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28王娜
王 娜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300)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尤其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高技能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为高职院校学生后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构建
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落实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首先,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人才培养的方法和目标,对国家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要求及内容要求进行贯彻落实。通过教育教学的有效改革,在必修课程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对劳动教育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有效明确,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1]。其次。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进行单设。高职院校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专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对劳动教育课时和学分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劳动教育课时最少为16课时,从而为劳动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具有的不同特点,一方面要对劳动教育课程大纲进行科学制定,另一方面要明确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对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进度等相关内容进行合理设置,针对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科学设计,并对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保护要求和工具使用要求有效明确。再次,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劳动教育有效渗透,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并根据专业课程的特征,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对劳动教育的渗透目标有效明确,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课程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最后,开展专题劳动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弘扬劳动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学习分享会、劳动模范报告会的开展,对一些典型的劳动模范和人物事迹进行宣传,弘扬创造性的劳动精神。在新时期开展劳动专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针对新冠疫情中突显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大力宣传,让学生积极学习各岗位工作者默默奉献、英勇奋战、刻苦求实的精神,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弘扬劳动精神,进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通过多元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将获取的劳动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比如设置劳动周开展全员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周活动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学校可以在教学日程表中列入劳动周,安排专门老师来负责管理劳动周活动,对于劳动周活动中的纪律、具体的项目以及考核标准进行有效明确。可以在劳动周开展校内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每个班级开展轮值劳动。活动结束之后,不仅要求学生对老师下发的劳动实践考核表进行认真填写,而且还要以书面的形式对劳动实践进行总结。
再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根据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公益劳动活动,并在个人劳动记录手册中,准确记录学生参加的劳动项目和时间,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意识。也可以针对学校的受助学生,制定义务劳动活动制度和公益劳动活动制度。要求享受资助的学生在每个学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此公益劳动不计报酬,并将其分别纳入到高职院校的勤工助学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这在实现育人的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劳动的意义进行深刻体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2]。再比如,鼓励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倡导学生积极争做志愿者,并对志愿服务精神有效传承。通过完善工作体系的构建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规范化开展。也可以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服务基地进行有效构建,带领志愿者到乡村进行支教活动或者到社区进行公益服务活动,以此来不断深化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充分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 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效落到实处,还需要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将先进的劳动人物事迹以及优秀的劳动品质和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渗透和融入,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一些劳动模范和优秀的工匠人员参加学校组织的宣讲会和报告会,让学生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进行近距离感受,促进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可以以“弘扬劳动精神”“传承优秀劳动品质”为主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学会垃圾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观念和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开展变废为宝活动[3]。也可以开展“内务整理”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觉劳动的好习惯。鼓励各种社团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劳动演讲活动以及劳动征文活动等。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节日举办劳动文化节,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劳动氛围。同时也可以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发挥历史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在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宣传标语和广播加大对劳动精神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专门开设一些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比如我身边的劳模、校园最美劳动者等等,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悟和体验,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4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还可以改善目前学生和老师不注重劳动教育的现状。首先,要对劳动教育评价内容进行完善。根据国家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要求,劳动教育内容需要从服务、生产和生活三个方面来进行模块的划分,以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为基础,将劳动素养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同时在内容设置方面还要重点突出在精神品质方面的考核评价,比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并将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日后作为高职学生获得奖助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优秀个人的重要指标,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建立多元化主体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动态和科学原则,根据建立的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块,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个性化指导和统一评价,建立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评价主体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也就是说考评主体不只仅限于老师和学校,而且学生家长,学生自身、参与实践的老师和劳动服务的对象可以成为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不断增强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的客观性,促进劳动教育考评更加公平公正。最后,还要对劳动教育考核机构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在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考核,而且要注重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方面的考核。根据不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结合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完成劳动实践项目的时间和情况,建立过程性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和结果性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自觉培养自身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劳动教育的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劳动教育的改革和优化。一方面要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