的情怀中,体会中国士人的伟大情怀,而从士人角度出发,与现实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疫情期间我们常说钟南山院士“国士无双”,正是中国优秀士人精神的传承。而中华文化优秀的作品本身也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天然载体。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这个自信即从这里来。灿若星辰的诗词名篇、精辟入里的散文论断,无不诉说着中华民族这个古老民族最让人自豪的话语。除了诗歌、文言文之外,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各类文体也都可以尝试着找到其中可能的与历史的连接,并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不断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如鲁迅的小说《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国没有找到拯救中国的良药,而我们现在知道,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拯救中国的良药,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正是这剂良药带来的。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学生可以真切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更加明确我国发展力量的来源。

2.2 与现实结合

所谓与现实结合,主要指以下几方面。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提出的,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要将这24字的精神与文章内容相结合,真正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这24字的内涵,并能够实际地应用到生活中来。二是与国家发展要求相结合。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课程思政的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而不能墨守成规。当前,创新创业、新能源、内循环、大国工匠、劳动教育、碳中和、碳达峰、全面小康、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等等时代提出的新呼唤、新要求,在教学时也应当有所体现,而这不仅能帮助提升学生的视野,更是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扛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一重任的思想基石。三是与国际形势相结合。国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学生也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发展,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课程中适时融入国际形势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重要一环。如在讲授《六国论》时,六国灭亡的重要教训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放到当代的国际形势中依然适用。如果一个国家一味地马首是瞻,被强大国家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想要依仗别人的同情来得到发展,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强大自己,发展自己,而这正需要每位同学的努力奋斗得以实现。与国际形势的结合,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的重要一环。四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切实武装学生头脑。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源。

2.3 与理论相结合

与理论相结合,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政治经济学、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等相关知识灵活地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将个人行动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论,其中的辩证法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关键,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对待生活缺乏希望,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因此,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辩证地看待自己,能够避免学生进入死胡同,走进思想的极端。如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手工艺人在中华文化瑰宝景泰蓝制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每种职业都可以发光发热,有所成就,因此,职业学校不一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差,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处境,只要愿意付出,以工匠精神来要求自己,一样可以在未来有所成就。再如,在教学《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这篇课文时,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和物理是其他天地生化四门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而基础学科又是应用科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申帮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明确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基础,你可能是数学和物理,也可能是天地生化,你可能是最重要的,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世界万物也不是完全平等的,要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不平等,要知道事物有主要矛盾,有次要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科学合理地看待世界的方法。

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能够大体上明确课程思政的相关元素,也为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提供了路径。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可以从三个角度找到相关思政元素,但是从以上三点出发可以避免相关思政元素的遗漏。

2.4 与学生结合

当尽可能地找到每篇文章的可能的思政元素后,此时的思政元素在数量上可能较多,内容上也有深有浅。此时,选择什么样的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还应该酌情考虑。一是数量上不宜过多,过多的课程思政元素密集地传递给学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有所削弱,语文课很容易就变成了“思政课”,学生一旦形成这种感受,就会影响对于语文课本身的学习兴趣,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大量的思政元素也可能造成营养过剩,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反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课程思政的元素数量不宜过多,不仅重数量,更要重质量,且应该每篇课文选择一到两个重点的思政元素进行重点传递,思政元素的重点程度应该有所区别。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知识掌握程度来选择思政元素。如男生较多的理工科专业班级,普遍对于国际关系、历史政治感兴趣,在选择思政元素时可以投其所好,多选择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入;而女生较多的文科专业班级,心思普遍较为细腻,因此,可以多从情感入手,展开课程思政活动。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程度也稍有差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知识水平和心智水平发展比高年级稍低一些,因此,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思政元素较难吸收,强行灌输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在思政元素选择时,也应当有所区分。

3 总结

高职语文课是思政课的重要补充,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活动的第一步,从以上四方面出发,能够为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积极的着手点,为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